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關於sci的7個問題,我們採訪了多位科研人,結果竟然是…

關於sci的7個問題,我們採訪了多位科研人,結果竟然是…

下面,我們摘選出他們的精彩回答。

Q1

會根據SCI期刊熱門文章定選題嗎?

A1

會參考。

需帶著一種批判性的觀點評估熱門文章。

熱門文章之所以是熱門,是因為其代表了一個新的方向,或者顛覆了經典的理論認知,引起了大多數人的關注。

因此,儘管不是100%,但與非熱門文章相比,這些熱門文章中的高水平科研成果比例較高,具有重要參考價值。

同時要看到,也有個別熱門論文的科學含金量較低,甚至可能是嘩眾取寵及至危言聳聽的偏頗觀點,只是抓住了某個社會發展階段的特定熱點問題,也可能發表。

最值得注意的是要避免跟風式研究。

熱門論文通常意味重大創新成果已經被國內外同行搶先發表,在這種情況下,根據熱門論文選題,有可能是一種跟風式的研究,通常很難再做出重大創新。

——中國科學院南京土壤研究所研究員賈仲君

不會。

我從事的螢火蟲方面的研究,是以科學問題為導向,所定的課題的內容是為了解決科學問題或者實踐中產生的問題。

了解熱門文章所代表的新的技術和趨勢是對的,但是不能盲目跟熱門。

熱門是厚積薄發積累出來的,跟熱門永遠不能超越熱門。

熱門也是提前布局創造出來的,就像螢火蟲的研究,18年前是空白,但現在是熱門。

——華中科技大學植物科學技術學院副教授付新華

不會根據SCI的熱門來確定研究方向,而是根據個人研究方向選擇高水平期刊。

領域內哪些期刊和會議有分量,值得讀文獻、投文章每個人心裡都有桿秤。

許多前沿和源頭性的創新很難發表文章,影響因子上不去,反而是跟進式的創新文章數量多、影響因子高,因此影響因子和文章數量並不能完全反映一項工作的水平。

——一名不願透露姓名的科研人員

我的課題選題很少會追蹤熱點。因為我們研究所是偏工程的研究所,主要面向國家重大需求和國民經濟主戰場兩個方面。

——中科院工程熱物理所項目研究員王亮

Q2

同行間會以SCI文章數量和影響因子評價科研水平嗎?

A2

會。

這是基礎科學研究面臨的共同問題。

基礎科學研究不能自娛自樂,沒有一定的SCI論文數量,很難是一個好的科學家。

當然,也不排除個別英雄,發表1-2篇論文就能產生顛覆式的影響。

然而,超級英雄式的科學家,畢竟太少了。

同樣,顛覆性的革命性科研成果也不可能經常性的發生。

但SCI論文和期刊影響因子並不是科研水平的唯一評判標準。

當前,基礎研究一定要針對國家重大需求,瞄準其中的關鍵科學問題,結合國際前沿,解決國家面臨的「卡脖子」問題。

大多數重大的、原創的突破能夠比較容易發表在國際同行公認的高影響因子期刊,將能極大提高我國科學研究的聲譽和國際話語權。

——中國科學院南京土壤研究所研究員賈仲君

如果一個科學工作者沒有一定數量和比較高的影響因子的SCI刊源論文,那可能說明他沒有能力把握世界科學研究發展的能力,或者研究遇到了經費缺乏、團隊建設不善等困難。

長期缺乏SCI論文的話,他的研究水平會下降,至少在基礎科學研究上會下降。

——華中科技大學植物科學技術學院副教授付新華

小同行不會,大同行會。

小同行相對清楚領域的研究現狀,對期刊的特色和水平有自己的理解,很少根據SCI論文數量和影響因子來評價科研水平。

對於不太了解的大領域同行不一定了解其他方向的研究水平和期刊特色,有可能會參考影響因子作為評判標準之一。

——四川大學基礎醫學與法醫學院研究員雷鵬

大同行評議或跨學科專家評議時,由於不了解本領域的情況,專家還是會參考SCI進行評判。

——一名不願透露姓名的科研人員

Q3

越來越關係到個人收入嗎?

