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與欣賞 介紹楊朔散文《茶花賦》
賞析古典詩文,聆聽先賢心聲,感受如畫意境!古詩文賞析,與你一起感受中文之美!
本文來源於:古詩文賞析gswsx.cn
撰稿 | 翟德耀朗誦 |馮明義播講 | 陸浩
本專欄音頻資源來源於中央人民廣播電台曾經非常知名的欄目《閱讀與欣賞》。暫時沒有與音頻對應的文字資源,以下文字,僅為大家欣賞和理解提供參考。
原文
茶花賦
久在異國他鄉,有時難免要懷念祖國的。懷念極了,我也曾想:要能畫一幅畫兒,畫出祖國的面貌特色,時刻掛在眼前,有多好。我把這心思去跟一位擅長丹青的同志商量,求她畫。她說:「這可是個難題,畫什麼呢?畫點零山碎水,一人一物,都不行。再說,顏色也難調。你就是調盡五顏六色,又怎麼畫得出祖國的面貌?」我想了想,也是,就擱下這樁心思。
今年二月,我從海外回來,一腳踏進昆明,心都醉了。我是北方人,論季節,北方也許正是攪天風雪,水瘦山寒,雲南的春天卻腳步兒勤,來得快,到處早像摧生婆似的正在摧動花事。
花事最盛的去處數著西山華庭寺。不到寺門,遠遠就聞見一股細細的清香,直滲進人的心肺。這是梅花,有紅梅、白梅、綠梅,還有硃砂梅,一樹一樹的,每一樹梅花都是一樹詩。白玉蘭花略微有點兒殘,嬌黃的迎春卻正當時,那一片春色啊,比起滇池的水來不知還要深多少倍。
究其實這還不是最深的春色。且請看那一樹,齊著華庭寺的廊檐一般高,油光碧綠的樹葉中間托出千百朵重瓣的大花,那樣紅艷,每朵花都像一團燒得正旺的火焰。這就是有名的茶花。不見茶花,你是不容易懂得「春深似海」這句詩的妙處的。
想看茶花,正是好時候。我游過華庭寺,又冒著星星點點細雨遊了一次黑龍潭,這都是看茶花的名勝地方。原以為茶花一定很少見,不想在遊歷當中,時時望見竹籬茅屋旁邊會閃出一枝猩紅的花來。聽朋友說:「這不算稀奇。要是在大理,差不多家家戶戶都養茶花。花期一到,各樣品種的花兒爭奇鬥豔,那才美呢。」
我不覺對著茶花沉吟起來。茶花是美啊。凡是生活中美的事物都是勞動創造的。是誰白天黑夜,積年累月,拿自己的汗水澆著花,像撫育自己兒女一樣撫育著花秧,終於培養出這樣絕色的好花?應該感謝那為我們美化生活的人。
普之仁就是這樣一位能工巧匠,我在翠湖邊上會到他。翠湖的茶花多,開得也好,紅彤彤的一大片,簡直就是那一段彩雲落到湖岸上。普之仁領我穿著茶花走,指點著告訴我這叫大瑪瑙,那叫雪獅子;這是蝶翅,那是大紫袍……名目花色多得很。後來他攀著一棵茶樹的小干枝說:「這叫童子面,花期遲,剛打骨朵,開起來顏色深紅,倒是最好看的。」
我就問:「古語說:看花容易栽花難——栽培茶花一定也很難吧?」
普之仁答道:「不很難,也不容易。茶花這東西有點特性,水壤氣候,事事都得細心。又怕風,又怕曬,最喜歡半陰半陽。頂討厭的是蟲子。有一種鑽心蟲,鑽進一條去,花就死了。一年四季,不知得操多少心呢。」
我又問道:「一棵茶花活不長吧?」
普之仁說:「活的可長啦。華庭寺有棵松子鱗,是明朝的,五百多年了,一開花,能開一千多朵。」
我不覺噢了一聲:想不到華庭寺見的那棵茶花來歷這樣大。
普之仁誤會我的意思,趕緊說:「你不信么?大理地面還有一棵更老的呢,聽老人講,上千年了,開起花來,滿樹數不清數,都叫萬朵茶。樹榦子那樣粗,幾個人都摟不過來。」說著他伸出兩臂,做個摟抱的姿勢。
我熱切地望著他的手,那雙手滿是繭子,沾著新鮮的泥土。我又望著他的臉,他的眼角刻著很深的皺紋,不必多問他的身世,猜得出他是個曾經憂患的中年人。如果他離開你,走進人叢里去,立刻便消逝了,再也不容易尋到他——他就是這樣一個極其普通的勞動者。然而正是這樣的人,整月整年,勞心勞力,拿出全部精力培植著花木,美化我們的生活。美就是這樣創造出來的。
