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 > 教育頭條:推動育人模式轉型的「江蘇樣本」

教育頭條:推動育人模式轉型的「江蘇樣本」

推動育人模式轉型的「江蘇樣本」

——江蘇省普通高中課程基地建設紀實

教育頭條:推動育人模式轉型的「江蘇樣本」

江蘇省新海高級中學學生在環境化學實踐課程基地進行化學研究性學習。(資料圖片)

■學習貫徹十九大精神 寫好教育奮進之筆特別報道

社會快速發展的今天,人工智慧可以聰明過人、網路信息早已豐富過人、電腦反應隨時敏捷過人,學校教育怎麼辦?

一輪接一輪的課程改革,一直在不斷回應社會對人的要求。但應試現象仍普遍存在、學生創新能力不足、千校一面,難以滿足學校多樣化發展等問題的存在,常常令學校尤其是高中教育屢遭詬病。

能否找到一種路徑或抓手,推動育人模式轉型,使核心素養落地、關鍵能力培養與知識建構、分數提高一個都不少?

江蘇教育用7年的探索和實踐,交出一份答案:創建課程基地,以此為突破,創設新型學習環境,改進課程實施方式,推動做中學、學中做,增強學生實踐認知和學習能力,提高學生綜合素質,促進學生在自主、合作、探究中提高學習效能,發掘潛能特長,提升綜合素質。

這一帶有原創性的標誌性改革是如何發生的?又給今天的學校教育帶來了什麼啟發?

教育頭條:推動育人模式轉型的「江蘇樣本」

工具撬動,找到育人模式轉型突破點

江蘇省南通第一中學物理課程基地,王高越正在與合作者一道對「煤氣泄漏自動安全保護系統」進行復盤。還在上高一的她和另外7名學生在剛剛結束的全國首屆青少年人工智慧及創客大賽上斬獲一個一等獎和兩個二等獎。他們設計的「車庫自動識別系統」「色盲紅綠燈識別系統」「電梯防震系統」等作品,因為創意新、實用性強頗受評委們青睞,其中榮獲一等獎的「煤氣泄漏自動安全保護系統」被大賽組委會留存。

對一所中學來說,在國家級大賽中取得驕人成績,著實令人興奮。但在校長張曉冰看來,更有意義的是學校物理課程基地創建7年來發生的種種改變:「這是一種集束效應,遠遠超出最初預見。」

張曉冰所指的課程基地「集束效應」,包括學校實驗室資源、課程資源的系統建構與開發,豐富、開放、實踐型教學環境的創設以及校本化教學內容的開發與教學組織的變革,更有教師專業素養和執教能力的提升。而這,正是江蘇大力推動高中課程基地建設的初衷。

記者近日在江蘇採訪發現,這種「超出最初預見」的「集束效應」,並非一校獨有。無論在蘇北、蘇中,還是經濟社會更加發達的蘇南;無論在城市、縣城,還是鄉鎮,隨著高中課程基地在全省的持續推進,長期以來以應試為導向、重知識輕能力、重書本輕實踐、千校一面的高中教育生態已經發生了可喜變化。

「找到了在高中更好發展素質教育、培養學生核心素養的一個突破口,在一定程度上撬動了育人模式的轉型。課程基地作為綜合性的、系統化的、實踐活動的場所,以學科為主題,以動手為主要方式的非課堂學習,反映了高中改革前進的重要方向。」從教育部職成司司長任上履職江蘇省教育廳廳長兩年,葛道凱對江蘇高中課程基地建設如此評價。

任何一項教育改革,大多源於現實中對人的培養的不滿而發生。

2011年,江蘇省曾在大範圍內開展過一次「普通高中課程教學情況問卷調查」,結果顯示,非高考科目普遍不被重視,學校課程建設能力不強,講授式、練習式教學方式仍未根本改觀,學生課業負擔依然很重,70%以上學生有時、很少甚至從不利用實驗室幫助學習,學生學習方式沒有得到根本轉變。

