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重性精神疾病的治療挑戰及未來方向

重性精神疾病的治療挑戰及未來方向

六十年前,氯丙嗪首次用於治療精神分裂症,回顧上世紀五十年代,人們並不知道多巴胺是一種神經遞質以及抗精神疾病藥物是怎樣發揮作用的。隨著醫學技術的不斷發展,我們知道了多巴胺是一種神經遞質,抗精神疾病藥物都是多巴胺受體阻斷劑。

抗精神疾病藥物臨床應用情況

但是針對近年來抗精神疾病藥物對照研究的數據統計,重性精神疾病(病程3年以上,正規精神疾病醫院確診)患者採用抗精神疾病藥物效果會逐年下降,尤其是第五年藥物療效較之前僅為30%左右。

重性精神疾病的治療挑戰

當患者通過抗精神疾病藥物治療逐漸恢復後,並不能維持相對穩定的狀態。事實上,即使有部分患者通過藥物暫時控制住癥狀,但仍然受到諸多藥物副作用的困擾。比較明顯的有體重增加、遲發性運動障礙、口乾、目光獃滯等,這些副作用不僅會縮短患者的預期壽命,也會影響生活質量。此外,即使很多患者按照醫囑正常服用抗精神疾病藥物,但並不能從多巴胺制體受劑(抗精神疾病藥物)起到反應。

其次,部分精神疾病患者的難治性很可能是臨床意義最重要的異質性表現,針對其病理生理學、診斷及臨床管理的爭論始終不曾停止。大約三分之一的精神疾病患者被視為難治性(即重性),而大約15%的患者從疾病發作起即表現為難治。

DTI技術定位功能神經傳導束

外科微創手術或是重性精神疾病未來的治療方向

隨著現代醫學技術的飛速發展,腦立體定向技術的問世極大程度上解決了重性精神疾病的治療問題。

在現代醫學技術的幫助下,人們了解到大腦邊緣系統中情感環路的神經核團信息傳導和遞質分泌與精神癥狀有著非常密切的聯繫,當情感環路中神經核團信息傳導異常或遞質分泌異常,就會引發精神癥狀的出現。而腦立體定向技術則是通過神經調控的方式,在影像醫學技術的幫助下定位靶點並通過微創手術阻斷神經核團異常信息傳導,調節神經遞質分泌,從而使精神癥狀得到控制或改善。

第五代腦立體定向技術術中

同濟大學附屬東方醫院(南院)功能神經科目前已經引進第五代腦立體定向技術,與其他技術不同的是,第五代腦立體定向技術率先採用了彌散張量成像(DTI)技術+MRI+CT相互融合定位的方式選擇神經調控靶點,其誤差可控,僅在±0.01mm。同時在DTI技術的幫助下可以清晰定位腦功能神經傳導束,極大程度上避免了術中功能神經傳導束的損傷,確保患者術後社會功能正常。

由於定位精準,我們採用的是多靶點定位,多靶點定位可以幫助患者更好的控制複雜的精神癥狀,使患者受到更好的治療效果。

我院專家檢測術後患者的閱讀能力

第五代腦立體定向技術療效顯著

同濟大學附屬東方醫院(南院)功能神經科目前已經完成2700餘例手術,總體有效率在95%以上,手術對各種不切實際的妄想、幻覺、親情敵視、無故傷人毀物、胡言亂語、自知力缺失不配合治療、拒絕治療或服藥等癥狀療效顯著,術後患者癥狀完全緩解或消失(自身對照)。

術後患者的用藥僅為術前的1/3且主動要求服藥,配合治療,自知力恢復,逐步回歸正常人生活,完成工作、社交、學習等社會功能。

編者語:關於精神病的手術治療,自20世紀40年代末立體定技術向引入「精神外科」。隨著我國醫療技術的不斷革新,立體定向技術的升級。同濟大學附屬東方醫院(南院)功能神經科醫療團隊自2008年至今運用最新一代「第五代腦立體定向術」成功治療患者2700餘例。關於手術核心內容請致電張醫生諮詢。

簡介

吳景文博士、主任醫師、教授。畢業於第四軍醫大學臨床醫學系。先後承擔國家自然科學基金、211工程基金、863、973課題4項,發表學術論文96篇,擔任中華醫學會神經外科專業委員會和立體定向和功能神經外科專業委員會委員。

擅長顯微神經外科、功能神經外科、立體定向微創和細胞干預治療等技術。針對腦和脊髓腫瘤、腦血管病、腦變性疾病、難治性精神障礙及腦功能性神經系統疾病有豐富的臨床診療經驗。

感謝關注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吳景文 的精彩文章:

TAG:吳景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