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小暑養生正當時!

小暑養生正當時!

小暑時間

2018年7月7日

星期六

農曆五月廿四

小暑,農曆二十四節氣的第十一個節氣,夏天的第五個節氣。

每年太陽到達黃經105°時,為小暑。表示季夏時節的正式開始。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六月節……暑,熱也,就熱之中分為大小,月初為小,月中為大,今則熱氣猶小也。」暑,表示炎熱的意思,小暑為小熱,意指天氣開始炎熱,小暑節氣之後便迎來一年最熱的節氣大暑。

民間有「小暑大暑,上蒸下煮」之說。小暑正值初伏前後,空氣濕度逐步加大,天氣由乾熱轉為悶熱,因此也有「小暑過,每日熱三分」的說法。

小暑三候

我國古代將小暑分為三候:一候溫風至;二候蟋蟀居宇;三候鷹始鷙。

一候溫風至:小暑日後,大地上便不再有一絲涼風,而是所有的風中都帶著熱浪。

二候蟋蟀居宇:五日後,由於炎熱,蟋蟀離開了田野,到庭院的牆角下以避暑熱。

三候鷹始鷙:再過五日,老鷹因地面氣溫太高而在清涼的高空中活動。

小暑習俗

食新

民間有小暑「食新」習俗,即在小暑過後嘗新米。「吃新」乃「吃辛」,是小暑節後第一個辛日。頭伏蘿蔔二伏菜,三伏還能種蕎麥;頭伏餃子,二伏面,三伏烙餅攤雞蛋。

封齋

湘西苗族的封齋日在每年小暑前的辰日到小暑後的巳日。這段時期,禁食雞、鴨、魚、鱉、蟹等物。據說誤食了要招災禍,但仍可吃豬、牛、羊肉。

吃暑羊

徐州人入伏吃羊肉,稱為吃伏羊這種習俗可上溯到堯舜時期,在民間有彭城伏羊一碗湯,不用神醫開藥方之說法。

伏面

小暑過後就進入伏天。據考證,伏日吃面習俗出現在三國時期。《魏氏春秋》記載:「伏日食湯餅,取巾拭汗,面色皎然」,這裡的湯餅就是熱湯麵。

《荊楚歲時記》中說:「六月伏日食湯餅,名為辟惡。」五月是惡月,六月與五月相近,故也應「辟惡」。伏天還可吃過水麵、炒麵。

曬伏

小暑之後,很快就是六月六「晒衣節」。「六月六」相傳這是龍宮曬龍袍的日子。因為這一天,差不多是在小暑的前夕,為一年中氣溫高,日照時間長,陽關輻射最強的日子,所以家家戶戶多會不約而同的選擇這一天「曬伏」,就是把存放在箱櫃里的衣服和書晾到外面接受陽光的暴晒,以去潮,去濕,防霉防蛀。

小暑養生

俗話說「熱在三伏」,小暑正是進入伏天的初端。小暑節氣之後,悶熱難耐,人體也容易出現精神疲憊、食欲不振等情況,往往對於心臟功能不佳者來說夏天更加難熬,很多人都為這個季節的養生髮愁,那麼如何養生才能舒適地度過小暑呢?首先得過好「六關」:

1、飲食關

夏日飲食不宜過飽,通常吃到七、八分飽就可以了,但一定要注意全面、均衡的營養搭配。盡量少吃辛辣、油炸的食品。

對策

適宜夏季食用的有:冬瓜、苦瓜、蓮藕等這類化濕通淤、有助於改善腸胃功能的食物;夏季宜多食用淡水魚,少食紅肉。可飲決明子茶、大麥茶、菊花茶、苦丁茶、綠豆湯等飲料。

2、情緒關

夏日天氣炎熱,情緒容易波動激動,導致血壓上升,加重心臟負擔,心絞痛、心肌梗塞、心力衰竭等疾病容易發作,控制好情緒必須引起重視。

對策

有意識地調節情緒。原本就有心腦血管疾病、高血壓的患者在夏天一定要注意控制情緒,保持平和的心情,以降低疾病發作的風險。

3、濕熱關

夏天多暑多濕,人往往感到頭重腦疼,則容易抑鬱、倦怠、胸悶、胃口不好。對於體質濕熱者來說,手心腳心常有發熱感,且在濕氣和熱氣交相作用下,容易便秘,大便顯得黃而臭。

對策

飲食要清淡,便於消化。要多食用消熱利濕的食物,比如綠豆粥、荷葉粥、紅小豆粥等,用冬瓜與蓮葉、薏米燒湯喝,也是以清濕熱的清涼飲料。同時,還要注意調節好房間中的濕度,多開窗通風。

