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軍情 > 「他山之石」美軍指揮員如何塑造戰場態勢?

「他山之石」美軍指揮員如何塑造戰場態勢?

原標題:「他山之石」美軍指揮員如何塑造戰場態勢?


前言「要想打敗敵人,塑造戰場態勢是必要的,那麼這是如何實現的呢?旅戰鬥隊是如何以這種方式塑造這場縱深戰鬥的呢?」答案來自於進入敵人的決策過程並擾亂它,阻止敵方連貫地執行其行動方案,從而產生與有效指揮相反的心理效應。


01


如何理解目標的本質

了解目標的本質——它將如何對生理和心理上的特定影響作出反應——是確定目標的最關鍵和最複雜的因素,因為它需要對目標有深入的了解。


1941年12月7日,日本帝國海軍利用空軍對珍珠港的美國太平洋艦隊實施了毀滅性的打擊,並使該艦隊相當大一部分作戰力量癱瘓。他們期望的最終狀態不是打敗美國的軍事力量,但是,為了在戰場上施加足夠的影響力,迫使美國與日本達成有利的條件,或者至少,削弱美國的力量,使其無法部署足夠的作戰力量去阻止日本在太平洋上的擴張。因此,滿足實現他們預期最終狀態的一個必要條件就是摧毀太平洋艦隊。


除了摧毀美軍艦隊的航空母艦和港口設施之外,日本確實達成了他們此次行動要實現的條件,但其卻未能理解美國的行為本質。美國和日本之間目前的狀況造成了一種無意識的消極行為反應——一種心理效應——這又違背了他們所期望的最終狀態。雖然當時日本的軍事力量正在為全面開啟戰爭創造條件,但那時日本的外交和各種信息力量仍然為向著和平而努力。儘管那時的日本政府發出了一份電報,表明他們停止了外交活動,基本上表明美日兩國現在處於武裝衝突之中,但在襲擊「珍珠港」事件發生後,美國的行為反應發生了變化。這次襲擊非但沒有挫傷美國的士氣,以及導致失敗主義的產生,反而使得美國感受到了日本的一種背叛感,這種感覺需要復仇,並將美國整個國家都團結起來發動戰爭——這與日本最初的意圖相反。


這個例子強調了大多數軍事行動的真正意圖,那就是把敵人的意志塑造成符合我們自己的意志(將己方意志強加給敵方)。我們通過努力而創造預計的行為反應來塑造影響敵方的意志。我們通過在戰場上應用致命和非致命的影響來創造這些反應,並與其他國家力量的元素共同作用。因此,雖然有些人可能會說,我們在軍事上的重點是摧毀消滅敵人,但他們的觀點既都是對的,也都是錯的。確定目標的工作人員專註於塑造影響目標的行為,有時是通過摧毀破壞。但是當所有的使能器都可利用時,確定目標的工作人員將調用一切必要的資源來創建期望的效果和以及結果的行為反應。


02


敵人的決策周期


旅級部隊更傾向於果斷地與敵軍展開交戰,不僅是打消耗戰,而且是讓敵軍組織潰散。一支無組織的潰散軍隊既無法執行其行動方案,也無法在交戰時間內完成行動方案,最終將無法在關鍵的地點和時間內作出統一的努力。由於旅尋求在決定性的戰鬥中取得勝利(即主攻/主要方向:指揮員確定的負有重要任務的,對上級總任務之達成具有決定意義的部隊、陣地、地段、地區、軸線、接近路、作戰地域、作戰區等),那麼自然而然地,旅戰鬥隊將試圖利用它的使能器,開始在縱深戰鬥中塑造影響目標。第一種方法是簡單地迫使敵人改變他們的行動方案,使旅戰鬥隊可以擊弱避強——這是基本的作戰原則;另一種方法是使敵方的領導者保持與我方之間的不平衡,挫敗其作戰行動計劃者的士氣,並且從總體上,在敵軍中製造一種對戰場態勢不確定不明朗的氛圍。第二種方法涉及進入敵方的決策周期,並挫敗他們為下屬制定可行且連貫的作戰行動計劃的能力。



