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新聞 > 楊軍:中華傳統修身思想的現代意義

楊軍:中華傳統修身思想的現代意義

國外學界一直有人認為,中國古代無哲學,孔子的思想是倫理學。這一看法雖並不準確,卻道出了儒家對倫理的重視。解決人際關係問題,確實是儒家思想的核心。從曾子的「三省吾身」,到孟子的「行有不得,皆反求諸己」,先秦儒學已經通過內省式的修鍊來解決人際關係問題,但其具體的修身方法已不得而知。面對佛教的挑戰,宋明時期的儒家學者重點從本體論、功夫論兩個方面發展儒學,不僅使宋明理學興起,而且提出了一套完善的儒家修身方法。

修身是解決人生問題的根本

《大學》「八目」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核心是修身,前四目是修身的方法,後三目是修身的目的,也可以說是修身的效果。統治者需要通過修身實現治國平天下,普通民眾需要通過修身實現齊家。因此《大學》認為,「自天子以至於庶人,壹是皆以修身為本」,所有人都應該以修身作為解決人生問題的根本。《論語·顏淵》:「齊景公問政於孔子。孔子對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孔子告訴齊景公,搞好政治的關鍵是,國君像國君、大臣像大臣、父親像父親、兒子像兒子。如果我們用今天的概念來描述,就是社會中的每一個人都扮演好自己的角色,國家政治自然就搞好了,社會自然就和諧了。孔子也是在告訴齊景公達到這一效果的方法,那就是,君要像君,臣就會像臣;父要像父,子就會像子。具體而言,國君如果扮演好自己的角色,臣下就會扮演好自己的角色,這樣就理順了社會關係;父親如果扮演好自己的角色,兒子就會扮演好自己的角色,這樣就理順了親屬關係。社會關係、親屬關係和諧,這個社會自然是和諧的。為達到這個效果,需要統治者首先扮演好自己的角色,起到示範帶動作用,因此,所有領導者、管理者都應該以修身為本,這是治國平天下的方法。

《大學》講:「有德此有人,有人此有土,有土此有財,有財此有用。」意思是,搞好品德修養就能理順人脈,有了人脈就能擁有資源,有了資源自然也就有了財富,有了財富才能發揮財富的功能,對自己有用。用財富做什麼?「仁者以財發身」,就是用財富來完善自我、提升自我,達到立德、立言、立功的「三不朽」,這樣的人生才是成功的。反過來說,想要實現人生事業、成就、境界的巔峰狀態,活著令人景仰,死後令人懷念,不名一文肯定是不行的。想賺錢,沒有資源肯定是不行的;想得到資源,沒有人脈肯定是不行的;想擁有人脈,沒有美好品德肯定是不行的。怎樣才能擁有美好品德呢?在儒家看來,就兩個字,「修身」。可以說,修身是走向人生成功的方法,想走向成功的人都應該以修身為本。

修身方法源於「日用平常」

古人認為,《大學》講的格物、致知、誠意、正心就是儒家具體的修身方法,但對這八個字內涵的理解不盡相同,這也成為宋明理學中影響最大的兩派程朱理學和陽明心學的分水嶺。朱熹曾說:「格物者,格,盡也。須是窮盡事物之理,若是窮得兩三分,便未是格物,須是窮盡到得十分,方是格物。」按照朱熹的理解,格物致知,就是對事物進行終極式的研究,把裡邊包含的「理」徹底弄明白。而在這個過程中,要端正自己的思想和認識,這就是誠意正心。因此,朱熹提倡的修身方法的核心是「即物窮理」,在具體操作層面他提倡的是讀書,因為古聖先賢的著作就是學習格物的指南,先把書中的道理讀明白,再拿書中的道理去印證現實生活中的事情,積累到一定程度之後,就會豁然開朗,人生的所有事情就都明白了。同時,朱熹也非常強調靜坐,這是二程以來的傳統。當弟子問及如何踐行時,程顥的回答非常簡單,「且靜坐」。程頤也提倡靜坐,「伊川每見人靜坐,便嘆其善學」。朱熹講到修行的精進時曾說:「人若逐日無事,有見成飯吃,用半日靜坐,半日讀書。如此一二年,何患不進。」後來,「半日靜坐,半日讀書」就成為朱熹的名言,可以說,這是對程朱提倡的修行方式的精確概括。

