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容齋隨筆》:毛主席生前要讀的最後一部書

《容齋隨筆》:毛主席生前要讀的最後一部書

原標題:《容齋隨筆》:毛主席生前要讀的最後一部書


毛澤東生前要讀的最後一部書


是《容齋隨筆》


毛澤東到了晚年,多種疾病纏身、視力減退、身體日漸衰老,但每天仍以驚人的毅力堅持看書。平裝小字本看不見了,就看新印的大字線裝本的。他要看什麼書,除身邊有的他自己信手拈來就看外,其餘的都由我們負責提供和查找。


當時我們的工作制度規定:毛主席要看的書,是什麼時候要的,從什麼地方找出來的,是新購買的還是從外單位借來的,書名、作者、譯者、出版單位、出版時間、開本、冊數、退回時間、閱讀批註、批畫情況等等,都要一一登記清楚。


根據我們當時的記載,毛澤東生前要讀的最後一部書是《容齋隨筆》,時間是1976年8月26日。


這一次的登記是在一組(為了保密的關係,當時幾位中央主要領導同志處按順序分別稱為組,毛澤東處稱為一組,有時也叫一辦)。


1976年毛澤東用書登記本(每本100頁)第56頁的中間,當時的記錄文字是這樣的:「8月26日晚9時45分《容齋隨筆》(宋)洪邁撰明刻本兩函14冊借北京圖書館」。



這本是很平常的,因為以前一直都是這樣做的。登記本已記滿了一本又一本。然而,這一次的登記又不同於往常,往常的登記後面還有一行又一行、一頁又一頁、一本又一本的延續,後面的一行延續了前一行,後面的一頁延續了前一頁,後面的一本延續了前一本。那麼這前一行、前一頁、前一本往往也就顯得那麼平常,從不引起人們對它的格外注意。


但這一次的登記是毛澤東用書的最後一次登記,後面永遠不會再有延續的了,空格子永遠是空格子、空頁永遠是空頁、空本永遠是空本了。它是毛澤東同志讀書生涯結束的一個顯著的歷史佐證。



至此,我們為毛澤東提供和查找借閱購買圖書的服務工作也就基本上結束了。後來每當我們看到這一頁頁、一本本毛澤東用書登記的時候,便激起我們對毛澤東深切的懷念,激起我們對他老人家晚年讀書生活的不滅的回憶。


毛澤東為什麼在生命垂危時刻

還要讀《容齋隨筆》?


1976年8月26日,距9月9日毛澤東辭世的日子僅14天。幾乎是在生命的最後時刻,毛澤東為什麼在病魔纏身的最後歲月還要讀《容齋隨筆》?筆者的理解,主要原因有以下幾點:


第一,是「生命不息,讀書不止」、「決心學習,至死方休」的思想、理念、精神的自然驅動。


毛澤東從青少年時代就酷愛讀書。毛澤東的一生就是讀書的一生。


1939年他46歲的時候曾說過:「年老的也要學,我如果再過10年死了,那麼就要學9年零359日。」毛澤東是這樣說的,行動上也是這樣做的。直到1976年病危的日子裡,他也在堅持讀書。


1976年8月26日,毛澤東已經是重病在身了,全天24小時差不多都是躺在床上(此時他已經不能下床行走了),吃飯也都是靠別人一勺一勺地喂。可是他自己呢,明知馬克思已經向他發出了邀請,可還是廢寢忘食、不分晝夜地看書。


這天晚上9時45分,秘書張玉鳳告訴我說,主席要看《容齋隨筆》,你趕快找一部大字的送過來。我急忙跑到毛主席書庫(即中南海增福堂,因毛澤東個人藏書比較多,為便於保管和使用,經當時的中央有關領導同志批准,特將增福堂命名為「毛主席書庫」)。



