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富可敵國?不祥!

富可敵國?不祥!

撰文|黃大拿

即使除掉了很多富豪 ,但洪武朝並不是一個能讓農民得到實惠、歡欣鼓舞的盛世

人固有一死。

死法卻各有不同。

富豪們的死往往更是千奇百怪。或如廁憋死,或爬牆墜亡,讓人瞠目結舌。

難道真是「富可敵國,不祥?」

看看明朝的情況吧。

「沈萬三」只是一個符號

哪怕對明史沒有多少了解的人,也大多知道江南首富沈萬三的故事。

明朝初年,沈萬三捐資助修都城三分之一,又犒賞軍隊,明太祖龍顏大怒:「一個匹夫,居然想犒勞天子之軍,這是亂民,應該殺掉!」好歹經馬皇后勸解,將沈流放了事……

這是一個有名的故事,官修的《明史》都特地引用過,應該不是無稽之談。

但著名明史學家顧誠對故事的真實性進行了質疑,在一篇題為《沈萬三及其家族事迹考》的文章中,顧誠經過一番考證,認定「沈萬三的確切生卒年雖然難以考出,但他在明朝建立以前即已去世是可以肯定的。」(見光明日報出版社顧誠著《明朝沒有沈萬三》)

按照顧誠的說法,既然沈萬三在明朝建立之前已經死去,那麼洪武年間這位江南首富與朱元璋的糾葛,就完全屬於子虛烏有了。

但是,顧誠的考證又遭到了另一位明史學家樊樹志的批駁。

樊樹志通過稽核多種史料,認為顧誠斷言沈萬三「在明朝建立以前即已去世」,並沒有說服力。

明朝到底有沒有沈萬三?

在黃大拿明史拍案看來。這個問題不宜呆看,因為「沈萬三」很可能就是一個符號。

即使顧誠的考證站得住腳,一個叫沈萬三的富人的確在元末就已經去世了,但明初居然會有那麼多沈萬三故事在不同的記載中流傳,這個現象又說明了什麼?

很簡單,有沒有沈萬三這個人不重要,重要的是有許多沈萬三一類的人遭到了國家政權的整肅。在沈萬三故事的流布中,人們婉曲地表達著他們的情緒。

其實,在明朝初年,比傳說中沈萬三遭遇更慘的富豪堪稱比比皆是

早在朱元璋攻下張士誠所佔據的蘇州不久,新朝就下令強迫大批蘇州富民遷徙至朱元璋的老家臨濠(今安徽鳳陽)。

為防止這些富戶逃回原籍或移徙他處,明政府還頒布禁止逃亡的法令,規定「富民私歸者有重罪」。甚至被禁止回鄉掃祭祖墓,違者受到嚴懲。

後來這種強制性的大規模移民活動還有:洪武三年(1370年)六月,「徙蘇州、松江、嘉興、湖州、杭州民無業者田臨濠」;洪武二十二年(1389年)四月,「徙江南民田淮南」;洪武二十四年,又命令工部把各地富民五千三百戶遷到南京。

明太祖運用法律打擊大戶更是不遺餘力。富豪們稍不小心,就會招致橫禍。

有的因觸犯新的法令,有的因親友犯法而連坐,常常是一個得罪,合家遭殃,而一旦罪名成立,則其財物田產都將充公。

洪武朝發生了不少大案,牽涉富豪甚多,史籍對此有很多驚心動魄的記載。

後來被朱元璋之子朱棣滅了九族的方孝儒,就曾經在文章中說「浙東西巨室故家,多以罪傾其宗」,另外一個文人吳寬則說,三吳地區「豪民巨族,剗削殆盡」,「一時富室或徙或死,聲銷影滅,蕩然無存」。

明太祖為什麼「仇富」

明太祖為什麼如此「仇富」?

首先當然有傳統的淵源。

《明史》中記載,馬皇后勸諫朱元璋不要殺沈萬三的時候說了這樣一段話:「民富敵國,民自不祥。不祥之民,天將災之,陛下何誅焉!」

馬皇后的意思是說,一個財主富可敵國,他已經是不祥之人,老天都要降禍於他,又何勞陛下您去殺他呢?

