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解地震災害
1
地震的分布
地圖上顯示了從1900年到2013年七級以上地震的分布。圖中的點主要集中在環太平洋區域。
02
地球分為六大板塊:
對比以上兩張圖,可以知道:
地震主要發生在各大板塊的交界處,即板塊邊界。
3
地球的構造
總體上分三層:地殼,地幔和地核。
地核由內地核(固體)和外地核(液體)組成;
其中與地震發生關係最密切有兩個:
1.岩石圈:就是我們腳踩的地面,固態,由地殼和上地幔組成。
2.軟流圈:在岩石圈下面,半流體狀態,屬於地幔。
4
地震產生
地震產生的本質原理就是軟流圈的流動,導致岩石圈的移動,岩石圈上的板塊互相碰撞、抬升、俯衝而產生巨大的能量。
板塊之間的作用就像用手來掰一塊餅乾,咔啪一聲,斷開了。
在海洋中,板塊交接處有裂谷,由於岩漿向上噴涌,推動板塊之間相互分離,產生了巨大的能量,誘發了海底地震。
2004年印度洋海嘯就是由這種海底地震產生的。
在海洋板塊和大陸板塊的交界處,海洋板塊岩石圈向大陸板塊岩石圈進行俯衝,兩者之間產生巨大的摩擦力,釋放了大量的能量,誘發大陸地震。
震源在表面的叫淺源地震,在內部的叫深源地震。
地震通常發生在斷層處,斷層就是地殼中相對薄弱的區域。
隨著能量的積累,在一個特定的區域---震源處產生斷層斷裂,釋放的能量以地震波的形式向四周傳播。
震源在地面的垂直投影叫做震中。
淺源地震發生後,在地面可以看見由於斷層斷裂產生的斷崖。
2016年11月14日,紐西蘭凱庫拉發生的7.8級地震後形成的斷崖。
5
地震波
地震波分為體波和面波。下圖展示了波的傳播方向和自身震動方向。
體波,顧名思義,是在地球內部傳播,分為P波和S波。
P波:像彈簧一樣,是一種壓力波。地面在拉力和壓力作用下凸起,併產生裂縫。
S波:上下震動,地面變得像波浪一樣起伏。
面波在地球表面傳播,分為勒夫(Love)波和瑞里(Rayleigh)波。
勒夫(Love)波:左右錯動,像剪刀一樣來損壞路面和建築基礎。
瑞里(Rayleigh)波:像旋轉的波浪向前傳播,導致地面起伏,電線杆傾斜。
※歐米茄海馬腕錶向傳統致敬,同時又首創了什麼?
※才兩個月,那個粘著我撒嬌甜甜的他就消失不見了
TAG:大千世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