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觀影需謹慎:如何透過信仰的視角,鑒賞一部電影?

觀影需謹慎:如何透過信仰的視角,鑒賞一部電影?

親愛的弟兄姊妹,在場的各位朋友:

大家上午好!非常榮幸,也非常感恩,今天能有這個機會和大家分享我在讀齊宏偉老師著《牛人看電影 · 齊宏偉篇》這本影評的過程中,一些感受與收穫。

你在看什麼?

首先,我想和大家分享的是,當我們看電影時,我們到底在看什麼?

關於我對電影的記憶,是從我的童年開始的。在我童年的記憶中,印象最深的片段之一,就是和爺爺坐在他們廠的大禮堂看電影,前面就是一塊巨大的幕布,閃著忽明忽暗的光,時間和空間突然變得很立體,好像來自另一個世界,把我深深吸進去。

長大之後,對電影的喜愛依然沒有改變。在我遇到信仰之前,電影,就成了我的一個「隨身攜帶的避難所」,只需要2個小時,我就可以坐在熒幕前,感受別人的人生,或開懷大笑,或暗自流淚。總之,這兩個小時,是我從那個叫做「虛空」的火堆里,奮力搶出來的一根柴,也成為我逃避這個世界的一種方式。我把我對這個世界的認知,建立在由影像搭建的世界觀之上,縱容不同的思潮在其中相互碰撞。

後來,我有了信仰,才知道還有一種觀影方式,叫做「以道觀之」。隨著生命的成長,面對一部不符合基督教世界觀的電影,需要避免成為自絕於流行文化的「厭食者」和只重享樂不重分析的「暴食者」,並且在其中找到一個微妙的平衡點。電影,其實從某種意義上來說,和文學一樣,其實是一種對人性的表達,它可以誠實地探討我們可能遭遇到的困境。理解電影,其實就是理解電影背後的哲學,就像我們今天讀書會要討論的這本《牛人看電影 · 齊宏偉篇》,齊老師在序里寫到:「電影不是為了反映現實,而是為了製造一種更高的現實」。

當我看到這本影評的時候,說實話,真的很開心,因為距離我上一次讀以基督教世界觀剖析電影的影評,差不多已經有十年了。在目前這樣的環境,能有這樣的一本書出版,我覺得這是上帝極大的恩典。讀完《牛人看電影 · 齊宏偉篇》,我確實感受到了封面上的那句話「有時候,看影評比看電影收穫大」。這些具有某種力量的文字,能讓我們逃離一切的虛假,向著一個可以被觸摸到的世界飛奔而去。

電影的本質

下面呢,我想和大家一起看一下,關於電影的本質。

在《盜夢空間》的影評中,就提到了這點。文章里是這樣說的:「想法可怕,所以才應謹慎對待,甚至謹慎對待每一場電影,對待每一個夢境。『好在這只是一場電影,一旦電影院中的燈光亮了,一切也就過去了。』你這樣對自己說,『在生活中,我們根本不可能和別人的夢相遇啊。』然而,如果說文學是作家的白日夢,那電影又何嘗不是導演的白日夢?文學和電影正是以其『撒謊的藝術』騙你不做任何防備,就像夢以其『這不是真的』來騙你卸下層層盔甲。然後,一些早已被設計好了的『想法』就出其不意地趁虛而入,佔據你的大腦,修改你的生活。『這聽起來好像病毒感染』。但誰說壞的作品和電影不是感染你的病毒?所以,開卷要謹慎,觀影也要謹慎。」

這裡說到,觀影要謹慎。這話並不誇張,我現在也越來越覺得,電影並不僅僅是爆米花式的消遣,在它的背後,其實是一種價值觀的滲透。可能在這個快節奏的社會,我們很難捧起一本大部頭的哲學書,但是某些哲學思想,可能會滲透在包括電影在內的大眾流行文化當中,被我們在不知不覺中消費,而且根本就毫無察覺隱藏在它背後的哲學本質。而這種哲學實際上是一種價值觀,在毫無防備地吸收的同時,它反過來可能會影響我們如何認識這個世界,以及如何行事為人,這其實是一個潛移默化的過程。所以,從這個意義上來說,我們到底如何看電影,非常重要。

