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輕鬆的大學:警惕後大眾化的質量陷阱

輕鬆的大學:警惕後大眾化的質量陷阱

【「玩命的中學、快樂的大學」現象專家談】

不久前教育部召開新時代本科教學工作會議,教育部部長一句「快樂的大學」引起了坊間熱議,乃至強烈共鳴。「快樂的大學」,更確切地說是「輕鬆的大學」,一語道破當下大學生的學習生態,即大學光陰使大學生們太輕鬆了。從表面上看,「輕鬆的大學」這一現象出現在大學生身上,反映了大學生似乎在虛度光陰;但從深層次看,實際上折射的是社會對大學人才培養質量普遍不高的不滿。這種不滿,是一國高等教育進入後大眾化階段的普遍現象:即高等教育大眾化的「質量陷阱」。

1998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頒布的《世界高等宣言》,就提出了高等教育質量危機這個話題。其實早在1973年,美國學者馬丁·特羅提出高等教育大眾化理論時,就注意到了質量問題,他的高等教育大眾化理論,其實是個預警理論。大眾化不能只提高了文憑層次,沒有實質性提高公民的素質,大眾化不能成為低質量的借口。我們要警惕高等教育大眾化後的質量陷阱,否則積重難返。

輕鬆的大學,「松」的是傳統,「松」的是嚴格,「松」的是嚴肅,「松」的是底線。在中國傳統文化中,「頭懸樑,錐刺股。彼不教,自勤苦」,這是讀書人的傳統。廈門大學校長陳嘉庚先生將學生和教師宿舍命名為:群賢樓、囊螢樓、映雪樓、勤業樓、篤行樓、博學樓、兼愛樓等,就是將中國讀書人的傳統融入大學環境當中,希望學子在讀書、做人方面都應葆有自己的學人品質。如今,這種傳統出現了「斷裂」。

在中國傳統文化中,以科舉為代表的教育導致一種普遍的社會認知,即教育一旦躍過了某個階段,就不再需要學習。科舉只要考中了,後面就是「學而優則仕」。我國的高等教育明顯受此影響,對大學生而言,今日的高考只要考上了,就是天之驕子,就可以輕鬆度過餘生。由於高考的殘酷競爭,大學生普遍形成了一種心理期待,即只要通過高考就可以萬事大吉。此種心理期待,再加上外界對大學的績效評價的壓力,使得部分大學放棄了本應堅守的質量標準。

致使大學出現如此輕鬆現象,原因十分複雜,它是市場的、社會的、高校的以及文化的等多種因素綜合作用的結果。面對「蔓延」的輕鬆大學,可以詰問我們的高考制度:孩子們的學習興趣,在高中階段基本上快被「烤煳」了。進大學後,我們才發現這些學生根本不會自主學習,就像是「放飛自我」的風箏,需要「大學管理」這根線的牽引,否則就在「放飛自我」中迷失方向,如斷線的風箏一般停靠在樹枝上「沉睡」。

大學的輕鬆現象,看起來是出現在學生身上,背後遮蔽的是大學的管理問題。絕不應該把大學輕鬆的責任推到學生和教師身上,不該埋怨大學生和教師是輕鬆的「製造者」,其實是大學的管理制度和水平「製造」的,大學生只不過成了管理制度的「犧牲品」和「替罪羊」。此種輕鬆現象應該由大學管理者承擔!主要責任在大學,大學外部的相關政策也助長了大學的輕鬆。

今天出現「輕鬆的大學」是一個高等教育的系統問題,總體表現為四個缺乏:缺乏敬畏,缺乏嚴格,缺乏嚴肅,缺乏底線。大學的神聖和格局明顯不夠。例如,在當下的大學,幾乎看不到早讀、出早操。在筆者過去幾年參加本科評估的十餘所高校中,只看到一所高校有晨讀。當下的高校,學校的校園保潔及物業,全部交給了物業公司,幾乎看不到大學生參加校園勞動。

