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媽媽去世,爸爸要處對象,我該怎麼辦?

媽媽去世,爸爸要處對象,我該怎麼辦?

GIF

提問:

媽媽1月去世,才3、4個月時間,有人就給爸爸介紹對象了,他說想慢慢了解下,但我還不能接受,一是還沒從媽媽離開的陰影里走出來,二是,我真的特別愛我的爸爸,甚至還慶幸過生病的是媽媽而不是他。也不是說不讓他處對象。主要是這個女的,從小我和媽媽都認識,算是阿姨。她已經在我的心裡塑造好了的形象,很難再去接受一個新的形象。而且之前我也不是很喜歡那個阿姨。還有覺得這種感覺很奇怪,對媽媽覺著不公平。但感覺我爸挺積極的,還有這個是他從小到大的朋友的妹妹,也是這個朋友介紹的。我不知道他是真心的,還是因為朋友,怕破壞了關係。

看著他對這件事比對我還上心,我真的很傷心。有時候他的確挺自私的,不管不顧我的。爸爸跟我都是內向的人,以前我倆幾乎不說話。也不怎麼打電話,打電話也從來沒有過超過一分鐘的。而現在媽媽走了也一樣,我感覺不到他對我關心,對我的愛。我不知道以後該怎麼辦。他可能更不會跟我打電話之類的。弄得我都不想回家,不想和他再有聯繫。可這樣鬧性子又會改變什麼呢。哎...覺得好累。真想跟隨媽媽的腳步。

甜閣下:

你失去了媽媽,爸爸失去了配偶,爸爸對媽媽的思念不會比你的少。

不知道你家的格局,是不是也是女人更多地照顧家庭,照顧男人,一旦男人沒有了女人的照顧,內心一下子就瓦解掉了。

一個家庭中的女主人先走的話,男主人往往是無法在精神上自我立足的。

男人在忍耐孤獨面對痛苦方面,能力往往比女人更弱。

為了能更快地恢復日常生活的感受,回到原有的生活秩序中,缺位的地方,是需要補充的。

如果你沒有結婚,沒有充分的家庭生活體驗,可能就難以理解爸爸失去了一個在精神和肉體上日夜相伴的人的痛苦,尤其是入夜之後,一個人回憶過去,回憶妻子和自己之間的點滴,感受是很折磨人的。

畢竟他們是睡在同一張床上的人,生理和心理上儼然是一體的,現在一個人去世了,另一個人立刻感到自己的生命有殘缺感。

你大概聽說過一個關於家庭關係的規律,父母的關係是優先於親子關係的。如果父母其中一方不在了,留在世上的那一個的情感需求和生理需求也應是優先考慮的。

可能你會認為,一個成年人,比自己年長的成年人,應該在情感上更能夠剋制和忍耐。

但事實並非是更年長的人就「應該」承受更多,犧牲更多,作為個體,他還是有選擇滿足自己需要的權利的。

你和爸爸在各自的立場上,都是有自己訴求和主張的,只不過現在在情感利益上起了衝突。

爸爸的做法真的談不上自私,只是你會覺得時間倉促,讓你認為爸爸對媽媽感情淡漠,快速「移情別戀」,不夠忠貞,甚至表現得還不夠痛苦!

但是爸爸的反應和很多失去伴侶的人一樣,通過尋求新的伴侶來處理自己的傷痛。

你會發現人分手後會有新歡,人離婚後會再婚,人意外失去一個孩子後想要再生一個。人們難以忍受另一個人的失去,難到他們自己都覺得愧疚,他們也有掙扎也有淚水。

你說爸爸是一個內向的人,內向的人,是有很多想法但找不到人傾訴的人,他害怕受傷害,也希望被別人所愛,被別人接納。

如果你媽媽在世的時候,爸爸都是靠媽媽來溫暖自己愛自己的,那媽媽去世之後,爸爸這樣不擅長料理自己的人,又怎麼會突然改變畫風,讓自己鑽進媽媽的軀殼裡,扮演一個慈愛的父親,去對你好,關心你,愛你呢?

他自己都搞不定自己,急需要另一個女人來維持自己的情感生活的運作。

每個家庭中的主要家庭成員的去世,都會對其他成員帶來巨大的影響,大家都不得不去面對失去,面對家庭結構的改變,不得不去逐步適應情感現實的失重,承受心理煎熬。

如果你和爸爸中的一個,能夠提前從痛苦中擺脫出來,迎向新生活,不是值得慶幸的事么?

無論那個阿姨是否來路不明,還是早就認識,她在客觀和主觀上,都不會取代你的媽媽在你心目中的形象和位置,你不接受她,很正常,並不需要刻意找理由說服自己接受她。

爸爸只是在給自己找伴,並不是要給你找後媽,爸爸個人的行為,並不是要抹煞掉媽媽曾經的存在,媽媽會永遠在他心裡。

男人在婚姻里是極度依賴妻子的,他現在無人可依,也知道自己不可能把依賴建立在你身上,他只能寄望於其他女人。

男人並不是你想像的那樣堅強不息的。

心疼爸爸的人生,也許是你以後人生中的牽掛之一。

你說你特別愛爸爸,大概也是在精神層面的感受,你和爸爸相似的一點,就是心裡會愛對方,但是行為上是很少去體現愛的,或者是愛的時候,彼此都看不到。

所以會存在這種你感覺不到他行為上的愛的情況,同樣,他也看不見你的愛。愛是需要為對方做事情的,而不僅僅是表達情緒。

現在的你,情感上同樣沒有人能夠依賴,對爸爸的行為失望、怨恨,你並不會短時間去理解你爸爸,那不妨還堅持自己的意見,啟動自我照料的機制,讓自己能夠挺住失去媽媽的痛苦,和緩解對爸爸的怨懟。

你和爸爸會在漫長的生活里分別成長和變化,來重新組織自己內心情感,最終慢慢接納對方的。

21世紀是個性化的世紀,人們不再願意成為別人眼中的人,只想成為自己喜歡的人。

諮詢師面對的不是來訪者的個人問題,而是他的人際關係。來訪者不是病人,只是被文化催眠了的沉睡的人,每個來訪者都是獨特的、彌足珍貴的文本。

心理學是人學,與人有關的一切都要納入諮詢工作中考慮,人性需要關懷,不是治療。

為來訪者提供個性化的諮詢服務,圍繞著來訪者的需要來談心理健康,是後現代心理諮詢的工作重心,讓來訪者感受到陪伴的魅力和多元文化的包容。

關於我

北大心理學專業

最具人文思想的心理諮詢師

專欄作者

白絲帶志願者

諮詢領域:婚姻家庭、婚外情、個人困惑

親子關係、性心理、家庭暴力

一個善意的回答

就是一個甜蜜的吻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甜蜜的吻 的精彩文章:

TAG:甜蜜的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