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運動 > 德國隊死於這些刷爆下限的愚蠢和黑幕……

德國隊死於這些刷爆下限的愚蠢和黑幕……

本報前方特派記者秦游夏全程零距離見證德國隊「殺死」自己。

我的世界盃,開始得比其他人早不少。5月22日,我前往南蒂羅爾,開始德國跟隊記者之旅。鑒於德國隊連續4屆世界盃都踢了7場比賽。家人和朋友普遍認為,德國隊戰鬥力持久,這次分別得將近兩月。但結果是,我跟隨德國隊前期備戰共17天,德國隊在俄羅斯卻只呆了16天便打道回府。

德國隊的出局,在我看來順理成章。從備戰期開始,一些細節便能看出這支隊伍各環節的瑕疵。如果說熱身賽兩場慘淡比賽,是德國隊「優良傳統」,尚可以用假象解釋。那麼,從小組賽第一場起,我便度過了無比忐忑的近300分鐘。墨西哥一役,我就發覺這支球隊肯定難以衛冕,而只能走一步看一步。後兩戰更加深並驗證了這樣的感覺,儘管克羅斯的補時絕殺曾讓德國短暫復活。

這篇文章,我們不再討論場上發生的事情或技戰術,這些或顯而易見,或見仁見智。我只想從一個完整見證了德國從世界冠軍墮落為小組第四的記者的角度,試著解讀德國隊早早出局的深層原因。

德國隊首個對手墨西哥,曾被德國二隊在去年聯合會杯上4比1擊敗。比分看似懸殊,但其實大部分時間裡墨西哥都在吊打德國。這是那種經典的「誰先進球誰贏」的比賽,試想一下,如果先進球的是北美人,那支以防守反擊見長的德國隊將何等艱難。德國贏球,應當感謝開掛的特爾斯特根。比賽結論應是:墨西哥絕不是等閑之輩。

世界盃輸給墨西哥後,德國團隊大呼:墨西哥的打法令我們吃驚!吃驚?反正我並不吃驚。墨西哥兼具速度、技術和侵略性,這些都是已知條件,雜誌上都寫得清清楚楚,一年前剛有過交手的德國隊不可能不知道,何況墨西哥陣容、打法並無太大變化。穆勒感嘆,墨西哥從開局就開始瘋搶德國,立即進入搏命模式。這奇怪嗎?難道墨西哥還要像上次那樣,被戈雷茨卡前8分鐘攻入2球才開始進入角色?

一次發布會中,德國隊領隊比埃霍夫曾信誓旦旦地說:「墨西哥門將奧喬亞的特點,我們球探團隊盡在掌中,他們將告訴前鋒們。」希根塔勒為首的球探部門能對門將技術特點如數家珍,卻想不到墨西哥會搶先手?如此捨本逐末,可笑至極。德國記者私下與我的交流中,希根塔勒經常成為吐槽對象。

勒夫在選擇球員時,也體現了他的自大。他只選適合其體系的球員,他認為這樣可以征服世界,但凡性格乃至球風有稜角的球員皆被拋棄。試想,對陣韓國如果有瓦格納這樣的選擇,會否早早把太極虎砸懵?

誠然,瓦格納沒在最頂級賽事證明過自己。但現在德國的問題是,連墨西哥、韓國這些球隊都搞不定。英超賽季最佳新秀薩內被扔出23人名單,更是醜聞。我至今記得6月4日,勒夫宣布名單時我的感受。發布會,我坐在第一排,當他說出勒魯瓦·薩內的名字時,我腦子嗡的一聲,半天回不過神來。即便薩內過往國家隊表現糟糕,但他不可能不是德國最好的23名球員之一。

從世界盃上德國隊整體節奏偏慢和毫無熱情的表現,真該思索一番:到底是薩內融入了不了球隊,還是勒夫緩慢的傳控體系限制了曼城球星?我不是一個喜歡馬後炮的人,我早已多次表達過不解。你是冠軍教練,你用執念拿到冠軍,一切很好。但如果沒有,你的選人標準必然再次經受推敲。