4、睡眠關

夏天晝長夜短,且夜間溫度也較高,導致一些人夜間休息得不好,如此「陰陽失衡」,會加大心血管疾病的發作風險,如高血壓患者易血壓升高,心絞痛患者發作頻率高。

對策

保證足夠的睡眠。這才能維持身體各項機能正常運轉,建議成年人每天保證7小時的高質的睡眠。午覺一定要睡,只要能合上眼睛一會,就能達到很好的養元氣效果。

5、養陽關

暑天容易傷氣,這將導致體力、元氣不足,機體功能下降。夏天人的陽氣從旺盛的頂點慢慢下降,所以夏令養生尤其要注意「養氣」,以防到了冬天陽氣不足。

對策

調節好體溫和室溫間的差別,且房間內外溫差不能太大。室溫保持在27度℃,不宜太低。總之,夏季要在一個涼爽、乾燥、舒適的環境中生活,切忌因貪涼而引發各種疾病。

6、健身關

不少人存在這樣一個誤區:由於夏天出汗多就懶於運動了。其實夏日仍需維持適量的運動,但要注意不應在陽光下運動。同時,由於夏天運動出汗量更大,對排毒有好處,但要注意及時補充水分,防止出汗過多導致血粘度升高。

對策

提倡飯後一小時進行運動,且運動不宜太激烈,不要流過多汗。散步、慢跑、游泳等運動就很適合夏季進行。同時,夏季一定要多飲水,及時補充水分,排除毒素,減輕心臟負擔。

小暑「五寶」

第一寶:蓮藕

清熱生津、涼血散瘀

一直以來,民間素有小暑吃藕的習俗。藕脆而微甜,可生食也可做菜。

生藕具有清熱生津、涼血散瘀、補脾開胃的功效;熟藕能益胃健脾、養血補益、生肌止瀉。暑天吃藕還有安神和助眠的作用。

第二寶:黃鱔

冬病夏養、補中益氣除風濕

民間素有小暑黃鱔賽人蔘之說。夏季的黃鱔最為肥美。中醫認為鱔魚味甘、性溫,有補虛損、除風濕、強筋骨的作用。是病後體虛、身體羸弱、營養不良者的上好滋補品。

而夏季往往是慢性支氣管炎、支氣管哮喘、風濕性關節炎等疾病的緩解期,根據冬病夏補的說法,小暑時節最宜吃黃鱔進補。

第三寶:綠豆芽

清暑熱、通經脈、解諸毒

《本草綱目》載:「諸豆生芽、皆腥韌不堪,惟此豆之芽,白美獨異。」

中醫認為,綠豆芽其性涼、味甘無毒,能清署熱、調五臟、解諸毒、利尿除濕,可用於飲酒過度、濕熱郁滯、食少體倦。

第四寶:黃瓜茄子

清熱利水、解毒消腫、生津止渴

民間有俗語「六月熱得哭,黃瓜茄子來解暑」,涼拌黃瓜、茄子是川人小暑時節的最愛。黃瓜含水量高達96.7%,是所有食物中含水量最高的,能很好地補充體液。

茄子屬於寒涼性質的食物。所以夏天食用,有助於清熱解暑,對於容易長痱子、生瘡癤的人,尤為適宜。

第五寶:麵食

除煩止渴、養心安神

小暑酷熱難耐,為什麼還吃令人淌汗的熱湯麵呢?

「以熱制熱」法一向是中醫養生專家提倡的夏暑養生良方。且傳統醫學認為,小麥味甘,性涼,有養心安神,益氣除熱,除煩止渴,和五臟,調經絡,利小便之功效。

小暑穴位養生

小暑節令屬於長夏,是濕氣較重的時候。而暑邪的另一特點便是「暑多挾濕」,即多兼夾濕邪一起致病,兩者相合導致病情的複雜多變。中醫認為,脾臟位居中焦,運化水谷,喜燥惡濕,而暑濕之邪往往侵犯,影響脾胃運化功能。

小暑養生應注意脾胃保養。《景岳全書》中說:「土氣為萬物之源,胃氣為養生之王,胃強則強,胃弱則弱,有胃則生,無胃則死,是以養生家必當以脾胃為先。」通過調理脾胃,能夠提高人的抗病能力,對整體狀態進行調整,可以防止衰老。

因為腎是先天之本,脾胃是後天之本。脾腎一虛,正氣則虛,邪氣則盛。因此扶養正氣貴在溫補脾腎。但中醫很多專家更主張補脾胃,認為脾胃的強弱是決定壽命的關鍵。

中醫認為,溫補莫過於灸法,能壯人陽氣,益人真陰。艾灸有6大功效:通經活絡、行氣活血、祛濕逐寒、消腫散結、回陽救逆、防病保健。古人云:「針所不為,灸之所宜。」灸法,虛寒者能補,鬱結者能散,有病者能治,無病者灸之可以健身延年。

灸哪裡才能溫補脾腎呢?

宋代醫家竇材《扁鵲心書》的一句話:「人於無病時,長灸關元穴、命門穴、氣海穴、中脘穴……雖未得長生亦可保百年命矣。」

這4個穴位是溫補脾腎、扶養正氣、延長壽命的要穴。

關元穴(位於下腹部,前正中線上,臍下3寸)是元氣出入的關卡;

氣海穴(位於下腹部,前正中線上,臍下1.5寸)是陰中之陽、元氣之海;

中脘穴(在上腹部,前正中線上,臍上4寸)能養脾胃;

命門穴(位於第二腰椎下兩腎俞之間)顧名思義,是人體的生命之門,具有溫煦、推動五臟六腑之陽氣的作用。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壹號收藏網 的精彩文章:

去台北故宮避暑,在仙畫里「神遊」!
大師們的「絕筆」之作,最真實的心靈告白!

TAG:壹號收藏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