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五年只做一套書,這麼慢是為了……

五年只做一套書,這麼慢是為了……

熟悉傅老師作品的人都知道,關於中國古典哲學著作的研究與解讀,傅老師有兩套分量極重的作品,一套是《傅佩榮譯解經典系列》,另一套是《傅佩榮詳說經典系列》。

《傅佩榮譯解經典系列》的平裝版和精裝版早在2012年即已出版,《傅佩榮詳說經典系列》的平裝版也於2013年陸續出版。但是為何過了5年之久,我們才遲遲出版這套《傅佩榮詳說經典系列》的精裝版呢?

怎可讓傅老師的「心血」被低估

由於出版社內部調整,傅老師的作品由原來的編輯部調整到我所在的編輯部。雖然平時我多少接觸過傅老師的作品,但是作為編輯和讀者,對於作者的作品和學術認知程度的要求還是不一樣的。所以,我必須從頭閱讀傅老師的作品,這大概就耗費了一年的時間。

當我終於可以開始著手做這套書的時候,事情遠比我想像中的要艱難……舉一個小小的例子,單是關於開本的頭腦風暴就足夠磨人:編輯部要考慮內容和閱讀體驗,發行方強調市場流行,作者方喜歡精緻素雅並拿出「台版」樣書作為參考……諸如此類的「爭論」讓這套書在前期定開本、版式、設計方案時就比普通圖書耗時得多。

不過大家從一開始就有一個共識並貫穿始終——這套書的價值是被低估的。這讓我們非常堅定地要出版精裝版,而原因在於這套書包含的知識是非常豐富的,它跨越文學、歷史與哲學,可以說是一部百科全書式的作品。所以,它應該是賞心悅目的,且能被反覆閱讀的,是可以當作工具書珍藏的好書。

讓原典回歸原典

對於經典作品,由於我們從小耳濡目染,所以多少都自認為自己了解一點,我們當然都可以脫口而出「天將降大任於斯人也」「六十而耳順」,但是捫心自問,多少人從頭到尾認真地讀過《孟子》《論語》呢?關於這一點,或許正如孟子所說,孔門弟子對老師心悅誠服,但是孔子卻感慨:「莫我知也夫!」(沒有人了解我啊!)為什麼孔子感嘆沒有人了解他呢,我想這大概就是為盛名所累,人人都以為熟悉《論語》《孟子》,都以為孔孟講的無非「仁義禮智」「人性善」,可是,我們真的了解孔孟嗎?

如果你讀過傅老師這套書,大概就能理解孔子關於沒有人理解自己的感嘆,因為《孟子》的原文是「天將降大任於是人也」,甚至孟子也從沒有斷言「人性善」,他強調的是「人性向善」;關於《論語》里到底是「六十而耳順」還是「六十而順」傅老師花了兩頁解讀,其中不僅有從孔子哲學邏輯上的解讀,也有考古上敦煌經書的「物證」。

這僅僅是一個例子。這套書的內容非常豐富,是傅老師花了三十多年研究考察各個版本,並通過他自身深厚的哲學素養進行解讀的作品,這裡面包含有上古三代的歷史背景,古代典籍文獻的來龍去脈,以及為何我們看到的版本是這樣的,而最接近原作者思想的又是哪一種,等等。

無論我舉多少例子,讀者得到的結果還是如孔子所說「莫我知也夫」,他一定還是覺得世間沒有知己,因為中華上千年的文化累積,傅老師幾十年的哲學與國學研究,要想獲得最大的收穫,只有一種選擇,那就是回歸原典。我們必須回歸到這些經典的作品,重新逐字逐句聽傅老師「詳說」,只有這樣才能真正理解中國古代的思想與哲學,才能真正理解孔孟老莊,也才能真正懂得中華民族思考習慣的由來。

「多此一舉」的審讀

這套書的審讀並不容易,因為內容涵蓋面的豐富和跨學科,所以雖然我們出版過平裝版本,但是這套書還是重新進行了審讀,並且是每本書都要至少兩個編輯重新審讀,並且參考了同類書的至少兩種經典著作。這樣一方面能確保單本書的質量萬無一失,也能確保六本書之間的互相引用是一致的。

獨創體例,從文學走向哲學

這套書的體例是:原文——白話文翻譯——詳說。

傅老師這套書的體例在我看來,特別有獨創性,因為它不僅僅有文章布局的考量,有「讓哲學回歸哲學」的精心安排。其中重中之重就是「詳說」部分,有時候一句原文,傅老師會有好幾頁的「詳說」。「詳說」也是「讓哲學回歸哲學」的關鍵所在,傅老師作為一位哲學教授,他重新解讀這幾本經典的目的也在於此,從哲學的角度出發,闡釋中國的古代哲學,而不是僅僅停留在字句的翻譯上,這也是這套書最大的特色,因為其他古典闡釋類的著作,哪怕是叫好叫座的經典版本也大部分是從文學的角度從發,僅僅停留在原文與釋義上,並沒有達到「哲學」的高度。

