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科技 > 遊戲成癮究竟是不是一種病?

遊戲成癮究竟是不是一種病?

有媒體報道稱,世界衛生組織日前發布新版《國際疾病分類》,把遊戲成癮列入精神疾病並已生效。其實,這是一種誤讀。

早前,已有不少國家將遊戲成癮視為重要的公共衛生問題,並且有治療遊戲癮的機構和方法存在。那麼,遊戲成癮真的是一種疾病嗎?它需不需要進行特殊干預?

1.「遊戲成癮是病」尚未最終確定

遊戲成癮也稱電玩失調或網遊成癮,一直以來,將其定為疾病還是非病(正常生理狀態)爭議不斷。現在,媒體稱世界衛生組織把遊戲成癮正式定為疾病並生效,對原意其實是一種誤讀。即便真把遊戲成癮判斷為一種疾病,世界衛生組織的通知也只是如同判決一樣,屬「死緩」而非「死刑」。而且,這個「死緩」的期限還很長,有4年之久。

世界衛生組織的官方表述是,《國際疾病分類》第11版(ICD-11)將被提交到2019年5月舉行的世界衛生大會上由會員國批准,而後於2022年1月1日生效。這次發布的ICD-11是預覽版,目的是讓世界各國了解如何使用新版本,安排翻譯和培訓全國各地的衛生專業人員。

這個表述非常清楚,ICD-11還未得到會員國的批准。如果得不到各會員國的認同,遊戲成癮並不能被視為一種疾病。即使得到會員國的批准,也要等到2022年才能生效實施,緩衝期4年。而且,得到批准後,世界衛生組織也沒有權力要求各個國家都必須採納,各國可以視情況對待。

此外,一種新的疾病是否獲得認可,不只是世界衛生組織各成員國要予以批准,還需要各個國家相應疾病專業委員會的認可,這是一種更為科學的專業認定。

我們需要從整體意義上理解世界衛生組織發布的新版《國際疾病分類》。ICD-11是為了適應信息時代對疾病的分類、管理、診斷、治療和研發治療手段的記錄需求而誕生的。這個分類是歷史上第一次完全採用電子方式,文件格式也更加有利於用戶使用,即數字化管理和使用。

ICD-11含有約55000種與損傷、疾病和死因有關的獨特代碼,能夠讓衛生專業人員通過一種通用語言來交換世界各地的衛生信息,更容易、更全面地記錄病情。這樣的方式也有利於專業人員和公眾深入了解疾病和死亡的原因,為避免遭受疾病痛苦和拯救生命而採取積極的行動。

2.判斷成癮至少評估一年

世界衛生組織把遊戲成癮納入疾病範疇也引發了不小的爭議。英國心理學會發言人錢德拉·薩克塞納指出,玩遊戲的人中,僅少數會發展到遊戲障礙所定義的程度,把它列入《國際疾病分類》可能引發家長不必要的憂慮。

其實這樣的爭議在對遊戲現象的探討之初就產生了。在中國,是否判定遊戲成癮為一種疾病的爭議更大。2008年,由當時的北京軍區總醫院制定的中國首個《網路成癮臨床診斷標準》通過了解放軍總後勤部衛生部的專家論證,但是未獲得當時衛生部的承認,也沒有獲得中國精神醫學學會的認可。

有意思的是,美國精神醫學學會於2013年修訂完成的《精神疾病診斷與統計手冊》關於遊戲成癮的內容中,收錄了中國《網路成癮臨床診斷標準》的9條診斷標準。但是,這本手冊仍然認為,遊戲成癮「缺乏定義標準」「缺乏流行病學研究」,不屬於已確定的精神疾病,值得進一步研究。

對於一種疾病,如果有科學和具體的標準,當然有利於這一疾病的診斷和治療。目前,遊戲成癮是有一些診斷標準的,比如,對遊戲的控制力減弱(次數、頻率、強度、持續時間、結束時間等);遊戲在生活中的優先地位越來越高,取代其他生活興趣及日常活動;儘管產生了負面後果,也要繼續玩遊戲。同時,至少在12個月的時間內都出現了上述明顯特徵,且嚴重性足以影響個人、家庭、社會、教育、職業或其他重要功能領域,才會被診斷為遊戲成癮。

的確,按照這個標準,並非所有沉迷於遊戲的人都患了遊戲成癮症,因為至少需要有一年時間持續出現上述問題才滿足疾病條件。這在一定程度上表明,現實生活中遊戲成癮者的比例並不大。

3.這是複雜的社會心理問題

遊戲成癮的群體雖不大,但危害不小。一旦沉迷於遊戲,對青少年和成人帶來的身心危害都是不容忽視的。

中國青少年網路協會第三次網癮調查研究報告顯示:中國城市青少年網民中,網癮青少年約佔14.1%;在城市非網癮青少年中,約有12.7%的青少年有網癮傾向。僅以城市而言,網癮和有網癮傾向者加起來約有4263萬人。

這部分人有可能成為受害者。癥狀嚴重者導致健康嚴重受損(過度遊戲致多動症、抑鬱症、精神分裂症和卒中死亡)、自殘、自殺;癥狀較輕者走向暴力化、失能化(不能應對現實世界),從而被邊緣化。另一方面,即便遊戲成癮沒有導致明顯的疾病癥狀,對人的學習、工作和生活也有影響,尤其是對青少年而言。

無論是把遊戲成癮當作疾病還是非病,當今人類尚且不能依靠某一學科的知識和獲取的手段來應對遊戲成癮。說到底,網路遊戲是信息技術的結果,甚至是成果。但是,這種成果明顯派生出了一種技術與社會的對立和矛盾,讓人無所適從、惶恐不安。

面對遊戲成癮,中國有一些機構選擇用電擊療法來應對。電擊療法治療遊戲成癮的原理是「厭惡療法」,通過電刺激的負性和痛苦體驗來消除不良或不適行為。然而由於是「以毒攻毒」,電擊治療的副作用也顯而易見,除了讓身體產生頭痛、噁心、嘔吐和可逆性的記憶減退等「厭惡反應」外,還會產生心理副作用,如患上抑鬱症,害怕與人接觸,甚至是痛恨父母,變本加厲地沉迷遊戲等。因此,這種電擊療法無論在倫理上還是治療效果上都受到了批評,也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來自專業界的抵制。

總之,對於遊戲成癮,一方面需要根據世界衛生組織對遊戲成癮這一新疾病的診斷標準進行更多的研究,包括生活中的研究和臨床研究,以推進對它的深入認識;另一方面需要通過多種方式來矯正遊戲成癮,包括心理、教育、親情和行為方式。因為嚴格地說,遊戲成癮並非僅憑醫學一種方式就能治癒,這是一種非常複雜和頑固的社會心理問題,仍需多方探索。

科普百分百·助力科普中國,讓科學知識在網上和生活中流行起來。溫馨提示:以上為科普百分百網上閱讀所瀏覽內容,轉載分享只為知識傳播和學習宣傳,本文內容僅代表原作者觀點,如有意見建議,請私信留言,我們會及時處理。歡迎關注,謝謝。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科普百分百 的精彩文章:

選擇哪種運動方式最合適?看情緒!
轉氨酶升高和脂肪肝有關嗎

TAG:科普百分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