毛澤東有夜晚看書的習慣,特別是20世紀60年代中期開始,經常深夜裡要書。


大約過了35分鐘,北京圖書館的同志告訴我,書已從柏林寺書庫找到了。從柏林寺書庫取回《容齋隨筆》後,我按照慣例,迅速地翻檢了一遍。檢查完畢,我急忙將該書送到毛澤東住地。當時的時間是10時50分。

在生命即將結束的前夕,毛澤東要讀《容齋隨筆》,筆者理解,沒有什麼特殊的背景或者是特殊的緣由,這完全是毛澤東本人終身酷愛讀書的自然行為,自然驅動。此時,不知是什麼元素在他的大腦里發生了作用,觸使他要讀《容齋隨筆》。這隻有他本人知道了。


第二,為了擺脫內心深處的不安、憂慮和憂傷,這也可以說是毛澤東最後歲月要讀《容齋隨筆》的一個重要原因。我們知道,毛澤東晚年內心深處是極為鬱悶、不安的,是充滿著種種憂慮、憂傷的。



毛澤東晚年除了有許多的憂慮和不安,還有很多的悲傷和內心的痛楚。


進入1976年,毛澤東的健康狀況迅速惡化,吃藥吃飯都需要靠人喂,每天吃得也很少,行走更是困難。


就在這個時候,人們無限敬愛的周恩來總理,於1976年1月8日在北京305醫院病逝。毛澤東得到噩耗後,沉默很久。在聽工作人員為他讀中央政治局報送的《訃告》時,漸漸地熱淚盈眶。14日下午,痛苦萬狀的毛澤東在聽鄧小平代表中共中央宣讀悼詞時,毛澤東再也不能控制自己,失聲痛哭。這是極少見的。


7月6日,又一位老戰友朱德委員長又突然逝世。在不到半年時間裡,兩位開國元勛,與自己患難與共、風雨同舟幾十年的老戰友都走了,毛澤東此時的內心更加痛楚、更加悲傷。



在朱德逝世後的22天,即7月28日,河北唐山、丰南一帶又發生了7.8級地震,本來就很痛楚、悲傷的毛澤東得知地震造成極其慘重的損失後,情難自禁地又一次放聲大哭。


那些日子,重病中的毛澤東飽受內心憂慮、憂傷、不安等複雜的情感與情緒的折磨,一天也不說幾句話。看得出來,他老人家只能用「讀書」這個辦法來轉移、來擺脫內心深處的痛苦。

第三,再讀《容齋隨筆》,是為了緩解寂寞、孤獨、苦悶、悲涼和痛楚的心情。


晚年的歲月里,毛澤東身邊除有關的工作服務人員外,他家裡的人一個也沒有。所以,實事求是地說,毛澤東晚年的生活,特別是寧靜的夜晚,逢年過節的時候,他老人家是很寂寞、孤獨、悲涼和痛楚的。


對晚年毛澤東來說,讀《容齋隨筆》也許是一种放松。



《容齋隨筆》是南宋洪邁撰寫的關於經史百家、文學藝術以及宋代掌故、人物評價等方面內容的筆記,分《隨筆》、《續筆》、《三筆》、《四筆》、《五筆》五集。實際上就是一部讀書「隨筆」的彙集。


作者把當年自己所見所聞、道聽途說的有價值的掌故、逸事及他讀書時所受到的啟發、產生的靈感等隨手記下,有時還加點個人的評論、想像和發揮,既有知識性、趣味性,也有一定的思想性。篇幅都不長,好讀好記、開卷受益。它是毛澤東一生中比較喜歡讀的筆記性體裁的書籍之一。


《容齋隨筆》這部書,毛澤東生前讀過多次。


在延安時期,毛澤東讀的《容齋隨筆》是掃葉山房藏版、乾隆甲寅重刊的線裝本,分上下兩函,共十四冊。當時,延安的讀書條件,同大革命時期、長征途中相比雖然好了一些,但所能得到的書籍還是為數很少的,遠遠不能滿足毛澤東的需求。