「詳說」的哲學是打通這六套的界限的,甚至也打通中西哲學的界限、進行中西哲學的對比,可以說傅老師看似僅僅是解讀了六本國學經典,但是他做的事卻是透過這套書闡述了整個中國傳統文化與哲學的脈絡,也對比了西方哲學中相對應的概念,這一點是其他經典解讀類的書沒有做到的。

獨家訂「紙」,展現古色古香的書韻

這套書的書內文用紙,是我們特別定製的黃膠紙,一方面考慮到這是一套古典圖書的解讀,淡黃色可以透露出古色古香的氣質,與書籍內容相符;另一方面也是考慮到這套書的收藏價值,而膠版紙比普通圖書常用的輕型紙質感更好,也更耐翻,保持時間更長久。

關於封面,其實用的並不是紙,而是布。不要小瞧這塊小小的布,為了保證最後的上色效果和耐用程度,我們拋棄了所有曾經過用的書布,而選用成本更貴、工期更長的舶來布——這種絲光棉布從台灣進口,單是海運我們就足足等了有一個多月的時間。大家都知道布的成本是紙的幾倍,但是為了體現這套書的價值感,編輯團隊還是拿出了十足的誠意和耐心。

大道至簡,傅老師「隱身」了

老子說「少則得,多則惑」,這套書封面的設計遵循大道至簡的原則,封面做了大量的留白,封面封底加起來只有三個元素:

封面的白色燙字作為主標題,用四個字的辭彙點出全書的核心內涵,設計師用了仿毛筆字的效果,參差不齊的毛邊感更是設計師的點睛之筆,讓主標題看起來更蒼勁有力,並在整個封面上最為突出;

黑色宋體字是副標題,採用燙字工藝,特意選擇更為工整的字體,並不會「搶功」主標題。這也是傅老師一貫強調的,不要把他的名字太突出。因為副標題已經包含有傅老師的名字,老師堅持不再附作者名,這一點是非常「大膽」的,縱觀整個出版市場,還沒有哪位作者敢於這麼做。

這種似有還無的設計感正是國際設計獎「石墨鉛筆」獎項得主周偉偉的誠意之作。

要給經典一點顏色瞧瞧

關於顏色,傅老師在設計師初版方案上親自調整,並且解釋為何做這種安排:

《莊子》語言汪洋恣肆,思素肆意遄飛,所以要用活潑的綠色;

《孟子》是在戰國亂世產生,並且很多勸諫君主的對話,自然帶著憂國憂民的沉重,所以選擇了厚重的棕色;

《論語》是儒家經典之作,是記錄孔子言行思想的權威,是儒家思想的「紅寶書」,所以要選擇純正濃郁的正紅色……

3毫米,4遍膠,5公斤

這套書每一本都很厚,平均書脊厚度有3厘米多,這麼厚的書實在不多,考慮到它的結實度,我們做了圓脊精裝,書殼用的是3毫米的書板,無論是質量還是結實程度都足以讓擁有它的人安心。

普通精裝書過兩遍膠固定圖書內心,而這套書過了三遍;這還不夠,除了內心,書殼內部我們還要求印廠的工人人工再刷一遍膠。為了保障成書的質量,最後一道關印刷廠也格外用心,為了這套書,印廠一改成書集中質檢的規則,由質檢員全程跟蹤,每隔兩個小時檢查一遍,這才保證了最後成書的質量。六本書足足有五公斤之重,呈現了足足的知識份量。

在一個出版環境日益浮躁,市場上遍布快餐式暢銷書的今天,我們做的事或許有點吃力不討好,但是當我們拿到這套書時卻發自內心的滿足,當你看到一套精緻書,並且內容是讓你自豪的,這種喜悅或許就是做出版的意義。

出版的過程再艱難也不過一兩年的時間,與傅老師研究的三十年相比微不足道,所以,最重要的還是回歸到原典,認真地讀一遍這套書。

小知識

譯解系列、詳說系列、談四哲系列,有什麼區別?

譯解經典一共六本(有精裝和平裝之分),重點在於【譯】。傅老師尊重原典,逐字解釋,力求字字有出處,句句講明白。這套書可以作為國學愛好者案頭讀物,也可以作為國學入門的標準教材。它的優點就是:嚴謹專業給力。

入門難度:三顆星

詳說經典一共六本,重點在於【詳說】。傅老師以原典為基礎,結合現代人的焦慮和困惑進行解讀,拉近了國學和現代生活的距離,是非常親切而實用的國學入門讀物哦。優點就是文筆流暢,貼近生活,由於是錄音稿整理而來,閱讀時有傅老師娓娓道來的感覺。考慮到大眾的閱讀效率,所以降低了一點的學術標準,對一些字眼就不再逐句解釋來源和出處。

入門難度:兩顆星

講四哲一共四本,重點在於【講】。傅老師聽說很多朋友真的沒時間通讀經典,有沒有一種方式,可以不讀經典又可以了解中國四哲其人其思?有!傅老師以四哲其人其書其思為線索,拋開原典的文本新講四哲,而原典以「引經據典」的形式「埋伏」在字裡行間。是非常入門級的國學讀物哦~!真的做到老少咸宜!

入門難度:一顆星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傅佩榮國學館 的精彩文章:

TAG:傅佩榮國學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