A3

嚴重影響。

許多學校和城市評定人才、給獎勵,都是看文章和分數。

——中國科學院深圳先進技術研究院研究員李翔

現在科學工作者的收入普遍和職稱相掛鉤,管理部門也比較傾向用收入這個這個考核工具來考核科學工作者的業績。

——華中科技大學植物科學技術學院副教授付新華

不是很影響。

儘管個別單位可能存在一些高影響因子的論文獎勵,但這些獎金並不會給作者們帶來根本性的改變。

一篇高水平論文的產生,通常需要好幾年的周期,需要很多作者的共同努力,甚至涉及到很多不同單位作者的大力參與,考慮到這些因素,結合日益高企的生活成本,論文的獎勵具體到每個人,其實並不很多,也不能根本解決年輕作者們面臨的經濟困境。

高水平科研論文的發表,能為作者帶來更好的學術聲譽,進而在職稱評定,項目申請等等方面產生正面的影響,獲得同行專家的認可。

這些學術聲譽比金錢更加重要,同時也能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作者的收入,穩定科研隊伍。

——中國科學院南京土壤研究所研究員賈仲君

對難發表高影響因子的研究者影響較大。

國內高校或科研機構,大都有發表SCI論文給予獎勵的政策,且獎勵多少與SCI影響因子相關。

高校或科研機構管理者在實際政策制定或執行過程中,很難考慮不同學科間SCI論文影響因子的差異、以及不同學科之間發表SCI論文的難易程度,採取唯SCI論的方式,對部分研究方向,如長期慢性發展疾病的研究者影響較大。

——四川大學基礎醫學與法醫學院研究員雷鵬

Q4

給科研帶來了哪些負面影響?

A4

原創性不足。

科研人員緊跟熱門的研究領域或者優勢學科的研究方向,科學研究多樣性將受到極大的影響。

同時,科學研究很少以解決科學問題和生產實踐中的問題為導向,而是為了發表論文而發表,將嚴重製約我國的創新發展。

——華中科技大學植物科學技術學院副教授付新華

是開闢原創道路的巨大阻力。原創道路開闢最初的時候只有幾個人理解,不是時髦的,想要得到其他同行的支持很困難。

而我們國家當前又正處在最需要原創成果的時期。

看看最近花在冷凍電鏡上的錢就知道了,能發高分文章,但我敢肯定,不會給老百姓、國家安全帶來多少好處。

——一名不願透露姓名的科研人員

國內期刊遭冷遇。

不可否認,一些科研領域受到了唯SCI論文和高影響因子期刊的負面影響,特別是剛剛從事科學研究工作的青年學者,個別情況下片面以為高影響因子的期刊一定是好的期刊,對我國很多好的期刊置之不理,甚至根本不考慮在我國中文期刊發表論文,不利於全面提升我國科技期刊的學術水平和國際話語權。

事實上,如果能夠圍繞某一個重要問題,即便在本領域的中文核心期刊發表一系列的論文,也能夠得到同行的高度認可。

——中國科學院南京土壤研究所研究員賈仲君

挫傷年輕人積極性。

大量的優質資源將集中在少數優勢學科和少數科學工作者及團隊中,長期以往,將導致我國科學研究不可持續。這也會挫傷很多科學工作者的積極性。

——華中科技大學植物科學技術學院副教授付新華

在管理上不能過度使用或者完全依賴SCI作為學術水平評價指標。

過度使用會極大打擊部分研究者的積極性,尤其對於剛進入科研領域的年輕科研者,尚無SCI論文積累,獎勵、評職稱、項目申請均可能受影響,長遠來看也不利於我國整體科研水平的上升。

——四川大學基礎醫學與法醫學院研究員雷鵬

Q5

是否感受到SCI給您帶來越來越大的壓力?