我們身處的這個時代,如果仔細分析每一部電影,肯定都能找到其中不符合基督教世界觀的那部分。那我們應該怎麼辦?難道就要因噎廢食嗎?肯定不是。所以更需要用以道觀之的眼光,重新審視每一部電影。

以道觀之,擦亮電影的另一個維度

下面就讓我們一起走進這本《牛人看電影 · 齊宏偉篇》,看一看電影中的那些信望愛,看看齊宏偉老師如何用閃耀著真理之光的文字,擦亮電影的另一個維度。

第一個部分是關於信仰。

比如在電影《血戰鋼鋸嶺》中,所有的焦點都集中在道斯個人信念的形成過程,以及他如何在掙扎中繼續持守這個信念。導演梅爾·吉布森並沒有簡單粗暴地把道斯作為他個人觀念的傳聲筒,也沒有把信仰教條化,而是細膩地展現了道斯內在觀念的形成過程,對人性的深度有一種透視:對於放下槍支而拿起《聖經》的士兵來說,這兩者之間的對比,恰恰是一位導演對良心自由和信仰自由的致敬。

正如影評中說:「這樣的真實之所以偉大,更在於個人良知所秉持的信念直接劈開了戰爭,化曠野為道路,化沙漠為江河。」

第二個部分,關於世界觀和價值觀。

在《可可西里》這部電影中,我們看到的是對於死亡的反思,那種被剝離了意義的死亡場景,從熒幕直接跳到我們面前,讓我們不得不去面對這個原始的真相,「生命的蒼涼與死亡的獰笑」。

其實電影呈現出來的,並不只是簡單的正義與邪惡的角逐與較量,而是對脆弱的美麗和生存的無恥的一種真實展現。就如影評中寫道:「盜獵分子代表了這個世界上的某種生存哲學。這種哲學把一切都當成手段而不是目的,對一切美麗、莊嚴和神聖的東西都加以唾棄,只要能賺到錢,哪怕殺人也在所不惜。殺幾百隻、幾千隻藏羚羊又算什麼?鐵蹄所到之處,一切都被換算成金錢,一切都成為符號和工具。……現在,這場殘酷的鬥爭不只在可可西里上演,也每日、每夜、每時、每刻在國人的內心上演。面對金錢的異化,沒有對神聖、對生命、對尊嚴、對價值的敬畏和信仰,又怎能有一份有所不為的勇氣?」

透過這篇影評我們可以看到,這部電影實際上就是揭開真理與存在的遮蔽,讓我們看到日常生活的沉淪,從現實層次進入信仰層次,透過可可西里的一場生命之旅來實現。這也正應驗了存在主義的信條:「當我接受自己存在的責任,抓緊自己未來的可能性,及醒覺自己將來要經歷死亡時,我的個人歷史才變得真正有意義」。在這部電影中,我們感受到的,正是這一點,這場生命之旅不僅發生在可可西里,也應該發生在我們的內心。

第三個部分,我想談一談關於虛擬與現實。

我選取的是關於《魔戒三部曲》的影評,這部電影也是我非常喜歡的。每次聽到熟悉的音樂,就感覺好像馬上就要進入那個神奇而恢弘的中土世界,對我來說,這部電影就好像一個召喚,召喚我進入一個遠比這個世界更高的一個神話王國。雖然這個神話是由想像力建造出來的,但它反映的其實是真實的人性。我覺得整部電影,讓我印象最深刻的那一幕,就是佛羅多在護送戒指的過程中,自己內在的貪慾被激發出來,甚至不想毀掉魔戒,最後是咕嚕出來和他搶,最終咕嚕和魔戒一起葬身火海。