「應試背景下的單一學習環境、單調學習生活、單獨學習目標,與高中特色化辦學、學生全面而有個性的發展要求嚴重相悖。能不能找到一個切入點、發力點,撬動整個基礎教育課程改革走向深化?」江蘇省教育廳基礎教育處處長馬斌大膽提出了自己的設想:學校教育的薄弱點就是改革的突破點。創建高中課程基地,讓學生在做中學、學中做,以此為路徑和平台,對課程實施方式進行創新,進而建構全面提高質量、培養全面發展的人的課程體系。

「課程基地能提高高考成績嗎?」有人曾質疑做過江蘇省教育廳職教處處長的馬斌,竟然把職業教育實訓基地那一套搬到普通高中來。在一片懷疑與無所適從的爭論中,江蘇教育行政的決策者們一錘定音:不同意見可以提,高中課程基地建設的方案尚需進一步完善,但看準的事必須先做起來。

對於經濟社會發展領先全國的江蘇而言,教育轉型發展、適合學生成長的要求似乎更為迫切。2011年6月,江蘇省教育廳、省財政廳印發《關於啟動普通高中課程基地建設的通知》,正式啟動全省課程基地建設,並以文件形式對課程基地建設內容目標給出明確規定:「以創設新型學習環境為特徵,以改進課程內容實施方式為重點,以增強實踐認知和學習能力為主線,以提高綜合素質為目標,促進學生在自主、合作、探究中提高學習效能,發揮潛能特長。」江蘇省政協副主席、省教育廳分管基礎教育原副廳長鬍金波主持了當年全省首批高中課程基地申報學校的答辯。

「課程基地建設不是改革發展的全部,但卻一定可以成為推進改革發展的突破口,在教育改革中具有重大的意義。」江蘇省教育廳分管基礎教育副廳長朱衛國的一番話,道出了江蘇課程基地建設的初衷。

以環境變革倒逼教學改革,直指高中教育軟肋,江蘇課程基地建設,找到了撬動育人模式轉型的突破口。

教育頭條:推動育人模式轉型的「江蘇樣本」

省域推動,合力創建課程基地運行機制

2018年4月18日,南京飯店會議廳,江蘇省普通高中課程基地建設項目答辯會如期進行。與以往不同的是,有7位校長參與了課程基地高峰建設項目的申報答辯。「泰州不差錢,下一步我們爭取在教師隊伍建設、人才引進上有突破。」「對常州中學提出的高峰建設項目,市裡全方位支持。」泰州中學、常州中學兩位校長陳述項目建設的話音剛落,兩地教育部門的負責人便紛紛亮明態度。最終,入選的4個項目學校所在地的人社部門,都出具了支持高峰建設創新人才引進機制的書面承諾。

從課程基地建設之初「摸石頭過河」創建特色,到一定階段之後的江蘇省高品質高中創建中的課程基地高峰建設「再突破」,江蘇各級行政部門從來沒有缺席過。

課程基地創建至今,江蘇省教育部門已先後下發11個指導性文件,從地位、性質、目的、任務等方面進行總體規劃設計,從理論、實施、評價各個環節進行研究、改進和反饋。並相繼成立普通高中課程基地建設指導委員會、基礎教育課程基地建設指導中心,抽調行政、學術、教科研與實踐領域的專家組成視導組,對建設項目進行評審,重點考察經費投入、教學環境、模型建構、互動平台、課程資源、教師發展、學生實踐、使用成效等方面的成績與存在問題,自上而下進行目標方向引領和整體推動。

課程基地的錢從哪裡來?江蘇省最初提出了省市校1∶2∶3的支持方案。即通過項目審核的高中,每一個課程基地獲得省財政100萬元資金支持,同時地方配套200萬元、學校自籌300萬元。江蘇省教育廳還要求各市可比照省里做法,建設一批市、縣級課程基地。在省級財政資金的引導和激勵下,發揮地方財政和學校對課程基地建設投入的主體作用。據初步統計,江蘇省高中課程基地項目啟動以來,全省已累計投入建設資金近20.1億元,設備總投入8.64億元,基地總建築面積83.5萬平方米,建成室內教學實踐場所4800餘處。隨著對課程基地認識的不斷深入,各地政府投入也在不斷加大,一些學校課程基地建設項目甚至獲得了以千萬元計的地方資金支持。新建高中的教學環境基本上從設計之初就體現課程基地建設要求,有利於課程教學的變革。