王陽明認為「格物之功只在身、心上做」,格物的物不是指所有的客觀事物,而是指與人身、心相關的那一部分事物,格物格的不是外在事物,而是人自身。王陽明將「格」理解為正,格物就是端正人生的事務。致知的知,王陽明認為就是孟子說的「良知」,作為陽明心學的著名理念「致良知」,實際就是《大學》說的「明明德」。通過端正人生的事務,恢復人的美好本性,這就是格物致知。因此,在修身方法上,王陽明強調「知行合一」「事上磨鍊」。《傳習錄》記載這樣一件事:「有一屬官,因久聽講先生之學,曰:『此學甚好,只是簿書訟獄繁難,不得為學。』先生聞之,曰:『我何嘗教爾離了簿書訟獄懸空去講學?爾既有官司之事,便從官司的事上為學,才是真格物。如問一詞訟,不可因其應對無狀,起個怒心;不可因他言語圓轉,生個喜心;不可惡其囑託,加意治之;不可因其請求,屈意從之;不可因自己事務煩冗,隨意苟且斷之;不可因旁人譖毀羅織,隨人意思處之。這許多意思皆私,只爾自知,須精細省察克治,惟恐此心有一毫偏倚,杜人是非。這便是格物、致知。簿書訟獄之間,無非實學。若離了事物為學,卻是著空。』」由此可見,王陽明提倡的修身方法,就是在處理人生的每件事務時都要時時提醒自己誠意正心,端正思想、端正態度。應該說,王陽明提倡的修身方法體現了儒家的「日用平常」,是在日常生活的點點滴滴中修正自己,將人生的事務處理得恰到好處。

修身思想具有現代意義

明清兩代儒學成為科舉考試的內容之後,儒學逐漸流於僵化和空疏,儒家的修身更傾向於本體論層面,與現實問題脫節,才導致「平時袖手談心性,臨危一死報君王」。可以說,後代對儒家迂腐、無用等誤解,儒家自身是有一定責任的。但是,通過修身實現社會、國家的和諧以及個人人生的成功,這種解決問題的思路無疑是正確的。

《三字經》:「孟子者,七篇止。講道德,說仁義。」實際上,仁義二字可以說是儒家思想的核心,「仁者愛人」「義者宜也」,所謂仁義,就是以對他人的愛為出發點,追求處理問題妥當、適宜。曾子之所以強調「忠恕」,所謂忠,就是盡心儘力,凡事盡心儘力才能處理得妥當、適宜,才能達到《周易》講的「敬慎不敗」的效果,這樣的人生才能立於不敗之地;所謂恕,就是「己所不欲,勿施於人」,體現著「仁者愛人」的精神。具體落實到行動上,就是儒家提倡的「八德」,即孝悌忠信禮義廉恥。「仁者愛人」是由近及遠的,所以孟子才說「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愛人首先從自愛開始,在生活中落實廉恥就是自愛,可以說,廉是在物質層面的自愛,恥是在精神層面的自愛;自愛之後先是愛最親近的人,就是父母,然後是兄弟姐妹,這就是孝悌;怎樣體現孝悌廉恥呢?要忠,凡事盡心儘力;要信,與人交往講究誠信;要禮,所做所為要符合社會規範;最後才能實現義,將人生的事情都處理得妥當、適宜。

我們可以發現,宋明理學提倡的修身方法,即端正思想、端正態度,以求將人生的事務處理到完美,正是先秦儒家思想的具體體現。端正人生事務的出發點恰恰體現「仁者愛人」,而其歸宿則是「義者宜也」。可以說,這種精神影響了中國人兩千多年,已經成為中國文化的基調,這就是我們今天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所需要熔鑄於其中的「中華民族五千多年文明歷史所孕育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因此,我們應該深入挖掘儒家修身方法的閃光點,並使之服務於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建設,這才是儒家思想和儒家修身方式的現代意義之所在。

(作者系吉林大學文學院教授)

原標題:中華傳統修身思想的現代意義

來源:中國社會科學網-中國社會科學報

責任編輯:宗悅排版編輯:張卓晶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中國社會科學網 的精彩文章:

第五屆中俄經濟合作與「一帶一盟」對接高層智庫論壇在哈舉辦
為學為人 求新求真——訪南京師範大學教授楊嶸均

TAG:中國社會科學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