我軍(友軍)縱深地域內敵人的決策周期示意


通常,美軍將決策周期稱為OODA環(觀察、判斷、決策和行動)。OODA環是所有個體、組和多層組織所固有的,簡單地說就是指他們對環境中的威脅做出反應的過程。某種形式的威脅首先被觀察到,然後個體或單位判斷它的行動(行為)來決策需作出的一個反應。制定達到一個期望效果的行動方案,最後按照行動方案來展開具體行動。一旦行動完成,新的威脅就會被觀察到,這個過程就會無限期地繼續下去。這是循環發生的,沒有間歇,並且不會停止,直到所有威脅被消除。(例如,目標徹底被摧毀了)。

一個內容全面、可行性和操作性強的行動方案需要一個相對不受干擾的OODA環。即在當前的情況下,敵人可能會觀察作戰地域,進而指導計劃制定者並調用一些作戰資源以便制定計劃,決策出供下屬執行的行動方案,然後再執行該行動方案。在OODA過程中,如果引入了新的威脅,並且如果敵方認為這些新信息足夠重要,那麼可能會迫使敵方重新啟動OODA過程。假設你要利用你的資源來引入新的威脅,而敵方正在調整他們的能力或者決策一個行動。現在,如果這個新信息是足夠重要的,一旦被觀察到,他們將不得不取消他們當前的流程並進行調整,這可能會導致組織整體的沮喪和士氣低落,並可能使下屬感到困惑,因為他們可能已經收到了警戒的命令,並且已經開始準備執行行動方案,然而這一行動方案將永不再執行。如果你能繼續利用並影響敵人,迫使他們不斷調整和重新決策行動方案,那麼他們將無法奪回主動權,同時將永遠無法對我方的所作所為做出反應,也將無法制定連貫和有效的計劃。


在縱深戰鬥中,通過破壞敵人的OODA進程來塑造影響敵人的行動方案,在當前近戰仍在進行的情況下,旅戰鬥隊有效地塑造了未來近戰的條件。圖中,我們從敵人的角度來看待這個過程,因為他們正在為未來與旅戰鬥隊在作戰地域的交戰做準備。他們最初在近前沿戰鬥中觀察他們的部隊和我方旅戰鬥隊的行動,並開始為他們未來72至96小時的行動方案制定計劃。他們將指導參謀人員進行任務分析、設計行動方案,並可能在決定如何執行未來打擊我軍的戰鬥之前進行推演。然而,由於在整個縱深地區及時使用了級聯和(或)複合效應,敵軍指揮員和參謀人員不得不徹底改變他們對當前情況的評估。因為這個最新的評估與他們最初的計算有很大的不同,所有先前的計劃都不再有效,他們必須重新定位他們的計劃制定者,以設計新的行動方案。


通過在縱深戰鬥中利用使能器發揮出的效果,旅戰鬥隊能夠使敵人的決策周期處在不斷調整的狀態,直到他們的部隊果斷地參與前沿戰鬥。當這些敵人和旅戰鬥隊最終接觸時,如果不能制定一個連貫的計劃,就意味著他們將無法形成合力,無法集中他們的戰鬥力,也不能確保警戒安全計劃的周密。敵人的下屬部隊將被迫對接敵運動作出反應,在他們上級的有限支持下,將不得不依靠個人主觀能動性。即使對敵人的影響沒有形成我方能力上的優勢,旅戰鬥隊仍然具有一個巨大的優勢,該優勢就是它能形成合力來與一個沒有實力的敵方力量進行前沿戰鬥。


03


如何在前沿戰鬥中形成優勢


與試圖塑造影響敵人的行為相比,創造出己方遠超於敵的優勢可能要簡單得多。評估敵人的行為是否已經成形,需要熟練的分析人員以及與定義明確的標識符綁定的有效性度量(MoEs)來確定是否成功。然而,即使是新手,也能判斷出坦克、榴彈炮或戰鬥人員是否產生了破壞性效果。當涉及創造遠超於敵之優勢時,至少在致命性的火力打擊中,衡量性能(MoPs)和效率的方法更容易。此時,你會問,究竟什麼是遠超於敵的優勢?


美國陸軍2014年版的作戰概念將「遠超於敵的優勢」定義為「直接或間接地應用能力或獨特戰術,目的是防止或減輕敵方部隊使用當前或計劃的裝備或戰術。」在外行人看來,在與敵人比較能力——比如裝甲或火炮——之後,你會問自己以下三個問題:


—我們有更多這樣的人嗎?


