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帝內經》:了解體質才能正確養生
當今中國人人都在談養生,而且都美其名曰「上醫治未病謂之養生」。當然中醫經典《黃帝內經》中確有「聖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亂治未亂」的說法。然而,你真的養生對了么?如果沒有搞清楚自己的體質就胡亂養生,其後果可能比不養生更糟糕,因為這叫「吃錯藥了!」
當代名醫陸廣莘先生說:「上醫治未病之病,謂之養生;中醫治欲病之病,謂之保健;下醫治已病之病,謂之醫療。」用後現代醫學的說法,「上醫」屬於養生學,「中醫」屬於保健學,或者叫預防醫學,下醫才是今天理解的醫學。因此,養生是門學問,首先需要搞清楚自己的體質如何?只有這樣才能有針對性的準確養生。
如何才能認識自己的體質秉性呢?在談認識體質的方法之前,我們首先要認識「體質」的概念。什麼是體質?從字面上可以看出,「體質」就是「身體的性質、本質或質地」。現代病理生理學定義是:「體質是在遺傳變異的基礎上,人體所表現出來的形態和機能方面相對穩定的特徵」。這樣一來,體質不是本質,而是一種特徵了,實際上指的是人身體的狀態而已,可見人們現在大談特談的「體質」實際上是指「體態」。
那麼,傳統中醫對體質的概念呢?《黃帝內經》認為,人的體質的形成秉承於先天,得養於後天。人之始生,「以母為基,以父為楯」,父母生殖之精的盈虧盛衰和體質特徵決定著子代稟賦的厚薄強弱,影響其體質,因此人自出生就存在著個體體質和人群體質特徵的差異,正如《靈樞?壽夭剛柔》中所說:「人之生也,有剛有柔,有弱有強,有短有長,有陰有陽」,「形有緩急,氣有盛衰,骨有大小,肉有堅脆,皮有厚薄,其以立壽夭」。
也就是說,所謂體質,就是先天的稟賦,與生俱來的。所謂體質,就是先天稟賦所形成的固有特質,「天命之謂性」。
《黃帝內經》不僅對人的體質形成及其表現特徵有著比較全面的認識,而且還對人的體質的差異現象進行了探討。
《黃帝內經》通過對人的形、色、體、態、神諸方面的觀察,以「以表知里」、「司外揣內」作為基本研究方法,根據陰陽五行理論、人體的形態結構以及心理特徵等不同的認識角度,對人類的體質進行了多種不同的分類。
《黃帝內經?靈樞?通天》根據人體陰陽含量的多少,並結合個體的行為表現、心理性格及生理功能等將人的體質分為5大類,即「多陰而無陽」的「太陰之人」、「多陰少陽」的「少陰之人」、「多陽而少陰」的「太陽之人」、「多陽少陰」的「少陽之人」以及「陰陽之氣和」的「陰陽和平之人」。「凡五人者,其態不同,其筋骨氣血各不等」。
少陽、太陽、平和、少陰、太陰這5種體質類型的人在形態、功能、心理以及對外界適應能力等方面的差異性,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了人體某些生命現象的本質特徵。
在這五種體質類型的基礎上,《黃帝內經》又將其陰陽學說與五行學說相結合,在《靈樞?陰陽二十五人》中提出了中醫最系統而全面的體質分類法。
該篇運用陰陽五行學說,將少陽、太陽、平和、少陰、太陰這5種體質類型劃分為「木」、「火」、「土」、「金」、「水」5種基本體質類型。同時又與角、徵、宮、商、羽五音相結合,根據五音太少、陰陽屬性等差異,將上述木、火、土、金、水五型中的每一類型再分為5個亞型,即成為「五五二十五」種體質類型,即「陰陽二十五人」。
根據陰陽五行學說,人體稟賦不同的各種體質可歸納為木、火、土、金、水五種類型,每一類型又以五音的陰陽屬性及左右上下等各分出五類,合為二十五種人。其中木形之人分為上角、大角、左角(少角)、鈦角(右角)、判角之人;火形之人分為上徵、質徵(太徵)、少徵、右徵、質判之人;土形之人分為上宮、太宮、加宮、少宮、左宮之人;金形之人分為上商、鈦商、右商、左商、少商之人;水形之人分為上羽、大羽、少羽、眾之為人、桎之為人五類。
這樣一來,我們就可以通過《黃帝內經》的論述,根據人的形態特徵、皮膚顏色、生理功能、行為習慣、心理特徵、對環境的適應調節能力、對某些疾病的易罹性和傾向性等各方面的特徵,確定自己的體質類型。
然而,根據自己的體質類型特徵和需求,「審察其形氣有餘不足而調之,可以知逆順矣」,進行恰當的調理,使得我們的體態能夠處於一種相對平和、穩定的狀態,這就是養生。
因此,《黃帝內經》的第一篇《素問?上古天真論》就指出:「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於陰陽,和於術數,食飲有節,起居有常,不妄作勞,故能形與神俱,而盡終其天年,度百歲乃去。」這就是傳統文化中的真正養生之道,「法於陰陽,和於術數」也。
※《易經》《道德經》《論語》:三個字,道破成功3要訣
※《四庫全書》:全面學習國學的曠世巨著
TAG:明倫書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