大學應該是嚴格的,歷史上的大學是嚴格的,這是我國大學的歷史特徵。在薩本棟執掌廈大期間,凡是在開學時不能如期註冊的學生,只能下學期註冊。大學的管理應該是嚴格的。以「學生為中心」的內涵是關愛學生,但不是溺愛。今天的大學,關心學生有餘,嚴格不夠,乃至不敢嚴要求。大學自習時間多,為的是讓學生憑大量的自主學習去暢遊學海,但他們在沒人看管、沒人監督下卻不會學習,成了離開鞭子就不能轉的「陀螺人」。錯在學子身上,根在哪兒?根子就在精英教育階段,即大學處於「賣方市場」的時候,我們就沒有意識到建立人才培養質量標準的重要性,而是跟著「感覺走」。這不是中國特有的現象。國外教育先進國家在遭遇這種困境時,首先想到的是建立質量評價體系,尤其是建立畢業生的質量標準,嚴格控制畢業率等。問題的解決,一定要用不打折扣的嚴格管理和有效教學,讓他們學會自己走路,學會對自己的前途負責任,激發內在的對學習的熱愛,哪怕就是為了一紙文憑,也不能虛度。我們的大學,是要用國家的要求,用國際的標準來培養人。

大學應該是嚴肅的,甚至可以說嚴肅是一種神聖,是大學獨有的「標籤」。然而,在輕鬆的學習環境下,大學生似乎已經掌握了若干「學習套路」或「考試技巧」:期末考試,老師會給出複習重點,學校列印店會銷售歷年考試真題,很多課程每年考試題目變化不大,期末考試「掛科」之後,還有眾多「補救」措施,寬鬆的考試縱容了學生的輕鬆。即使考試的壓力和嚴肅性在降低,但為了迎合外部的考核指標,也不知從何時起,沒有任何質量底線的「清考」形式出現,既成了大學生「掛科的護身符」,也成了大學生畢業的「潛規則」,讓大學生更加「肆無忌憚」。放鬆要求形成了大學的「管理文化」。此外,學生評教導致教師時常給學生成績「放水」或降低考試難度。

大學的嚴肅體現在大學的規制上,從表面來看,大學的規制屬於制度形式,但在大學發展的歷史進程中,許多大學的規製成為了大學制度文化。例如:教學文化、教師文化、質量文化等,都是在規制的基礎上,逐漸滲透到教學,滲透進教師和學生的血液里。當下的許多大學生邁入大學之前,都是「順著」養,「慣著」學。進了大學之後,面對輕鬆的環境,他們自然就選擇了輕鬆的快樂。

針對大學的輕鬆現象,教育部提出了合理「增負」,其實,「增負」容易,提升質量難。「增負」不是「增量」,而是「提質」。我國大學的人才培養過程,如果僅僅從量的角度看,其實並不少,甚至過了量,有眾多「量」的指標在國際上屬於第一或名列前茅。例如:教學周數世界第一,教學時數世界第一,學分數世界第一,課程門數和必修課比例等,都在世界名列前茅。當下解決大學的輕鬆,不是簡單地增量,從改革的角度甚至可以說要「減量」「提質」。實現這一轉變,將是一個艱難的過程,陣痛的過程。

解決大學生的輕鬆,有多條路徑:既可以建立「寬進嚴出」的制度,從嚴格入手;也可以增加學習「負擔」,從加壓入手;還可以改進教學內容和教學方式方法,從「提質」入手。但說到底,還是遵循教育教學規律和把握大學使命。遵循教育教學規律,就是要按照人才的成長規律,規劃培養方案和設計教學內容,乃至知識的傳播方式;把握大學的使命,就是要把人才培養置於大學的中心地位,立德樹人,培養全面發展的人才。

大學生活可以是快樂的,但不能是輕鬆的,否則很難激發年輕人的潛力。對大學本科生來說,更多學生不知道自己最終可以有多麼優秀。大學的責任就是激發出年輕學子的最大潛能。大學對傑出人才的培養,不能是「望天收」。人才培養的水平和能力,主要不是看學生的天賦,而是看教育在每一個學生成長中的貢獻。

(作者:鄔大光,系廈門大學副校長,高等教育發展研究中心教授)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中國經濟網 的精彩文章:

賴清德解散「台灣省政府」 港媒:會加速成台灣省
中國又一救援隊抵泰參與失聯足球隊搜救

TAG:中國經濟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