—我們的技術比他們的先進嗎?


—我們是否比他們更有效地使用我們的武器裝備?

如果最主要的答案是肯定的,那麼你就具有了遠超於敵之優勢。


一輛美國生產的M1A2艾布拉姆斯主戰坦克可以說與俄羅斯的T-90A主戰坦克性能不相上下。雙方之間都沒有可用數值衡量的絕對優勢。這兩輛坦克都有相似的質量,而且兩組成員都能勝任其車輛的操作。然而,如果你讓一名朝鮮乘員加入T-90A車組,那麼你就會因為擁有一名美國乘員而具有遠超於敵之優勢,因為美國坦克乘員接受的是高水平訓練。把T-90A換成一個營的T-34-85,雖然你在數量上有優勢,但在技術上卻是處於劣勢。敵人的槍雖不夠有力,他們的機動速度也不如艾布拉姆斯的快。他們也缺少射擊時像艾布拉姆斯那樣的陀螺穩定器。在這種情況下,艾布拉姆斯坦克完全是由於技術原因而具有遠超於敵方的優勢。


這對旅戰鬥隊來說意味著什麼呢?遠超於敵之優勢可以作為一個工具或標準來評估一場特定的作戰是否會成功。如果旅在所有領域都有適當的遠超於敵的優勢,那麼指揮員可以得出這樣的結論:即使他們的行動方案不能完全按計划進行,也可以結合在戰場上的實際情況取得成功。一種選擇是,通過評估敵人的組織和任務,確定他們的弱點所在,然後集中旅戰鬥隊的戰鬥力量與他們交戰,創造出遠超於敵之優勢。或者,旅戰鬥隊可以通過在縱深戰鬥中使用使能器帶來的致命和非致命性影響來創造出遠超於敵之優勢。


一名重型(裝甲)旅戰鬥隊的指揮員可能只關心在裝甲數量上應具有的遠超於敵之優勢。倘若指揮員手中只掌控有16輛能夠進行全面作戰的M1A2坦克,但情報顯示,在縱深地域有超過20輛T-90。那麼我們必須假定,當敵人在縱深地域與我軍(友軍)交戰時,他們將可能動用所有的裝甲車來與我軍(友軍)交戰。我軍(友軍)指揮員要在縱深地域實施進攻行動,要求在數量上擁有2:1的絕對優勢。這也意味著必須用某種手段消滅抵消敵人的12輛坦克,這就是使能器需介入的地方。


在組織戰鬥中:使用與情報、監視和偵察(ISR)平台相關聯的利益攸關區域(NAIs)對裝甲車輛位置進行偵察,以在縱深地域內識別敵人的T-90坦克。某些NAIs隨後與致命和非致命武器系統聯繫在一起,並被推廣到有針對性的利益攸關地域(TAIs)。火力支援協調官,旅火力支援官,以及確定目標工作人員與其他參謀人員一起工作,由此設計出一套有效的行動方案,進而在這些TAIs中抵消敵人裝甲車輛優勢,以便為指揮員創造出預期的遠超於敵之優勢。


在戰鬥實施中:能夠產生致命性效果的遠程野戰火炮、擔負縱深打擊的攻擊航空兵和固定翼飛機會針對確定的裝甲集群進行打擊,以消除它們的破壞或壓制敵火力。電子戰、信息戰和其它使能器產生的非致命影響可以用來影響敵人的行動,通過轉移、遲滯、降級和/或阻斷等方式,阻止敵人集中戰鬥力。


指揮員所期望的遠超於敵之優勢可通過使用所有的使能器來實現。致命的火力可以從戰場上摧毀敵人的能力,非致命的火力可以防止敵人的能力在於我方不利的時間和地點進入作戰地域。通過干擾敵人的決策周期來形成遠超於敵之優勢,將降低風險並導致更容易的前沿戰鬥。在前文中提到的打擊12輛敵人坦克的例子中,如果通過動用6架固定翼飛機,採用動能打擊來摧毀其中的6輛,同時使用電子干擾方式,使得另外6輛車的通信失靈(這樣他們無法接收到上級命令,也無法完成旅戰鬥隊的目標),那麼你已經成功地創造了在裝甲數量上遠超於敵之優勢。重型旅現在最多只需在前沿戰鬥中摧毀敵方8輛T90坦克。