這一幕拍得可以說是驚心動魄,正如影評中所說:「在電影中這真是千鈞一髮的一幕,同時也似乎正在每個人的心靈舞台上演。多少次,我們不只是跟外在的敵人搏鬥,更是要跟內心的敵人搏鬥。但是又有多少電影刻畫出如此深刻的人性?」

這就是神話的力量,人總是會對神聖有一種抑制不住的饑渴,這種心靈的需要,無法在這個現實的世界中得到滿足。所以就像陀思妥耶夫斯基說的,「我們是靠著與那個神秘的世界有聯繫的感覺活著」。所以我們更需要《魔戒》這樣的神話。

第四個部分,關於人性。

電影《撒瑪利亞女孩》就講述了一個匪夷所思的故事,把人物放在某些特殊的境遇內,透過良知深度和宗教視角,挖掘了人性的深度。齊宏偉老師在影評中寫道:「最後,女兒的良知也開始覺醒,她開始明白不應為了友誼就越過心靈底線,她的心早已隨著好友的猝死而破碎,偉大的父愛加上母親的亡魂,還有大自然的清新氣息,終於把她召喚回來了。深夜她從父親身邊的床上爬起來,一個人在外邊啜泣。父親終於有一絲欣慰。只有對人類的良知有高昂激情才會對人性充滿深厚悲憫,墮落在深潭中期望著升華與拯救。」

而除此之外,決定影片深度的還是它的宗教性主題,導演金基德熟讀《新約聖經》,他也非常熟悉聖經中關於耶穌拯救撒瑪利亞婦人的故事,然而,他想要升華的人性,比如利用身體實現救贖與拯救,最終只能淪為一場虛妄的幻想。而影片里想要努力展現的偉大父愛,最終也還是有種深深的無力感,從人發出來的愛,並不足以成為救贖的力量,而真正的救贖,記載在《約翰福音》第四章,關於撒瑪利亞婦人的故事。其實,這也是我們的故事,我們內心深處的乾渴,這個已經墮落的世界無法滿足我們,唯有來到主耶穌那裡,依靠那屬靈的活水,才能獲得真正的救贖。

第五個部分,關於愛與成長。

電影《傲慢與偏見》講述的,就是如何擺脫自我,去關注別人。正如影評裡面說到,「愛不是利用別人成全自我,而是放下自我去理解別人。電影和小說,好就好在讓兩個以自我為中心的人來學習愛。這必然會產生碰撞和交鋒,這種碰撞和交鋒其實就是一種對話,是一種呼喚和應答。愛本身就是一個學習的過程,讓人學著克服自我,學著在乎對方。說到底,這部電影不只是一個愛情故事,更是一個成長故事。人在學習愛,也在愛的過程中克服自我中心主義而成長」。

這是非常動人的評析,也點出了電影的精髓所在。這也是我們每個人需要學習的,關於愛與成長的功課,學習如何在重重障礙中跳出自我,完成一次愛的教育,也就是在這個過程中,真正的愛才能被激發出來,所有的障礙不僅不會成為阻礙,反而成為讓彼此更加靠近的推動力。電影對於這一過程的展示,可以說相當精彩。

而在《牛人看電影 · 齊宏偉篇》中,也舉了一個與此相反的例子,那就是《非誠勿擾》,文中指出中國電影的薄弱之處就在於,能夠敏感地呈現困境,卻無力解決,缺乏真正的轉折與突圍,並且試圖以外在情節鋪展代替內心深處的鬥爭。文章中是這麼說的:「馮小剛的愛情喜劇則更像是一種慘劇,一種『無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識燕歸來』的悲涼感瀰漫在各種無厘頭的搞笑片段中。對秦奮來說,單單展開一些外在攻勢和油嘴滑舌是沒多少意思的,關鍵還要走進人物內心,喚醒對方來回應。這既是對秦奮的考驗,更是對馮小剛的考驗。」