羅伊斯親承:在南蒂羅爾時,勒夫就跟他約定,只在重要比賽安排他首發。世界盃首戰,對陣小組實力最強的墨西哥,在勒夫看來,不屬於重要範疇,又反映出了德國的輕敵。勒夫恐怕忘了2002年的衛冕冠軍法國,首戰0比1敗給塞內加爾,還有上屆西班牙開門黑,1比5慘敗荷蘭的故事了。和墨西哥賽前的事實是,韋爾納身後的三人穆勒、德拉克斯勒和厄齊爾,在熱身賽上狀態均不敢恭維。受膝傷訓練不系統的厄齊爾突然進入11人,在很多人看來莫名其妙。

德國是一支講究地面傳遞的球隊,小組賽總傳球數僅次於西班牙。但這樣一支球隊,居然只進行了一次賽前適應場地訓練。第3場前,喀山天氣惡劣,實屬不幸。然而首戰,他們嫌駐地距盧日尼基體育場太遠,並害怕堵車,主動取消了踩場訓練。

結果,德國隊員在比賽中腳下沉重,根本難以穩住陣腳,面對墨西哥人逼搶,頻頻失誤。要知道,德國隊莫斯科首練因為覺得中央陸軍訓練場的草長了一些,臨時修剪還導致訓練耽誤了半個小時。既然如此講究場地,竟然連踩場都不去,難免輕敵之嫌。

德國隊在世界盃前的熱身賽已暴露出諸多問題,如中場丟球過多、給對方反擊過大空間和進攻中球員跑動不足等。32年來首負奧地利後,勒夫輕描淡寫地說:踢墨西哥的時候,一切都會轉好。這給了大家一個錯誤的信號:該認真的時候,最好的德國就會回來。

勒夫並沒有說下一場熱身賽怎樣,而是給了半個月後的承諾。德國並沒有利用好兩場熱身賽之間6天的間歇。勒夫到俄羅斯後承認,有些事情是在南蒂羅爾就該解決的。

的確,過往德國隊大賽前熱身戰績普遍不好,德國人甚至美其名曰:綵排演砸,意味著演出順利。但這次世界盃前的6場熱身,德國僅險勝弱旅沙特,戰績格外差。況且這次,德國可是作為衛冕冠軍登台,需要承受比以往更大的壓力。很容易想像,每支球隊戰勝冠軍的渴望和動力有多強。德國媒體也普遍對這支曾經的冠軍之師迷信過度,雖對熱身態度提出批評,但沒有人真正拉響警報。

後勤本是德國人的長項,不論打仗還是踢球,向來如此。然而這次,德國的後勤拖了不少後腿。

去年夏天,勒夫率德國染指從未拿到的聯合會杯。小夥子們在俄羅斯南部城市索契紮營,留下了美好回憶。在黑海之濱,球隊營造出了堪比2014年在塞古洛港的球隊氛圍。

今年,勒夫自然傾向於駕輕就熟,重逢索契。德國人對於溫暖的熱愛,我深有感觸。西班牙的馬洛卡島,是德國人旅遊的首選,德語在島上是通用語言。然而,比埃霍夫執意前往莫斯科,他認為,莫斯科去各比賽場距離均勻,對於整體規劃有利。

但在莫斯科,德國隊得到便利了嗎?我們可以算筆賬,德國隊瓦圖廷基大本營,距伏努科沃機場24公里,距盧日尼基體育場35公里,考慮到莫斯科嚴重的擁堵狀況,德國隊從酒店到上述兩地至少需要預留1小時和1個半小時。反觀索契,酒店距離訓練場不到2公里,完全可以步行前往。機場和酒店也僅有10分鐘車程。這充分說明,相比莫斯科,德國隊以索契為起點的飛行凈時間雖然較長,但兩者旅程的毛時間其實相差不多。

最關鍵的是,勒夫對於莫斯科和索契截然不同的感覺。勒夫曾將瓦圖廷基形容為「一個體育學校 」。在前俄羅斯軍人療養院,德國隊根本沒有家的感覺,球員更像是學員。有和球隊住在一起的跟隊記者告訴我:「那裡的早餐難吃無比,試過一次就再也不去吃了。」反觀索契,球隊酒店的後門一出來便是沙灘和海,球員從房間即可眺望近在咫尺的黑海。每天清早,勒夫會沿著海岸晨跑,他面帶微笑,一一滿足粉絲和遊客簽名合影的要求。球員們在這裡則三五成群,在海邊度過閑暇時光,充分放鬆。這在偏僻的瓦圖廷基,是絕對無法想像的。