有人稱課程基地建設是「釣魚」工程,實際上,其「養魚」效應遠遠大於「釣魚」效益。

2014年9月啟用的江蘇省崑山中學新校區,新建時就預留出一塊地,作為學校江海文化課程基地的使用場地。建成後的江海文化課程基地有著鮮明的江南水鄉特點,豐富了學校課程資源,創設了學生實踐探索平台。目前該課程基地建設資金已達1900萬元,主要由崑山市財政出資。

課程基地硬體建設「不軟」,軟體也不「掉鏈子」。

江蘇省基礎教育課程基地建設指導中心設在省教科院基礎教育研究所,所長倪娟作為負責人全面指導管理項目建設。「這些年,中心吸納了近百位全國教育或學科專家跟進指導,開展各種課程基地建設經驗交流研討活動。」倪娟說。

課程基地立項後,指導中心邊推進項目邊同步研究,從理論到實施各個環節進行螺旋式跟進、反饋和提升。

「課程基地建設過程,展示了頂層設計與基層創造相結合、行政政策推動與學校自主建設相結合的工作特點,也讓我們充分領略到江蘇高中教育深厚的底蘊和廣大教育工作者勇於探索創新、善於建設的風采。為新課程實施提供了先導性、前沿性的示範。」國家教育諮詢委員會委員、教育部基礎教育課程教材專家工作委員會主任王湛,對江蘇通過課程基地重大工程推進育人模式轉型的工作機制和成效給予高度評價。

實踐證明,省域工程、上下聯動,形成了創建課程基地運行機制的合力。

教育頭條:推動育人模式轉型的「江蘇樣本」

課程基地:生髮各美其美的教學樣態

2018年5月4日下午,江蘇省常熟中學科教實驗中心,一節非同尋常的「深海探險」課正在這裡舉行。一次直擊「嘉庚」號南海遙控深潛科學考察的海上科普連線,讓學校30多名熱衷自然的學生與科考船上眾多的海洋科學家們來了一次「親密接觸」。「嘉庚」號首席科學家周懷陽教授通過直播連線,向學生們展現了祖國南海的深海秘密。常熟中學建有全國首個高中海洋科技館,這是學校CPS+(創造力發展)基地課程之一,將CPS模型與地理學科知識結合,大大激發了學生對海洋知識以及自然與地理的無限追求。

江蘇省錫山高級中學的「想像·創造」基地給剛上高中不久的陸一行帶來了從未有過的動手滿足感。「有時,一周的創意設計比一學期的課本知識學習都有用。」陸一行說。人文課程基地口述歷史班學生田小溪,她的另一個身份是學校博物館講解員。在老師指導下,她和同學們一起採訪身邊的親朋好友,從一個個歷史碎片中梳理個體發展與社會變遷的關係;周雨蕾是學校模擬城市市長大會選出的第六屆市長。電視演講、拉選票、組閣、兌現承諾,成為她參加「生命·生境·生涯」綜合實踐基地課的一次重要歷練。

「課程基地無疑是一個更具開放性的課堂。」江蘇省教育學會會長楊九俊說。而原江蘇省教育科學研究所所長成尚榮的比喻更形象:「課程基地彰顯了跨界學習的優勢和無限可能,恰似把一個偌大的世界請進了課程,學生憑藉課程基地瞭望整個世界、跨進未來生活。」

這種優勢和無限可能大大激發了學校變革的內驅力。各個基地學校從各自的地域資源和學校特點出發,將課程基地與發展學生核心素養有機連接,生髮出無限的創造空間。

課程基地建設之初,許多校長並不知道從哪裡下手。馬斌記得,江蘇省錫山高級中學校長唐江澎是第一個到辦公室與他探討的校長。此後不久,唐江澎開始著手研究學校歷史,在提煉學校前身匡村中學豐厚辦學經驗的基礎上,提出了「培養終身閱讀者和負責任的表達者」的語文學科課程目標追求,錫山高級中學語文課程基地由此誕生。