作為朱元璋的枕邊人,這段話準確地抓住了朱元璋的心理。

雖然以今人對財富、對國家與公民關係的理解,都會認為私人財富的增長是國家的幸事。

但在傳統農業社會裡,一個百姓的財富如果超出了基本的物質需求,甚至富可敵國了,那一定會動搖王朝統治的根基。

「富可敵國,不祥」,這樣一句話,當代以跨國集團為榮的人們肯定很難理解,卻又是為古人所深深信奉的。

正因為此,朱元璋抑制富人的方略中,很大一部分還是繼承了傳統的「治國智慧」。比如強迫移民,秦始皇、漢高祖均曾遷徙富民於都城和其他地區。

他們都一致認為,富奪其基,人奪其勢,這樣連根拔掉,將其置於一個完全陌生的土壤中,就會使實力不弱、可能的異己者失去經濟和社會支柱。

其次,就朱元璋個人來說,他的歷史視界非常狹隘,其治國理想就是建立一個以自耕農為主體的小農社會。

這樣一個社會應該符合下列特徵:人人有田種,男耕女織,沒有閑人,民風淳樸,相攜互助;在上者實行輕徭薄斂,官員守法,在下者安居樂業,按時上交賦稅。

這樣一種治國理想,是天然排斥商業活動的。

朱元璋不僅認為放縱商賈聚斂財富會使老百姓棄本逐末,心術大壞,工商業發展而帶來的不可避免的社會流動性的增加,百姓生活方式的變化,更讓他仇視和恐懼,因為這種趨勢顯然不利於其對臣民的強力控制。

「仇富」給農民帶來了什麼

朱元璋的「仇富」究竟帶來了什麼?

這可以分兩面來談。

對朱明王朝,當然是有好處的。有利於其對臣民加強控制,此外經濟上的收益也十分豐厚。

富人財產充公,數字龐大;由於大批地主的私田被沒收,明初江南官田數量因而激增,明政府的田賦收入也得以大量增加。

那麼,從另一方面,朱元璋的「仇富」對一般百姓是不是就非常利好?

過去,史學家們談起朱元璋建國後的「鋤豪強、抑兼并」,很少有不眉飛色舞的,因為據說此舉有利於緩解階級矛盾,減輕富豪地主對人民的剝削。

從這一結論出發,有的學者們還認為「朱元璋限制和打擊的對象只限於那些違法亂禁的豪強勢族,對於那些遵守法紀的地主則是採取保護和依靠的政策」。

很可惜,這位學者在他的大著中僅舉出了一個富人歷洪武之世,「每戒家人閉門,勿預外事」,因而「獨能保全無事」的例子。毫無疑問這樣的論證是沒有說服力的。

且不說例證太少,相反的例證又太多,就是在這一個「獨」例中,一個守法百姓居然要靠「每戒家人閉門」才能平安無事,這究竟證明朱元璋打擊面有限還是相反?

朱元璋把地主的私田收歸為官田,對百姓也未必就是好消息。

在傳統生產方式里,農民租種地主的田,固然要不可避免地遭受盤剝,可是當這些田回到官府手中的時候,農民能不能不種地了呢?

不能,還是要種,只不過,他過去從地主那兒租種,現在,變成了從官府那兒租種而已。那麼,他是不是不再遭受剝削了呢?

不是!他依然要為租田上交賦稅,而史料證明,官田的稅賦比民田還要高數十倍!也就是說,農民遭受盤剝的程度不但沒有減輕,相反還加重了!

這樣一種現象其實一點兒也不難索解。

農民過去租種地主私田,地主很多,選擇餘地大,而現在隨著官田數量的增加,基本就只剩下官田可租,在你不租就沒有飯吃的情況下,你不乖乖就範還能怎麼辦呢?

英國經濟學家哈耶克在其名著《通往奴役之路》中告訴我們,一個僱主很多的市場,對受雇的一方總是有利的,如果市場上只剩下了一個僱主,你就只能接受這唯一一個僱主的開價,因為除此以外,你已經沒有其他的選擇餘地了。

顯而易見,即使除掉了很多富豪 ,但洪武朝並不是一個能讓農民得到實惠、歡欣鼓舞的盛世。

本文為黃大拿明史拍案原創,未經授權,禁止轉載!如需轉載,請獲取授權,並只允許微信公眾號轉載,不可發在其他渠道,違者必究。授權轉載時還請在文初註明出處和作者,謝謝!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全球大搜羅 的精彩文章:

穿什麼最顯瘦?今夏流行的闊腿褲應該是這樣!
越南是犯罪組織?捷克前外長如是說

TAG:全球大搜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