然而,必須指出的是,為了在縱深戰鬥中成功影響敵人,旅戰鬥隊需要完成兩件事。首先,我方(友軍)的OODA流程需要得到保護。當然,如果敵人能夠擾亂我們的決策周期,那麼我們就不能計划出一套行動方案來對付他們。第二,為了擾亂敵人的決策周期,在縱深戰鬥中創造出遠超於敵之優勢,需要在同樣的軍事決策過程中進行計劃和提供資源,從而為當前的前沿戰鬥設計行動方案。這意味著,由於旅參謀人員在為前沿戰鬥的目標設計行動方案的同時,他們還必須花費額外時間來為縱深行動設計行動方案,以便在整個作戰過程中特別是縱深戰鬥中影響敵人。這意味著塑造性縱深戰鬥將會與前沿戰鬥同時進行,而旅戰鬥隊面臨的挑戰將是需要決定在哪裡投入有限的資源。


04


前沿戰鬥與塑造影響縱深戰鬥中的資源分配

前面在確定目標過程中提到,打擊目標的數量總是比資源更多—特別是當想要創造一個複合效果來對付一個具有多個使能器的單一目標時。對於旅戰鬥隊而言,塑造縱深戰鬥對未來的作戰是很重要的,會影響到敵人的能力,從而影響當前的前沿戰鬥,但它所面臨的難題是,每一種資源都可以用於縱深戰鬥,這可能會影響到它支援保障前沿戰鬥的能力。節約兵力這條戰爭原則中指出,一支部隊應以其現有能力的優勢來支援保障主攻/主要方向,同時只向那些塑造行動提供完成其任務所需的最少量資源。


在大多數情況下,旅將盡量保留儘可能多的資源,以支援其前沿戰鬥——涉及士兵生命安危和任務成功與否的戰鬥——但同樣重要的是,也要權衡在縱深地域內的行動。這是為什麼呢?因為縱深戰鬥將成為未來的前沿戰鬥,就像現在的前沿戰鬥曾是過去的縱深戰鬥一樣。想像一下,如果96個小時前,旅用它的使能器去消除和影響他們現在面臨的威脅;那麼,這場前沿戰鬥就不會對部隊的任務造成太大的威脅。由於最後一場縱深戰鬥的成功,旅的使能器可以將更多的資源轉移到塑造下一場縱深戰鬥上來。需要非常有能力的旅參謀人員準確地了解作戰地域內的情況、敵人的性質,以及持續和有效地在72至96小時內塑造態勢。如果能夠做到這一點,將會極大影響戰鬥進程。在前沿戰鬥中,由於威脅明顯減弱或受到壓制,對我軍(友軍)和任務完成的風險將大大降低。


在前沿戰鬥中,當涉及到將哪些資源留給旅一級的縱深戰鬥時,目標評估和武器選擇是最重要的因素。我們可以使用加農炮和火箭炮,或者從固定翼飛行平台上投下炸彈,但如果目標是徒步步兵,那麼迫擊炮和主戰部隊也可以達到同樣的效果。除非對完成任務或保護部隊來說絕對至關重要,否則,當使用連和營級的資源可以達成戰鬥目的時,就不要動用旅級和師級的資源。致命和非致命性打擊資源的分配應在行動方案設計過程中進行規劃,並在軍事演習過程中進行檢驗,以確保前沿和縱深戰鬥所需資源得到保障,這利於戰場態勢朝著指揮員預期的方向發展。


您的一鍵分享,就是傳播正能量!


來源 | 中國陸軍(ID:army81cn)


作者 | 外軍分隊作戰研究 凌霄


刊期 | 20181453期


本期編審:錢曉虎

值班編輯:韓 成李 華 陳 曦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中國陸軍 的精彩文章:

鋼鐵暴雨驚天地!研究員韓珺禮誓讓陸軍「長劍」更威猛
破除和平積弊!第78集團軍各級聚焦主責主業做練兵打仗「領跑者」

TAG:中國陸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