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明末清初文壇才子李漁與金陵芥子園

明末清初文壇才子李漁與金陵芥子園

原標題:明末清初文壇才子李漁與金陵芥子園



籍貫金華蘭溪(今屬浙江)的明末清初著名文人李漁(1610—1680),是一位頗富傳奇色彩的文學家、戲曲及理論家。其字謫凡、笠鴻,號天徒、笠翁,別署覺世稗官、新亭樵客、湖上笠翁等,畢生篤嗜文藝,才華蓋世,著作宏富。


明末清初李漁《行書七言律詩》,中國國家博物館藏


李漁為一個藥材商人之子,自幼性巧慧穎,嗜好讀書,冀以勤奮苦學來出人頭地,無奈數次參加科舉考試皆不及第,遂對此心灰意冷。李漁曾在如皋、杭州等地生活,既當過官家幕僚,亦嘗於鄉野隱居……但所有這些並未影響他勵志圖強、獻身文藝事業的鴻鵠志向。李漁不僅文采飛揚,創作勁頭亦頗為旺盛,相繼寫出《憐香伴》、《風箏誤》、《意中緣》等傳奇集,以及《無聲戲》、《十二樓》等白話短篇小說集。


由於華夏古都南京山水風光秀麗,歷史積澱深厚,文化氛圍濃郁,乃中國傳統文人比較理想的生活棲息地之一,故而深深地吸引了李漁;又因為李漁文采不凡,每遇著述問世,坊間「盜版」隨後不斷,此舉尤以金陵為盛,令李漁十分氣憤而無奈。於是在清初康熙元年(1662),他決定由杭州遷徙南京,寫作賣文之餘兼事「打假維權」。李漁到南京之後,初居明代中山王徐達後裔「東園」故址旁的金陵閘一帶;又因為十分仰慕六朝名士周處,隨後便在該城東南隅的「周處台」附近,買地為自己建造私家園墅。此處「地止一丘,故名芥子,狀其微也」,他遂取佛經中的「須彌藏芥子,芥子納須彌」之義,乃得園名。



金陵芥子園「佔地不及三畝,屋居其一,石居其一,榴之大者復有四五株。入園即有假山一座,園內房屋有兩進」,其中還建造有浮白軒、來山閣、月榭、歌台等,茅屋板橋,互為映襯,山水林筱,相得益彰。該園堪稱精巧秀雅、洞天別緻,頗有仁山智水韻味,遂成江南私家園林中的一朵奇葩。


李漁通曉文史、戲曲等,傳統書法諸體俱能,童子功基礎較好。他自詡身懷兩招絕技:「一則辨審音樂,一則置造園亭。」大凡築園則「必全出自己裁,使經其地、入其室者,如讀湖上笠翁之書,雖乏高才,頗饒別緻」。李漁寓居芥子園期間,恰處其創作研究的黃金歲月,創作完成了《無聲戲》、《十二月樓》、《閑情偶寄》等大量著述。


李漁名著《閑情偶寄》由詞曲、演習、聲容、居室、器玩、飲饌、種植、頤養等8個部分組成,涉及戲劇理論及日常生活等多個方面,不啻內容豐富,融會貫通,而且富有哲理,影響深遠。其中如「孤潔以駭俗,不如和平以諧俗;嘯傲以玩世,不如恭敬以陶世;高俊以拒物;不如寬厚以容物」、「聲音之道,絲不如竹,竹不如肉,為其漸近自然。吾謂飲食之道,膾不如肉,肉不如蔬,亦以其漸近自然也。絲者,弦樂也;竹者,管樂也;肉者,聲樂也」等等,讀來皆朗朗上口,發人深思。

「孫楚樓邊觴月地;孝侯台畔讀書人」。李漁寓居芥子園期間,除了寫作鬻文外,還通過開辦書店、刊刻書籍等來維持家庭生計。他竭力支持女婿沈心友,與當時名畫家王概、王蓍、王臬等人一起編繪的《芥子園畫傳》,更是聞名遐邇。新中國元帥陳毅在為北京《榮寶齋畫譜》的題詞中指出:「近代作畫的不讀《芥子園畫譜》是例外,好像作詩詞的不讀《唐詩三百首》和《白香詞譜》是例外一樣。」


李漁寓居南京期間,社交面比較廣,經常在芥子園內與一些文人藝友雅集酬唱,或以演戲、歌舞為樂,風雅風流,興緻昂然,屢屢為人們所稱道。他的家庭戲班演藝不凡,特受圈內外人士歡迎,堪稱名播一時。當時詩人好友方文觀賞後,欣然吟詩《三月三日邀孫魯山侍郎飲李笠翁園即事作歌》:「因問園亭誰氏好?城南李生富詞藻。其家小園有幽趣,磊石為山種香草。兩三秦女善吳音,又善吹簫與弄琴,曼聲絲曲腸堪斷,急管繁弦亦賞心。」

康熙十六年(1677),李漁由於生活緣故從南京復遷杭州,三年後在貧困中結束了自己的非凡人生。不過他在古都金陵構築的別業「芥子園」,卻一直名揚天下。時至今日,李漁當年構築的芥子園早已蕪沒在荒煙蔓草中,然而故園味清、文韻綿長,依然為人們所懷思遐想。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善本古籍 的精彩文章:

復旦「書籍醫生」帶你走進古籍修復
老上海的私人藏書家們

TAG:善本古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