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黃湯運用心得
麻黃湯出自《傷寒論》,臨床多用於風寒表實證。在溫病的治療中,麻黃湯屬於禁用之方,這似乎早已成了定論。然而細閱《傷寒論》,以及參證臨床實戰中的認識,我覺得此論是否定得適當,還是值得商討的。《傷寒論》第五十八條明文寫道:「脈浮者,病在表,可發汗,宜麻黃湯。脈浮而數者,可發汗,宜麻黃湯。」這裡說到的浮數之脈,無疑指的是風溫在表之脈。這雖然不是麻黃湯的主症,而且帶有一定的伸縮性,但是即使如此,卻足以證明麻黃湯的應用範圍,在一定的條件下可以延伸。這裡說到的條件表現為以下2點:
1.必須是邪未入里,表邪欲散的無汗之症。
2.要講究舌診。如舌尖甚紅,白苔薄潤,則投之不妨。
典型病例
蘄某,女,3歲。2012年11月14日初診。家長訴患兒在半月前大葉性肺炎初愈。因護理不周,體質未健,今又患感冒。初起咳嗽無汗,子時熱起,體溫38.2℃。經詢問,患兒在就診前,曾服辛涼解表之葯,並已經注射青黴素2次,口服發汗退燒西藥等,仍無汗發熱。西醫診斷為扁桃體炎、支氣管炎。其母自述患兒此次外感情況和上次完全相同,所以憂心忡忡,生怕再次引發肺炎。患兒就診時,體溫仍為38.2℃,咳嗽有痰,咽喉腫。其脈浮數,左小右大,舌尖甚紅,苔薄白而潤根膩,此時只有解表,方可望愈。
處方:麻黃9g,桂枝6g,杏仁6g,蘇子6g,萊菔子6g,甘草3g。1劑。
上藥服後,汗出熱退,體溫降至37℃。餘熱未傳,舌尖已轉紅少苔,脈數略減。效不更方,傳解為治。
處方:羌活6g,蒲公英10g,板藍根10g,牛蒡子6g,建曲6g。1劑。
葯後幾個小時體溫已降至36.1℃。咳嗽痰多,食欲不振,舌已不紅,苔白根厚脈緩。轉以調理脾胃而愈。
此診用藥不過2劑,價值幾元錢。卻收到了極好的效果。由此可見,麻黃湯在溫病治療中,也應該有它的一席之地,而不能視其為異途,將其完全排斥在外。(張志勵 寧夏和泰堂中醫研究院)
(註:文中所載藥方和治療方法請在醫師指導下使用。)
來源:中國中醫藥網
搜索「renpeng_swxt"關注微信公眾號獲取更多中醫資料。
推薦下載:全新中醫家APP,五十萬中醫人專屬軟體,只專註中醫領域。【社區】以醫會友,廣交天下同道。【工作室】助力中醫打造個人品牌,提升醫患互動,創建自己的工作室。【會議服務】全國中醫會議培訓隨時報名,輕鬆加入中醫名師互動圈。下載地址:http://www.zhongyijia.com.cn/down
TAG:中醫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