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詳細解讀李可染的《秋山圖》《陽朔碧蓮峰》

詳細解讀李可染的《秋山圖》《陽朔碧蓮峰》

2018年7月4日下午19:00,廣東崇正 2018春季拍賣會「國光·近現代書畫一」專場在廣州東方賓館會展中心C廳舉槌,共推出34件拍品。其中,李可染的《秋山圖》以1800萬元起拍,8000萬元落槌,最終以9200萬元成交(拍前估價:RMB 18,000,000-28,000,000);《陽朔碧蓮峰》以800萬元起拍,1300萬元落槌,最終以1495萬元成交(拍前估價:RMB 8,000,000-12,000,000)。

廣東崇正 2018春季拍賣會現場

題識:秋山圖,一九六三年可染作於從化溫泉翠溪賓舍。

鈐印:可染、寄情

現有材料中,從1962年開始至1964年,李可染先後共創作了7幅《萬山紅遍》。李可染首次創作此題材是1962年在廣東從化,款識題於畫的右上角,為「萬山紅遍,層林盡染,一九六二年秋可染作於從化翠溪賓舍」,此作原為畫家家屬所藏。第二幅創作於1963年,仍是在廣東從化,款識題於畫的右上角,為「萬山紅遍,層林盡染,一九六三年可染於從化」,此畫1963年出版於第6期《美術》雜誌,李可染把它捐贈給中國美術館,現藏中國美術館。

其他五幅皆在1964年創作於北京西山。李可染先用半斤清宮內庫舊藏硃砂創作了四幅,其中兩幅較小的,兩幅大的。兩幅小的,一張藏於李可染家中,一張給了榮寶齋。而兩張大尺幅的,一張藏於北京畫院,另一張曾在香港《名家翰墨》出版,後經拍賣市場高價釋出。同年,應榮寶齋之邀,李可染為15周年國慶再作一張大尺幅的《萬山紅遍》。自此,三大四小,七幅為世人所熟知的《萬山紅遍》有清晰的梳理。

李可染的《萬山紅遍》數稿,都有一個共同的特點:以厚重的墨色作底,再覆以硃砂色,層層積色,營造少有的厚重凝練、輝煌燦爛和博大雄偉。但對比1962年的畫作和1963年後的畫作,不難發現,在中景山體和遠景山巒的處理上,仍有著明顯的不同,1963年以後的作品更概括,也更有紀念碑式的崇高感,這是否與李可染遊覽丹霞山有關呢?畢竟,丹霞山由於丹霞地貌形成的雄偉特質與《萬山紅遍》營造的崇高感何其神似!又或者,李可染將丹霞山的雄偉與京西的紅葉合二為一,而成就了他心中的《萬山紅遍》。

此幅《秋山圖》1963年作於從化溫泉翠溪賓館,無論是畫面的經營章法,還是作畫的時間、地點,都是與「萬山紅遍」系列一脈相接。這幅作品以硃砂色為主調,層層堆積,將中國式山水的雄渾磅薄之氣,煥發出了新的視覺魅力。這一時期是李可染繪畫風格的轉折點,自此他創作出了以紅當黑的新語言,作為他繪畫實踐中重要的一頁,此幅的地位不言而喻。

題識:國權同志指正,陽朔碧蓮峰。一九七二年 可染畫。

鈐印:可染、河山如畫

經歷文革被迫停筆6年,1971年李可染重拾畫筆,1972年,他以一副紀念碑式的巨幅山水《陽朔勝境圖》重返畫壇,令評論界驚嘆不已,這也是學界公認的李可染山水畫風格走向成熟的重要標誌。他山水中筆墨的豐富和厚重,對於光影的成功表現,都顯得卓爾不凡,而灕江、陽朔系列,恰是其筆墨特徵和風格的最佳體現。

本幅《陽朔碧蓮峰》作於李可染風格成熟期的1972年,是李可染寫贈著名老報人馬國權的一幅佳作。全圖為灕江與碧蓮峰截景,構圖取勢匠心獨具。畫幅中左半邊為表現灕江而作的大量留白,與右半邊碧蓮峰的濃重墨色形成強烈對比,足令觀者情緒為之一振。碧蓮峰一角矗立於灕江之畔,山水交接之處以淡墨渲染,峰中草木蔥榮、生趣盎然,近景和中景皆有屋舍、亭台儼然錯落,有遊人拾級而上。山體的描繪,是李可染最為典型的積墨之法,層層積染的重墨之中間以藤黃、赭石、花青之色,色墨交融,山色厚重而不失秀潤,在極深邃之中又有靈光咋現,碧蓮峰的美麗和雋秀盈於尺幅之間。左半邊的留白,漁帆接踵,近處漁舟就要落帆捕魚,而遠處的漁舟若隱若現,似正要穿透薄霧,前後漁舟遙相呼應,令人頓生極目遠眺之感。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書畫世界 的精彩文章:

TAG:書畫世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