現任南通中學校長成錦平曾任南通一中校長,創建物理課程基地之初,經過反覆探討論證,最終確立了「有趣、有料、有用」的建設方向。在課程實施變革上,研發了面向全體學生的必修課、面向50%學生的選修課和面向5%至10%學生的興趣小組三層「金字塔」架構的校本課程體系,這也成為全省大多數高中課程基地的校本課程實施模式。

7年時間,課程基地從無到有,讓許多學校的教學樣態發生了令人驚喜的轉變。南京市第一中學崇文樓頂樓,有一個球形建築格外顯眼,這是該校地理綜合實踐課程基地的一個重要場所——天象廳。「以往學生都是通過教科書上的圖片記憶各種天體。現在可以直觀地感受天體運動軌跡,理解起來容易多了。」尤小平校長說。

在江蘇泰州中學,數學課變得越來越「好玩」。學校數學課程基地已建成包括建模、趣味、探索、智力大沖關等在內的多個體驗室,學生在基地內可以進行項目式研究,也可以進行團體對抗性遊戲。「學校做過一次調查,一個學期下來,學生對數學的喜愛程度由原來的30%升至56%。」董健校長說。

2018年1月30日,江蘇省基礎教育前瞻性教學改革重大項目——「育人模式轉型:江蘇省普通高中課程基地建設」成果發布會在南京舉行,現場發布的《前瞻項目研究報告》亮出課程基地建設7年來的「成績單」:建成324個學科和跨學科課程基地,60%的普通高中形成了校本化育人模式,增強了學生綜合素質;以學習環境變革倒逼課改,創設了工具驅動教育改革的思路,提供了運用工程思維整體推進課程教學生態的省域樣本;形成了省市縣校聯動、行政科研實踐協同創新的高中多樣化、特色化發展樣態。研究報告顯示,課程基地建設已經在全省基礎教育領域尤其是普通高中產生重大影響,課程基地學校依託課程基地建設,深入挖掘校本和區域課程新資源,整體建構學校課程體系,深度轉變教育教學方式,學生的主體地位得到尊重,學校特色建設有了發展新空間。

教育頭條:推動育人模式轉型的「江蘇樣本」

價值引領:基礎教育改革的「樣本意義」

普通高中課程基地建設是江蘇原創,是基礎教育具有創新意義的課程改革實踐。7年的不懈探索,使課程基地的樣貌不斷豐富,校園質態得到巨大變革。它的價值,不僅僅在於對課程資源的生成、高中學科的建設和教師專業發展的有效促進,更在於通過創生情境,改變了學生的學習方法,激發了學習興趣,提升了學習能力。這一切,對我國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無疑具有先行意義和示範作用。

江蘇課程基地建設,將目標定位於推動人才培養模式轉型,點亮了課程基地建設的靈魂所在。教育的宗旨是育人。隨著社會的迅速發展和急遽變化,學校教育面臨的問題與挑戰越來越多。新的學科層出不窮,綜合學科不斷出現,學生獲取知識的渠道越來越廣泛,健全人格培養的任務越來越艱巨。正是基於對這一變化的深刻洞悉與把握,江蘇課程基地從建設之初,就高高舉起探索和建構以發展學生核心素養為目標的育人大旗,將課程基地與發展學生核心素養連接,讓育人價值始終在課程基地上空飄揚。因而,也找到了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切入點、突破口和生長點,彰顯了江蘇課程基地建設的改革高度與創新意義。實踐證明,任何一項教育改革,都不能偏離或迴避育人這一根本宗旨。

江蘇課程基地建設,在基礎教育課程改革中,創建了一個具有前瞻意義的實踐策略與技術路徑。通過課程基地建設的方式推動課程改革,把課程改革落實到每一所學校,促進育人模式轉型,這是一場真正來自基層的創新。中國基礎教育的根本問題,在於對書本知識的過度關注和對體驗、活動的相對漠視,從而造成大量學生有知識少體驗、會做題不會解決問題、有生命沒生活。他們很少有親力親為的「在場」機會,缺乏去經歷、去做事情、去解決問題的能力。江蘇課程基地建設,從教育的最薄弱處入手,通過學科教學環境和育人載體的建設,將「育什麼樣的人」「如何育人」的核心問題轉化為具體措施,促進學生在自主、合作、探究中提高學習能力、實踐能力、創新能力,發掘潛能特長。這既是針對當前教育改革目標的一種思路,也是解決當前教育問題和如何應對未來挑戰的一個前瞻性實踐策略與技術路徑,較好地回應了國家、社會、民生對教育的要求。