A5

是的。

原來以SCI數量為考核目標,現在以越來越高的影響因子為考核目標,尤其是許多科學人才『帽子』也和高影響因子的論文相掛鉤。

我也感受到很大的壓力,尤其是在堅持一個比較小眾的研究的時候。

高影響因子論文通常需要3年,甚至更長時間的積累。在積累過程中,我也會感受到焦慮。

——華中科技大學植物科學技術學院副教授付新華

有些壓力,尤其是一些項目完成要求中有一定數目的SCI論文。

但是壓力也是動力,驅使我們必須提高創新意識,把研究成果以論文的方式去發表,這樣科學技術才能進步,不見得是壞事。

——中科院工程熱物理所項目研究員王亮

沒有。

更多的是重大科研成果產出帶來的壓力。

因為承擔和參與了中國科學院和很多國家級科研任務,就必須做出好的成果,爭取發表在高水平期刊。

通常情況下,本領域公認的主流期刊和國際學術界的綜合性著名刊物數量較少,論文發表數量受到較大限制,導致這些期刊通常具有更為嚴格的篩選過程,形成了比較高的學術影響力,間接促進了期刊影響因子提升。

在這些期刊上面發表論文,是我國科研經費大量投入的產物之一。此外,成熟的科研團隊對那些突然具有奇高影響因子的期刊也持謹慎態度。

——中國科學院南京土壤研究所研究員賈仲君

Q6

同意「要SCI又不唯SCI」嗎?

A6

毫無疑問。(異口同聲)

Q7

有沒有更好的替代SCI?

A7

有。

建議各高校和教育部門自行制定目錄和列表,同時也可依靠各學科學會制定目錄。

我們自己制定的評價標準,掌握了科研自主權,在評價時可以考慮到適合中國國情的發展方向予以傾斜,更有利於促進我國學科發展。

但必須有權威性,防止出現亂象。

——一名不願透露姓名的科研人員

同行評議也需要加強制度化來對抗人情社會產生的主觀因素。國際上同行評議做的很好,國內有些變味。我國是人情社會,對抗人情化的最好武器是公開透明,讓大家都來品評和討論,發表不同聲音。同時,加強制度建設來規範評委行為,加強同行評價的客觀性。

——一名不願透露姓名的科研人員

對一流大學和院所應當採用,其他院所和大學應有中國特色自主開發。

——江西理工大學黨委書記羅嗣海

沒有。

至少目前看起來沒有。高水平期刊通常刊發較高水平的科研成果,而高水平科研成果則是出成果、出人才、出思想的重要體現方式之一。

發表高水平論文不僅代表高水平成果本身,其依賴的洞察力、分析能力、歸納總結能力、清晰表達的能力等更體現了人才的全方位能力。

我國的科研評價體系越來越成熟,能夠討論唯SCI論文和高影響因子的負面影響,本身就是一種進步,說明我國從注重數量向注重質量轉型。

群眾的眼睛是雪亮的,如果某位科研人員做出了重大的應用研究成果,即便沒有SCI論文和高影響因子文章,也能得到國內外同行的廣泛認可,這在我國已經有先例。

——中國科學院南京土壤研究所研究員賈仲君

但是可以在SCI基礎上增加評價標準,如結合期刊影響力,看論文本身的影響力(SCI他引)等等。

——四川大學基礎醫學與法醫學院研究員雷鵬

建議設置不同考核指標,不以單一的SCI論文和影響因子為考核指標。

科學研究不是一個一蹴而就的事情,所以應該在一定的周期內設置穩定的分類的考核指標,不能三天兩頭變更考核指標。

——華中科技大學植物科學技術學院副教授付新華

排名不分先後地感謝

中國科學院深圳先進技術研究院研究員李翔

四川大學基礎醫學與法醫學院研究員雷鵬

中國科學院南京土壤研究所研究員賈仲君

華中科技大學植物科學技術學院副教授付新華

中科院工程熱物理所項目研究員王亮

江西理工大學黨委書記羅嗣海

以及兩位不願具名的科研人

等科研人員在這一議題上貢獻觀點。

關注我們

微信號sciencenet-cas(長按複製) 或長按下方二維碼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科學網 的精彩文章:

18個單詞!這可能是史上最短的科學計量學論文

TAG:科學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