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朱元璋打壓中原傳統的儒家思想,推行伊斯蘭教

朱元璋打壓中原傳統的儒家思想,推行伊斯蘭教

明朝回教掌教人畫像

朱元璋在政治上搞獨裁,通過廢除丞相使中央集權變成皇帝專權,在文化上搞專制主義,推行倡導伊斯蘭教,他不僅把縱橫家、法家、陰陽家的學說視為異端邪說,對被漢以後歷代統治者奉為正統的儒家學說也百般挑剔。他曾下令全國停止對孔子的祭祀,想貶低孔子的「教主」地位,結果遭到知識分子的強烈反對而未能如願。

貶孔行不通,朱元璋幾年後把矛頭轉向孟子。以孟子對君主有極不尊重的言論為由將孟子逐出文廟,結果同樣遭到大臣們的強烈反對,次年便收回成命。撤不了孟子的牌位,使朱元璋覺得臉上無光。他想出了刪書的辦法「懲罰」孟子,命令劉三吾等人按自己的旨意將《孟子》一書刪去三分之一,編成《孟子節文》一書,又下令科舉考試不得以被刪的條文命題。

朱元璋刪孟造成的惡果是禁錮了讀書人的思想自由,導致明清兩代中國人文精神沉淪,先進文化變成保守文化,特立獨行的思想家難得一見,文化思想領域一片沉寂,萬馬齊喑。

明太祖作為歷史上少有的平民皇帝,難免受到那些以門第論高下的文人士大夫的輕視和憎恨,因此許多人是不屑與之合作,更不肯稱臣。比較典型的例子就是一個叫做夏伯啟的人和他的侄子。他們為了表示自己不仕明朝的決心,甚至不惜斬斷手指。後來被捉到南京後,太祖問他們:亂世的時候,你們躲到哪裡去了?伯啟答:紅寇(對紅巾軍的篾稱)作亂的時候,我避禍於江西和福建交界的山裡。太祖本人出身紅巾軍,最忌諱的就是有人在他面前提「紅寇」、「紅賊」什麼的,因此立刻大怒:朕知道你心懷怨恨,對朕的天下不滿意。所以,你說「紅寇」分明是別有所指,借題發揮地辱罵朕。好啊,你不是寧斬手指也不肯歸順嗎?那就不用歸順了!朕要將你們叔侄梟首示眾,來警戒那些狂妄之徒!在明太祖的授意下,夏家叔侄被押回原籍處死。此後,又有蘇州人姚潤、王謨等因拒絕出仕而被抄家處死。這些都是《明史·刑法志》上記載的。經過這樣一場腥風血雨,文人們膽怯了。許多人不得已應徵來到南京,但還是不肯做官。在這些人之中,以元代文學大家楊維楨的經歷最具典型性。

據《明史·楊維楨傳》記載,其人字廉夫,號鐵崖,會稽(今浙江紹興)人,元泰定帝泰定四年(紀元1327年)進士。仕元為建德路總管推官,紅巾亂起後避難於富春江。其人文名播於天下,尤擅詩文,時稱「鐵崖體」。洪武三年(紀元1370年)第二次被征之時,已是74歲的高齡。對著前來催促的地方官,他寫下了《老婦客謠》一詩來婉言拒絕,自比詩中那位行將就木的老婦人不能再嫁,並明確告訴太祖,如果逼迫我仕兩朝,只能跳海自盡以全名節。太祖見他年老,料想拿死是嚇唬不住的,再則名氣大,如果真的逼死了,未免有傷自己的「聖德」,因此只得作罷。明朝不肯妥協的除了象楊維楨那樣的故元遺民之外,還有一些則是曾經仕奉於元末群雄的文人。例如江陰人王逢,做過張士誠的幕僚,士誠敗亡後他隱居在烏涇(在今蘇州附近)。洪武十五年(紀元1383年)被征,抵死不從。幸好他有個在南京做官的兒子,苦苦哀求之後才得以放歸。事見《明史·戴良傳》附《王逢傳》。這些或為故元遺臣,或為群雄舊部的文人,如楊維楨、王逢這樣自恃氣節而不仕兩朝的還有許多。例如回族詩人丁鶴年以自家世為元臣,逃避徵召,放浪山野,至永樂年間方死;長樂人陳亮自以元之儒士,終身不仕;盧陵人張昱自以為元臣,先後拒絕了張士誠和明太祖的徵召,太祖見其老邁,說了一句「可閑矣」就放歸了,他遂自號「可閑老人」,小心翼翼地過曰子;楊維楨的同鄉兼學生張憲仕張士誠,士誠滅,張憲隱姓埋名,晚年死於杭州報國寺。這些人的事迹,除張昱之外,都在明史之中有本傳。張昱事,則可見其本人的《可閑老人集》。

由於看到這些文人都不肯歸附自己,明太祖對於文人的厭惡也就可想而知。而這種厭惡一旦與內心之中的隱疾發生作用,則勢必爆發出乖戾的行徑。這就是我們即將提及的第二條。怎樣給一個人定罪,尤其是文人,最為直接有效的辦法就是從其寫下的文字之中去挑毛病,找借口。一旦這些文字不小心觸動了敏感神經,立刻會按照自己的個人思維來加以曲解,無限上綱的去引申原意,達到入人於罪的目的。這就是文字獄的通常特點。明太祖基於其出身經歷,內心之中自然也劃定了一塊不可冒犯的禁區。因為他年輕的時候做過和尚,所以但凡所見文字之中沾上「光」、「禿」等接近和尚特徵的字眼兒,都會犯他禁忌,即使是個「僧」字也同樣很刺眼。到後來,又向外推廣至於諧音的「生」字也被納入忌諱的範疇。再有,他是從紅巾軍之中起家的。前面說過,在元廷看來,紅巾軍是「紅賊」、「紅寇」,因此太祖也討厭有人在他面前提「賊」和「寇」,後來,連「則」字也被波及了。

凡此種種,無不體現出明太祖基於低賤出身而產生的自卑心理在其中作祟。而從心理學的角度而言,當自卑走入極端之後,自尊心就會膨脹起來,達到另一種變態的頂峰。這種變化在太祖的身上也呈現出清晰的脈絡。

明朝修建大量清真寺,鼓勵和推廣伊斯蘭教。

明朝初年對安南的戰爭,和鄭和下西洋,都是對外輸出伊斯蘭教,在南亞各國和地區輸出和傳播伊斯蘭教。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付春兵 的精彩文章:

《手機2》繼續在拍攝的現場照片流出,驚見有穿滿族服裝
信奉伊斯蘭教的明朝皇帝

TAG:付春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