對於不選擇索契作為大營,比埃霍夫的官方解釋是:沒有獲得國際足聯改建基地的許可。這顯然站不住腳,如果是國際足聯阻力,勒夫和比埃霍夫何必會站在對立面。另一方面,德國第二場小組賽戰瑞典,本就在索契進行,在此紮營十分正常。世界冠軍得不到國際足聯的基地許可?這看起來也很好笑。更多人相信,這裡面有著骯髒的內幕。

除了大本營選址,德國隊在時間上的安排也頗為弔詭。第二、三輪小組賽僅有3天之隔,照理說,德國隊從索契直接前往喀山更為合理。然而,日耳曼人選擇從索契連夜飛回莫斯科。當天,德國隊回到莫斯科駐地已是凌晨4點,球員就寢應當已迫近5點。毫無必要地打亂生物鐘,讓人不解。接下來的一天,德國沒有安排正常訓練。也就是說,德國隊在兩場比賽之間,只有一個整天可以進行正常訓練。因為賽前一天,他們必須再次動身前往喀山,到達後又遭遇了當地的雷暴天氣。

德國隊這次南蒂羅爾備戰效果極差,從球員場上恍惚的精神和遲鈍的步伐便不難看出。備戰以來,德國隊充斥著各式各樣的活動,從賓士廣告,到和殘疾人同場競技,再到把SAP公司工作人員請到新聞發布台。德國隊訓練中夾在著各種商業和公益活動。比埃霍夫擔任管家以來,德國隊品牌價值與日俱增,吸金無數,這當然是好事,公益活動更是德國隊應當起到的社會作用。但問題是,這些活動將德國隊備戰分割得支離破碎,難以形成連貫。

備戰期間,日常話題只有兩個:諾伊爾的腳傷,和厄齊爾、京多安捲入的「埃爾多安事件」,沒有人真正關心備戰狀況。隊長諾伊爾尚且需要和時間賽跑,幾乎無暇發揮領袖作用。不少球員對厄齊爾保持沉默頗有微詞,有贊助商甚至要求德國隊開除厄齊爾。有這些干擾,隊內始終無法為了共同目標並肩作戰。

商業活動繁多,但德國隊與球迷的距離正在疏遠。在南蒂羅爾和莫斯科,德國隊只各安排了一次公開訓練,而且對象或是球迷協會的會員,或德俄雙語學校的學生。相比以往與球迷的頻繁互動和情感維繫,這些顯得微不足道。在莫斯科郊外的駐地,鮮有球迷圍堵冠軍球員。6月8日在勒沃庫森對沙特,這是德國出征前最後一役。拜耳競技場本就只能容納30210人,卻仍有大量空座,儘管現場播報門票售罄。

德國隊將自己愈發打造成高端品牌,他們不再接地氣。球員不再是球員,而成了模特,成了明星。高昂的門票和球迷商品價格,越來越少的球迷互動,他們與最忠實球迷工人階層漸行漸遠。

據《圖片報》調研,德國人去現場看世界盃的興趣呈下降趨勢。要知道,從法蘭克福飛往莫斯科,只需3個小時。3場比賽中,我在現場看到了墨西哥、瑞典、韓國球迷用綠色、黃色和紅色組成了大片鮮明的陣營,德國球迷的陣勢則相形見絀。

須知,德甲聯賽的看台文化,可是全球數一數二的。國家隊比賽時,這些平日司空見慣的東西,反而成了稀缺品。陣勢不行,德國人的聲勢也不濟。起初,我以為是冠軍的高冷,德國觀眾對小組賽熱情不大。隨著時間推移,我發現並非如此,到了生死攸關時刻,德國球迷亦不能形成合力。3場比賽,場上德國輸了2場,場下盡墨,可悲可嘆。

當然,對於我的世界盃之旅,這些負面記憶並非主流。除了糟糕透頂的德國隊,還有很多有趣的事和可愛的人。生活不只有足球,足球只是生活的一部分。

文|秦游夏

實習編輯|廖競文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體壇周報 的精彩文章:

ATP總裁專欄:紅土是納達爾的 草地必屬於費德勒?
日本大叔的逆襲,亞洲的最後一根救命稻草…

TAG:體壇周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