那時候,毛澤東多次託人從解放區、從上海等地替他買書,也常到當地的有關圖書室(館)去借書。他讀過的這部《容齋隨筆》就是從當時的「馬克思列寧研究院圖書室」借來的。

這部《容齋隨筆》他讀過之後還曾轉借給其他同志讀過。毛澤東1944年7月28日給謝覺哉寫過一封信,信中提到《容齋隨筆》的事。這封信的全文如下:


覺哉同志:


《明季南北略》及其他明代雜史我處均無,范文瀾同志處或可找得,你可去問詢看。《容齋隨筆》換一函送上。其他筆記性小說我處還有,如需要,可寄送。


敬禮!


毛澤東


七月二十八日


《容齋隨筆》這部書,毛澤東很為珍愛。在那戎馬倥傯的戰爭年代,不少的用品和書籍都遺棄或丟失了,可是這部書連同他讀過的馬列著作、哲學書籍、魯迅著作等書刊,他一直帶在身邊,轉移、行軍到哪裡,他就把書帶到哪裡。從延安東渡黃河帶到河北省平山縣西柏坡,又從西柏坡帶到北京城,帶進中南海。


1949年6月,到中南海豐澤園的菊香書屋居住之後,兩函《容齋隨筆》連同其他有關書籍一起就放在他卧室的書柜上。



現在,這部書還珍藏在中南海毛主席故居里。書中不少地方,如《隨筆》卷七「羌慶同音」、「佐命元臣」、「名世英宰」及卷十、卷十三等許多則,《續筆》卷十一「古錞於」、「孫玉汝」、「唐人避諱」、「名將晚謬」及卷十二、卷十六等許多則,毛澤東都用黑鉛筆圈、點過或者畫上了杠杠。

筆者記得《容齋隨筆》卷五中有一篇隨筆,題目叫《盜賊怨官吏》。這篇隨筆中寫道:



「陳勝初起兵,諸郡縣苦秦吏暴,爭殺其長吏以應勝。晉安帝時,孫恩亂東土,所至醢諸縣令以食其妻子,不肯食者輒肢解之。隋大業末,群盜蜂起,得隋官及士族皆殺之。黃巢陷京師,其徒各處大掠,殺人滿街,巢不能禁,尤憎官吏,得著皆殺之。宣和中,方臘為亂,陷數州,凡得官吏,必斷臠支體,探其肺腸,或煎以膏油,叢鏑亂射,備盡楚毒,以償怨心。杭卒陳通為逆,每獲一命官,亦即梟斬。豈非貪殘者為吏,倚勢虐民,比屋抱恨,思一有所出久矣,故乘時肆志,人自為怒乎?」



洪邁在這一篇隨筆中列舉的案例有一個共同點,都有官府貪財虐民的行為。陳勝起兵是因為秦二世大規模徵發民眾徭役,因大雨誤了時間,據法當斬,所以才揭竿而起。各郡縣苦秦吏者,也群起而殺其長吏。



官逼民反,「比屋抱恨」,這是很自然的。毛澤東青少年時代就有強烈的反抗精神。年老了,對「倚勢虐民」的惡劣行為仍然深為憎恨,對苦難的勞動人民深表同情。這也是很自然的。


此時此刻,讀《容齋隨筆》等這類閑書就如同讀故事,讀逸聞和趣事。讀起來隨意,理解起來容易。想讀就讀,不想讀就放下。


這類書篇幅文字一般都不長,一則一則故事幾十字到幾百個字。讀這樣的書主要目的在於休息,在於調節大腦,在於緩解自己的寂寞、苦悶、痛楚的心情,祈盼讓自己頭腦里增加一些興奮快樂的元素,帶來精神上、身體上的放鬆。這也是晚年毛澤東要讀《容齋隨筆》的一個原因。


來源 | 《毛澤東讀書生活十二講》


人民出版社

為人民出好書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人民出版社 的精彩文章:

一本讓共產黨員自讀、自記、自存、自賞的互動之書

TAG:人民出版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