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亞健康狀態與疾病
人是自然人與社會人的統一體。健康與疾病是醫學中相互對應的兩個基本概念,迄今尚無完整的定義。健康與疾病不僅與自身的軀體因素有關,而且與本身所特有的心理和社會因素等也有關。因此把生物因素、心理因素、社會因素結合起來探討健康與疾病的概念,有利於闡明健康的本質,探討疾病發生、發展的基本規律。
一、健康的概念
1946年世界衛生組織(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WHO)提出:「健康(health)不僅是沒有疾病和病痛,而且是軀體上、精神上和社會上都處於完好狀態。」它指出了健康涉及生理、心理及社會三個方面,把人看成一個整體,克服了將人身、心分開的傳統觀念,既考慮到人的自然屬性,又結合了人的社會屬性,因此,真正的健康要以生理健康為基礎,心理健康為條件,良好的生態環境為保障。一個在社會中生活的健康人,要在生理健康的同時,還需能在心理、精神和情感上適應環境的變遷,建立和推行科學、文明、和諧、良好的生活方式。心理和社會上長期不健康的狀態可傷害身體,甚至引起軀體疾病。
二、亞健康概念
亞健康又稱「第三狀態」,是介於健康與疾病之間的生理功能低下狀態,指人雖然無明確的疾病,但出現機體生理功能降低、適應能力減退的表現。亞健康狀態是近年來醫學界提出的新概念,目前仍缺乏對亞健康狀態明確的判斷標準。它是一種動態的變化狀態,有可能發展成為疾病狀態,也可能恢復到健康狀態,在一定條件下三者可相互轉化。引起亞健康的原因可能與多種因素有關,例如心理因素、膳食結構、環境因素、個人生活習慣及長期接觸有毒物品等。其表現可為軀體上、心理上的多種不適狀態,如疲乏無力、食欲不振、情緒低落、頹廢、疲勞綜合征、胸悶、失眠健忘、經前期綜合征、焦慮、易怒等。從亞健康產生的原因可以看到,社會環境壓力和人的自我調節能力是與亞健康密切相關的外部和內部因素。
亞健康狀態具有動態性和兩重性。自我保健措施和自身抗病能力水平,能夠決定亞健康狀態究竟向哪個方面轉化。因此,應積極爭取促進亞健康向健康轉化,指導個體通過加強自我保健,開展體育鍛煉並及時做好心理調節,充分發揮主觀能動性,使之轉向健康,防止向疾病轉化。亞健康狀態的群體很大,我國2002年流行病學調查資料顯示,健康狀態與非健康狀態的人各佔15%左右。約有70%的人處於亞健康狀態。
三、疾病的概念
疾病出現於人類歷史上的任何時期。疾病的概念隨著人類對疾病認識水平的不斷提高預計疾病自身的發展而在不斷變化。迄今為止,對疾病的概念尚無統一的認識。生活在自然環境、社會環境的人,一旦患病,機體內環境穩定性和對自然與社會環境的適應性會受到破壞,機體的適應能力降低,進而會發生異常的生命活動。目前認為,疾病是指機體在一定病因作用下,因自穩調節紊亂而發生的異常生命活動過程。在此過程中,患病機體內環境穩態被破壞產生一個損傷與抗損傷相鬥爭的過程,組織細胞出現功能、代謝和形態結構的改變,表現出一定的癥狀、體征和社會行為異常,機體與外環境的協調發生障礙。癥狀是指患者主觀上的異常感覺和病態改變,如咳嗽、疼痛、噁心、眩暈等。體征是醫生檢查患者時發現的異常情況,如肝腫大、心臟雜音、肺部啰音等。社會行為是指人際交往、勞動等作為社會人的活動。需要注意的是,不是任何疾病都會有臨床的癥狀、體征和社會行為的異常。例如肝癌早期、結核病早期等,只有通過細緻的臨床檢查,這些疾病才能被發現。
病理過程是指存在於不同疾病中的共同的、成套的功能、代謝和形態結構的病理性變化。例如,心肌炎、關節炎、肝炎以及其他的炎性疾病,都有炎症這個病理過程。
病理狀態指機體局部的相對穩定或者發展比較緩慢的形態變化,常常是病理過程的結局。如瘢痕的形成等。
TAG:全球大搜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