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暑:月明船笛參差起,風定池蓮自在香
朗誦丨敬一丹 講解丨宋英傑
配樂丨巫娜-引風入林
小
暑
《二十四節氣志》 作者 | 宋英傑
每年7月7日或8日進入小暑節氣。暑者,《說文》曰:「熱也。」《釋名》曰:「熱如煮物也。」暑近濕如蒸,熱近燥如烘。
7月是全國大多數地區氣溫最高的一個月,小暑、三伏、大暑這些「熱」詞在7月撲面而來。
諺語云:「小暑大暑,上蒸下煮。」此時,最經典的「烹飪」方式是蒸。陸遊說:「坐覺蒸炊釜甑中。」甑(zèng)是古代蒸飯的一種瓦器。可見小暑節氣,意味著一種「蒸炊」時節的到來,人們如同被扣在暖氣團的大籠屜中。其實不僅是蒸煮,還有燒、烤、煎、熬等,天氣以各種方式「烹飪」著鮮嫩多汁的我們。
在這「全天候」的炎熱天氣里,直讓人感慨:「沒有空調的時代,人們是怎麼熬過來的?」
唐伯虎的《事茗圖》描繪了文人學士悠遊山水之間,夏日相邀品茶的情景:茅屋裡一人正倚案讀書,書案一頭擺著茶具,靠牆處書畫滿架。邊舍內,童子正在烹茶。而小溪上橫卧板橋,一人策杖來訪,身後一書童抱琴相隨。長夏之日,自有茶香之氣,亦有鳴琴之聲。
圖 |@中國書畫詩詞院
現在,我們已然少有以「鳴琴」來消夏,古時許多悠然的消夏方式,很難與快節奏的現代生活形成交集,至多只是人們遊覽過程拍照時的幾種姿勢而已。怒吹空調,暴食冷飲,我們的消夏方式,比古人更為簡單和「暴力」。
圖 |@中國書畫詩詞院
如何消暑、應對苦夏,一向是一個大課題。古人說:「隱伏避盛暑。」最好能退藏於雲霧山中。「小暑大暑正清和,荷花香風透涼閣。思君不至哪知暑?拿著六月當臘月。」一想到某些人、某些事,心裡便拔涼拔涼的!
熬夏不易,容易懶,容易煩,容易昏然入眠。記得有首打油詩:「春天不是讀書天,夏日炎炎正好眠。秋有蚊蟲冬有雪,收拾書包好過年。」
面對酷熱,消暑能力有限,古人也只有兩個字,一個是逃,一個是熬。面對暑熱,如何逃?深藏。「小暑不足畏,深居如退藏。鳥語竹陰密,雨聲荷葉香。」到林中、到水邊、到寺里躲避烈日,做一個濃蔭中的隱士。
盛夏午後,槐蔭之下,仰卧、袒胸、露腹、翹足,在涼榻上小憩。床邊是清涼意境的大屏風,寒林雪野。桌上有書卷、燭台、香爐,文人的消夏如此具有儀式感。為了熬過盛夏,人們積累了許許多多的習俗,至少說明人們對於度夏,是謹慎和認真的。
圖 |@中國書畫詩詞院
暑是古人所說的六氣之一(風、寒、暑、濕、燥、火,六氣之異常,即為六邪),如果氣候異常或者天氣變化過於急驟,超出了一定的限度,人類的機體不能與之相適應,就會導致疾病。
夏無怒,秋莫愁,但願人無恙。
首先,因地表溫度高,烈日之下打敗你的不是天真,而是「天真熱」;其次,空氣中相對濕度較高,熱騰騰的濕氣包裹著你;加之,有些地區夜溫較高,你和烤肉之間怕是就差一撮孜然了。
宋英傑:小暑時節,為何如此之熱?
小暑 · 詩意消夏
納涼
宋 | 秦觀
攜扙來追柳外涼,
畫橋南畔倚胡床。
月明船笛參差起,
風定池蓮自在香。
內園逐涼
南北朝 | 徐陵
昔有北山北,今余東海東。
納涼高樹下,直坐落花中。
狹徑長無跡,茅齋本自空。
提琴就竹筱,酌酒勸梧桐。
夏日南亭懷辛大
唐 | 孟浩然
山光忽西落,池月漸東上。
散發乘夕涼,開軒卧閑敞。
荷風送香氣,竹露滴清響。
欲取鳴琴彈,恨無知音賞。
感此懷故人,中宵勞夢想。
菩薩蠻·迴文夏閨怨
宋 | 蘇軾
柳庭風靜人眠晝,晝眠人靜風庭柳。
香汗薄衫涼,涼衫薄汗香。
手紅冰碗藕,藕碗冰紅手。
郎笑藕絲長,長絲藕笑郎。
憶王孫·夏詞
宋 | 李重元
風蒲獵獵小池塘,
過雨荷花滿院香。
沈李浮瓜冰雪涼,
竹方床,針線慵拈午夢長。
書畫均來自@中國書畫詩詞院
民俗 · 小暑
製圖丨陳斐然
點擊「寫留言」
說說你的解暑良方
※算細賬!個稅新版「稅率表」公布 你每月將少繳多少錢?
※「北斗」與「北斗地圖APP」有關係嗎?只是藉機炒作!
TAG:央視新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