江蘇課程基地建設,在實踐中創新形成了以課程文化為核心支撐的改革理念與轉型模式,為解決中國基礎教育重大問題提供了江蘇答案、貢獻了江蘇智慧。課程基地建設的目的不在基地本身,而在通過基地建設改變學校整體的課程特質,引發課程改革的整體深化,利用課程變革實現教師的變化、學習的變革、學校的變革。江蘇課程基地建設,成為學校課程能力培育發展的重要抓手和難得機遇,校長的課程領導力、教師的課程開發能力大幅度提升。

泰州中學有3個課程基地,在建設過程中,教師不僅課程意識覺醒,教育理念更新,還增強了課程開發與實施能力,轉變了自身的教育教學行為。如語文組的「一化六教」生活化語文教學範式,數學組的「動車組」教學範式等。學校近年來從基地走出一批特級教師、名教師。南京十三中特級教師曹永軍深有感觸地說:「以前,我更多具備的是教師的眼光、教材的眼光和課堂的眼光,但缺少課程的眼光。現在,基地建設給了我更大更高的平台,使我有了課程的大視野,成為一名課程設計者。」曹永軍先後開發設計了「玄武湖月光詩會」「校園戲劇節」「古詩詞吟誦節」「經典夜讀小組」等特色鮮明的校本課程。這些課程突破了課堂教學狹小的時空,通過多樣的課程元素組合配置,展示了課程的魅力和生命,深受學生的喜愛。在建設過程中,課程基地與學校整體特色、文化個性相關聯,成為學校文化的特色表現,成為弘揚傳統文化、展現鄉土文化的高地。如南京市雨花台中學的雨花石文化、徐州高中的漢畫石像人文教育、江蘇省鹽城中學的海鹽文化、江蘇省宜興中學的紫砂文化、常州市第二中學的府學文化……隨著改革不斷推進,課程基地成為更具開放性的課堂,學生作為學習主體的地位更加凸顯,課程基地促進學校文化創新的內在價值得到更好落實。

江蘇課程基地建設,探索了促進育人模式轉型的推進策略,為全國基礎教育改革攻堅克難樹立了標杆。課程基地建設是江蘇教育的一項省級工程,課程基地啟動之初,江蘇就開啟了整體協同的創新機制,在「頂層設計—系統規劃—具體實施—檢查反饋—持續改進—理論升華」的推進思路下,充分調動科研教研、師資培訓、高等院校、信息裝備、媒體宣傳等各方力量,通過建立專業化的課程基地建設指導委員會、課程基地建設指導中心、課程基地聯盟等,加強對項目的分類指導和個別指導,組織專題培訓、現場觀摩和專項調研檢查,及時總結推廣優秀成果。一批市、縣級課程基地,作為省級課程基地的後續力量不斷發展。與此同時,課程基地開創了項目驅動新思路,運用工具思維和工具驅動,促進理論與實踐融合發展,打造了一大批普通高中育人模式轉型的鮮活案例,構建了普通高中課程基地建設的理論模型與實踐模式,形成了一系列具有指導價值的理念,推動了高中多樣化、優質化、特色化發展。改革給學校留下了巨大的創造空間。課程基地在江蘇的遍地開花,為高中教育創建了全新的課程資源與環境。

毫無疑問,江蘇課程基地建設的豐富實踐,為我國基礎教育課程改革、推動育人模式轉型提供了生動的「江蘇樣本」。(中國教育報記者 時曉玲 潘玉嬌)

《中國教育報》2018年07月06日第1版 版名:要聞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中國教育新聞網 的精彩文章:

「名師說」曾軍良:創造屬於學生的課堂
發揮教育議事會的柔韌力道

TAG:中國教育新聞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