玩具到底是孩子的,還是家長的?
朋友圈事件
前幾天,小編刷朋友圈的時候,刷到這樣一張圖片:
一下子就吸引了我,按捺不住點開全文,原來是一個大學同學在朋友圈泄憤,具體是什麼事情呢?看下去就知道了。
小編的這位同學呢,是個二(si)次(fei)元(zhai)迷,這兩天放假回家,發現自己一屋子的海報都沒了,取而代之的,是一幅幅山水畫。與此同時,一起消失的還有他N多年的心血——幾十個手辦,其中包括日行的就有20多個。
同學火急火燎地就衝過去問他媽:「媽,我手辦呢?!」
他媽若無其事地回他:「玩具小人兒啊?你姨姨家孩子喜歡,跟我要我就送他了。」
……
同學瞬間整個人都不好了,感覺自己命都沒了。
看到這裡,可能有些不了解的觀眾就會問了:不就幾個玩具小人兒,至於這樣嘛?甚至還會覺得小編的那位同學小氣。
因此,小編需要為我的同學澄清一下。
國內市場上流行的手辦一般分兩種——國行和日行。國行的即是國內一些商家自己生產製作的,大部分都屬於價格便宜、做工粗糙、材料劣質的那種,一般幾十塊錢一個。日行的手辦才是真正的做工細膩、材質優良,同時也是價格昂貴,一般幾百塊錢一個,碰上限量、珍藏的這種的甚至都要上千。
(如圖 一個普通的、日版的、售價
695人民幣)
想想看,一個就要這麼多錢,而我那位同學的媽媽,一下子給他送出去20多個,算下來可不是上萬呢嘛。錢還是小事,關鍵是有些手辦可能當時買過之後就絕版了,再也買不回來了。真的是吃瓜群眾都替他心疼。
知乎案例
這讓我想起以前知乎上看到過的一個問題:做客孩子臨走時帶走幾隻玩具,我的孩子抗拒並一直哭,要怎麼開導?
而眾多網友的回答,幾乎呈現一面倒的形式:譴責這位家長不尊重孩子,未經過孩子的同意隨手將孩子的東西送人。
我相信,這種案例在我們周圍並不罕見,甚至可以說是屢見不鮮。那些家長也許並不知道,在孩子不願意的情況下強行將玩具送人,是在透支孩子對家長的信任,也是在破壞孩子的安全感和自尊。
也學有的家長會覺得小編過於誇張了,送個玩具而已,怎麼還扯上破壞孩子的安全感和自尊以及對家長的信任了呢?
因為在家長眼裡,根本不明白一個玩具對孩子的重要性。
要知道,孩子常常會對某些物品產生特彆強烈的感情,我們自己回憶童年也會有印象極其深刻的玩具。這些物品對於孩子來說非常重要,有些已經和孩子建立了感情的物品,甚至是過渡性客體。
孩子與父母,尤其是母親分離,建立自己的世界而不是依附於母體時,孩子對於外界的「安全感」將會有一部分轉移到其他物體上,其中最多的就是玩具。
這些東西對於孩子來說,就是世界安全感的「標誌」。只要這些物品還在,孩子就會覺得世界是完好的。而一旦被剝奪,孩子則會陷入極大的恐懼和不安。
而父母作為孩子最信任的人,結果卻強行剝奪這些物品,還將其轉送他人,這對於孩子內心來講是非常大的打擊:一方面是最信任的人背叛了自己,一方面是建立了感情的物品被剝奪。
因此,我們經常能從孩子口中聽到這樣一句話:「這是我的!」看到這種情況,有很多家長會當成是孩子自私、小氣的表現,其實這只是孩子物權意識發展階段的正常表現。
孩子物權意識發展的規律大致是這樣的:
0~1歲,我的東西誰都可以拿;
1~2歲,我喜歡的就是我的;
2~3歲,我的東西你不能碰;
3~4歲,在父母的引導下可以分享;
4~5歲,集體東西也是自己的;
5~6歲,可以主動分享。
因此,在3歲之前,家長最好不要勸孩子去分享東西。
家長應該怎麼做
首先,家長需要換位思考,尊重孩子、平等對待,尊重他們應有的權力。這就好比,別人來你家串個門,覺得你家孩子可愛就把孩子抱走了。或者是遠方親戚過來拜訪,你媽就把你房子、車子送出去了,完了還不許你哭、不許你鬧,擱誰誰都委屈是不是。
其次,家長需要幫助孩子建立完整的人格。看看《媽媽是超人》中,霍思燕讓嗯哼分享玩具,嗯哼不願意時,她又是怎麼做的。
這才是身為一個好家長,並不是那麼好當的,它需要你尊重孩子、平等對待,耐心等待孩子成長,幫助孩子成長,而終有一天,孩子也會長成獨立、強大的模樣。
話題互動
掃碼添加企鵝社區小編微信,拉你進入江蘇本地最大親子群,第一時間獲取更多福利活動!
※冰淇淋會不會傷脾胃,我家孩子到了吃冰淇淋的年齡了嗎?
※1歲孩子公園散步被毀容,罪魁禍首竟然是這個!
TAG:Q寶先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