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譚嗣同的《仁學》構建了怎樣的哲學體系?他的「仁」與孔子的「仁」有什麼區別?

譚嗣同的《仁學》構建了怎樣的哲學體系?他的「仁」與孔子的「仁」有什麼區別?

季我努學社

整理出版中國近代史料,傳播歷史知識

譚嗣同

譚嗣同是中國近代改良派的政治家,思想家。字復生,號壯飛。戊戌六君子之一。譚嗣同於1897年曾經協辦過開礦築路等新政。他在百日維新中任四品卿銜軍機章京,並且積極推行新法。 他的倫理思想依託中國思想史上關於「仁」的學說,主要宣傳現代資產階級的人性論和民權說。

《仁學》

《仁學》是清末維新派譚嗣同的代表作。這一本書於1896年到1897年間寫成。最初在日本橫濱的《清議報》上連載。《仁學》一書中雜糅了道家,佛家,儒家,墨家各家的思想。也包含西方自然科學,社會學說以及宗教思想等內容。它構成了獨特的哲學體系。 譚嗣同的「仁」與孔子的「仁」有本質上的區別。譚嗣同的「仁」是一個抽象的哲學概念。「仁」是產生天地萬物的根源,並且將他的哲學稱之為「仁」學。世界統一在「仁」的基礎之上。世界的發展和滅亡都是「仁」的作用。與老子的「道」有一定的相似之處,但也有所不同。老子的「道」是形而上學範疇的存在。而譚嗣同的「仁」是具有唯物性質的存在。在「仁」的基礎上,譚嗣同宣稱他根據自然界和人類社會不斷變化的現象,批判泥古不化的守舊思想。並且對封建專制制度進行了猛烈的抨擊,將中國封建社會的"三綱五倫"作為批判對象,號召人們衝破封建綱常倫理的網羅。在「仁」的基礎上,譚嗣同提出了「通」。「通」可以分為「中外通」、「上下通」、「男女內外通」和「人我通」等幾個方面。「中外通」是向西方學習。包括「通學」、「通政」、「通教」、「通商」,分別是指是向西方學習自然科學知識和社會政治學說,西方資產階級的議會民主政治,基督教的傳教方式,以及物質技術。「上下通」,是要消除「君民相隔」,實行君主立憲;「男女內外通」,是要求男女平等,具體內容包括廢止婦女纏足和設立女子學堂。「人我通」是指「無人相,無我相」他宣傳平等和民主的思想。在書中宣傳資產階級的自由,平等和個人的「自決之權」。在如何解決民族危機的問題上,譚嗣同希望通過變法維新來挽救中國的命運。

譚嗣同(左二)與長沙時務學堂教習合影

譚嗣同的「仁學」不是形而上學的哲學,具有一定的唯物主義性質的資產階級民主革命理論。《仁學》一書在晚清的思想界中產生了極大的影響,在解放思想、衝破封建思想網羅等方面具有積極意義,對於批判封建社會以及啟蒙思想具有一定的積極意義。由於自身的局限性,也存在著唯心主義的色彩。

參考文獻:

1.王晗《通化師範學院學報》 2018年1期 《簡述譚嗣同《仁學》中的啟蒙思想》

2.郭亞平《蘭台世界》2014年25期 《維新變法時期譚嗣同「仁學哲學」思想探析》

3.姚曙光《江蘇社會科學》2005年1期"仁--通":譚嗣同《仁學》的精髓與主旨

華 興 春 秋

小編 :閆紅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季我努學社 的精彩文章:

「小紅豆先生」究竟何許人也?為何歷代學人褒貶不一?
應州之戰過程如何?如何評價這場戰爭?

TAG:季我努學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