正在這時,恰巧有一群小孩也來看茶花,一個個仰著鮮紅的小臉,甜蜜蜜地笑著,唧唧喳喳叫個不休。
我說:「童子麵茶花開了。」
普之仁愣了愣,立時省悟過來,笑著說:「真的呢,再沒有比這種童子面更好看的茶花了。」
一個念頭忽然跳進我的腦子,我得到一幅畫的構思。如果用最濃最艷的朱紅,畫一大朵含露乍開的童子麵茶花,豈不正可以象徵著祖國的面貌?我把這個簡單的構思記下來,寄給遠在國外的那位丹青能手,也許她肯再斟酌一番,為我畫一幅畫兒吧。
一九六一年
鑒賞
《茶花賦》,發表於一九六一年。二十世紀六十年代初,由於蘇聯修正主義以攫取利益的搗亂對中國施壓和自然災害的襲擾,中國人民經歷了一段短暫的艱難歲月。環境固然嚴酷而人心卻是火熱的。發憤圖強,反修抗災是那個年代人民群眾精神面貌的主要方面。立足嚴峻的現實生活,放眼光明的前景,楊朔對於茶花的讚美表達了人民的意志和願望,從而給予鬥爭中的人民以鼓舞力量。
主題思想
散文作家楊朔創作的散文——《茶花賦》,其主題是讚美祖國、歌頌祖國的美的生活,歌頌創造美的生活的勞動者。作者通過茶花的美來歌頌祖國的美,茶花美寫得越詳細,祖國美就越明顯,主題也就越突出。楊朔擅長通過一草一木、一山一水的描寫,以小喻大,刻劃人民群眾的氣質,體現時代的精神,反映社會的風貌。《茶花賦》正是這樣的作品。它寫於一九六一年,這是中國國民經濟最困難的年頭,作者懷著無限熱愛祖國的赤子之心,以藝術家特有的慧眼,透過「祖國上空的烏雲」,看到光明燦爛的未來。滿懷激情,揮毫臨墨,寫下了這篇熱情洋溢而又含蓄深刻的散文。
《茶花賦》托物言志,見景抒情,通過對「春深似海」的茶花美的歌頌,熱情地讚頌創造祖國美的勤勞質樸的勞動者,歌頌了祖國無限美好的未來。全文寫茶花美是客,寫祖國美是主,作者採取以客襯主,以客顯主的方法,精心構思,使文章詩畫並茂、神韻悠然。
寫作手法
《茶花賦》這篇「賦」由三個部分構成:茶花——養花人——看花人。三層意思、三層境界都附麗在「歌頌祖國」這條思想主線上,一脈相承而又次第分明:先寫昆明茶花的紅艷、茂密,令人心醉,使讀者聯想到祖國生機勃勃、欣欣向榮的面貌特色,次寫養花人的勞心勞力、終年辛勤,以此聯想到社會主義祖國創業維艱和締造者的不朽業績。同時啟迪一個重要的生活哲理:一切美好的事物,都是在辛勤的勞動、艱苦的鬥爭中成長、壯大的,再寫「童子麵茶花」(看花人)的活撥可愛、神采煥發,使讀者聯想到祖國不僅有美好的現在、艱辛的過去,更有著光輝燦爛的未來。三層意思把祖國的今天、昨天和明天聯繫起來,顯示了豐富的生活內容和深刻的思想內容。[2]
結構脈絡
文章第一段寫作者長期身處異域,非常懷念祖國;想請畫家畫一幅能表現祖國「面貌特色」的畫掛在眼前卻未能如願。這一段從結構上說,是為文章的末段蓄勢。文章的本意不僅在此寫茶花而且在彼寫祖國,這一段抒寫心情的文字就十分必要:它有力地烘託了散文的主題。
文章第二、三兩段寫昆明的春色,移步換形,與第一段好象無關。但傾注在天真的狂喜和熱情的讚歎中的一往深情,與第一段中孺子對祖國母親的思戀與傾慕之情仍然是一脈相通的。寫春色,是為茶花鋪墊;而表現這春色的,又莫過於花。寫花,一則寫其香,二則寫其色,著墨不多,筆下卻呈現出「嫣紅妮紫開遍」的動人景象,令人覺著春意盎然。
文章四、五兩段寫茶花,有點、有面,主次分明。第四段著力寫華庭寺前那一棵老茶樹,極言其熱烈、興旺,老樹新枝,生機勃發。第五段著眼於茶花的多,到處可見。角度不同,重點不一。這些地方可以看出作者在安排結構和展開描寫方面,體現嚴謹、一絲不苟。
文章第六段是過渡段,從寫茶花到寫養花人,以作者一段內心獨白把上下文銜接下來,顯得從容、自然。