下面呢,我想談一談我對電影的一些看法和認識。

說到看電影,尤其是去電影院,這種行為本身就帶有一種儀式感,就是在特定的時間,特定的空間,將所有人的注意力集中在影院內,以其特有的藝術形式,對觀影者實行短期催眠。當然,這裡的「催眠」是一個比喻,可能有那麼一點誇張,但不管我們有沒有意識到,電影確實在一定程度上,影響著我們的思維方式。我們通過電影,通過熒幕上呈現的別人的生活,看見了另一種生活方式。比如在青春期,男生們可能是跟著《古惑仔》學會了抽第一根煙,甚至打一場架都覺得很酷,而女生們則夢想著遇見一場像《泰坦尼克號》一樣轟轟烈烈的愛情。

電影的觸角是很隱秘的,但它確實能夠滲透到我們的生活。其實每一部電影,都包含了一個世界觀,它幾乎不可能做到中立,它一定有一個需要傳遞的信念,我甚至覺得,它背後其實是一場屬靈的爭戰。如果我們沒有一個分辨的眼光,可能就會在不知不覺中被影響,就像羅得,漸漸挪移了帳篷。

正因為電影具有如此魔力,所以我們才更需要跨越那些外在的情節、音樂、對白,剝開這些可以煽動情感的外殼,去關注一部電影最本質的東西,提高對一部電影的鑒賞力,也就是學會「以道觀之」。這就像一條方向正確但充滿艱險的路,還好,我們有了這本影評,它就像一位嚮導,所有的切入點都是從基督教世界觀出發,相信我們在讀的過程中,可以慢慢學會如何透過信仰的視角,鑒賞一部電影。

我覺得在這些影評中,福音切入的視角和節奏都恰到好處,作者知道如何在合適的時候,將讀者的目光引向聖經。因為電影是「show」的藝術,而不單單是」tell」,就是把價值觀透過充滿戲劇性的表達方式,化為血肉,把被生活遮蔽的真相透過電影語言呈現出來。比如在《撒瑪利亞女孩》的影評中,作者適時引入「撒瑪利亞婦人」的故事,不僅和電影本身所要表達的主題非常切合,也讓我們看見聖經價值觀是如何在一部電影里「道成肉身」,這就不再只是一種單純的佈道,而是一種升華,融合了電影本身的內容,保留了對話的空間。

而這種對話空間的保留,還表現在善用問號上面,在結尾提出一些引發思考的問題,比如《千與千尋》,比如《滾蛋吧,腫瘤君》等等。雖然影片傳遞的理念並不符合基督教世界觀,但作者並沒有一上來就全盤否定,而是先肯定了影片里關於普遍恩典的部分,那些與基督教理念相合的部分,這就相當於搭了一座橋,先建立認同感,然後再從特殊恩典的高度,讓讀者的眼光在真理的光照中得到更新。

這其實也是我們作為基督徒的文化使命,我們必須先要了解這個世界的流行文化,了解人性深處的渴望是什麼,並且告訴他們,面對人性的困境,這個世界無法提供他們滿意的答案,而唯有回歸信仰,在上帝那裡,才有真正的救贖,和一切的出路。

盼望著我們都能帶著這樣一種眼光,在黑暗中尋找和仰望。穿越荊棘與蒺藜,經過水火,來到豐富之地。

我的讀書報告到此結束,謝謝大家!

文章來源:本文為郭文萌所寫《牛人看電影·齊宏偉篇》讀書報告,轉自微公號「小小推拉驢」。

牛人看電影 · 齊宏偉篇

齊宏偉以道觀影

看懂必看的35部零零後影片

電影可以不看,影評不可不讀!

精選當代35部電影名片,和大家一起感動,一起吐槽,好處說好,壞處說壞,以文學經典評論者眼光解剖當代電影,以道觀之,大快朵頤。如庖丁解牛,條分縷析,酣暢淋漓!

青橄欖書殿

紮根聖經純正話語

立足本土牧養墒情

譯介中外芳醇文字

見證基督化育生命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青橄欖書殿 的精彩文章:

無條件的愛是把恩典付諸行動

TAG:青橄欖書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