以下各段著重寫作者與普之仁的對話。
寫普之仁,除了寫他對於栽培茶花的豐富經驗以及為此付出的辛勤勞動外,更突出寫他那質樸平凡的普通勞動者的性格。
文章第十四段中作者的抒情獨白,與第六段遙相呼應,揭示了重要的生活哲理。
作者從自己在國外時思念祖國的心情,寫到回國後一腳踏進昆明時的感受;從昆明的春色,寫到華庭寺、黑龍潭等處的茶花;寫到養花人的辛勤勞動和他那飽注憂患的過去。
賞析
胡新民:一曲飽含深情的祖國頌
《茶花賦》是一篇托物言志的抒情散文。文章借詠嘆春日茶花之美和用汗水栽培出絕色好花的能工巧匠,熱烈地讚頌了社會主義祖國欣欣向榮的嶄新面貌和整月整年勞心勞力建設祖國美化生活的人民。全文雖只有1400多字,卻叫人分明地感覺到作者愛國赤心的搏動,強烈地感受到美的享受和藝術的滿足。它是一曲熱愛、讚美社會主義祖國的頌歌,一首情文並茂的好詩。
如何表現祖國美?這個問題很抽象,難以回答。文章開篇就寫道:「久在異國他鄉」,作者思念祖國心切,生髮出一種美好的意念:能不能請一位丹青能手把祖國的容貌畫出來?不過,「這可是個難題」,也「就擱下這樁心思。」文章的這個開頭就獨具匠心,引人入勝。但作者在昆明觀賞了茶花之後,生活觸發了它,以實生虛,使他找到了「畫出祖國面貌特色」的辦法。作者以茶花為寓意對象,先把它放在百花之中作比較,在梅花、白玉蘭、迎春等報春花中,屬茶花春色最濃,「春深似海」;繼而又寫它那旺盛的生命力,「那樣紅艷,每朵花都像一團燒得正旺的火焰」;而在眾多的茶花中,又屬「童子面」,「開起來顏色深紅,倒是最好看的。」通過對寓意對象茶花的這些形象描寫,從它的美麗姿態上,我們看到了祖國的青春健美;從它飽含春色上,我們感到祖國的欣欣向榮;從它生命力的旺盛,我們禁不住喊出「祖國萬歲」;從那些形似新一代的「童子面」,我們歡呼祖國的未來!作者也由衷發出「一個念頭忽然跳進我的腦子」的感嘆,「得到了一幅畫的構想」。運用這種「托物」的手法,貴在貼切、新巧。作者以茶花的資質,作為「祖國面貌特色」美的象徵,不僅貼切,而且新穎,可謂獨創。
把感情滲透到景、事、理中,使景、事、理又統一在完善的藝術形式之中,這是散文創作中難度較大的一個問題。在這方面,《茶花賦》處理得也是頗為成功的。這主要表現在對育花人普之仁的描寫和議論上,粗中有細。「粗」在幾筆勾畫出人物的特點,「細」在抓住人物特點的關鍵之處,把人物的性格特徵展現出來。作者寫普之仁這位花匠的筆墨並不多,只是淡淡地畫上幾筆:「那雙手滿是繭子,沾著新鮮的泥土。」「他的眼角刻著很深的皺紋」,「如果他離開你,走進人叢里去,立刻便消逝了,再也不容易尋到他」,一位勤勞樸實的育花人的形象便呈現在讀者眼前,其中也飽含著作者對這位普通勞動者的可愛可敬之情。同時,作者還把他的感情融入議論之中:「然而正是這樣的人,整月整年,勞心勞力,拿出全部精力培植著花木,美化我們的生活。美就是這樣創造出來的。」這樣,作者就把他對祖國美和創造美的人的感情,通過對茶花的描寫,通過對普之仁的刻畫和議論,全部滲透在景、事、理之中,使景、事、理交融在一起,形成為抒情達意服務的形式美。這樣寫,加深了象徵意義,開拓了題材,深化了主題:祖國可愛,勞動者偉大。
統觀全篇,文章之所以膾炙人口,感人肺腑,其根本原因在於文章由情入景,由景到人,由人及理,層層深入,首尾照應,井然有序。反映了深刻的思想和優美的感情,展現了詩一般深邃幽美新穎的意境,充滿了畫趣。
-------------------
※閱讀與欣賞 介紹謝朓詩《晚登三山還望京邑》
※最動情的愛,藏在最深的誓言里
TAG:古詩文賞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