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式成年「巨嬰」,你的身邊有多少?
01
前幾天看到一條毀三觀的新聞:
48歲「啃老海歸」宅家7年,80歲老母親患尿毒症身心俱疲狀告兒子。
新聞中的上海丁阿婆今年82歲高齡,老伴已經離世。
本是頤享天年的年紀,她卻整日為兒子憂心忡忡。
丁阿婆的大兒子大衛今年48歲,擁有加拿大滑鐵盧大學工程碩士學位。
從小就是母親的驕傲,但他2012年畢業回國後,就沒有再工作過。
看著大兒子整日渾渾噩噩,左思右想下,丁阿婆終於做出了一個艱難的決定,那就是狀告大兒子不承擔贍養義務。
丁阿婆向法院提起訴訟,然而當法院通知大衛參與訴前調解的時候,他仍然拒絕跨出家門。
並且將矛頭直指自己的老母親:
都怪你,在我小時候事事包辦,什麼都給我弄現成的,讓我對你們太依賴,是你的溺愛毀了我。
他的內心充滿了對母親的怨恨,覺得正是因為遇上這樣的母親,才害得自己生存能力差,不能好好地適應社會,事業停滯。
每個無法獨立的成年人,後面都站著包辦一切的父母,不無道理。
02
之前《變形記》上,有個16歲的少女,分分鐘刷新了網友的三觀。
她生活不能自理,姑姑幫她剪趾甲,媽媽幫她穿衣服、穿襪子,卷褲腳,就連吃飯都要阿姨喂。
錄節目前,她媽媽一邊喂她,一邊擔心:去到那邊就沒人餵了。
她可以將20塊錢買進的手機殼,以2元的價格轉手賣掉。
事後為了慶祝自己做生意賺了幾十塊錢,輕輕鬆鬆吃掉一頓數百元的宵夜。
最讓人覺得難以接受的是,她的父母認為,這並沒有什麼不妥,女孩就是應該「富養」。
喜歡包辦一切的家長,總自持為孩子好的借口,毀掉孩子一生。
武志紅曾提出:
嬰兒階段是我們人生中最自我的一個階段,他們不能與世界連接,只能關注到自身。
他們想要的東西要不到就哭,想便便就便便,不管別人在幹什麼,想睡就睡,不管什麼場合。
家長長期的代替和包辦,會讓孩子即使成年以後,也看起來像一個「巨嬰」一樣,生活無法自理。
就像美國兒童心理衛生專家說的:有十分幸福童年的人,常有不幸的成年。
03
前段時間,和在外企做HR的表姐閑聊。
她們公司最近招來一批實習生,她負責員工培訓,其中有個實習生給她留下了很深的印象。
這個男生業務能力強、又非常善於溝通,能與同事打成一片。
有天晚上,表姐突然接到男生媽媽的電話,各種拜託,說孩子還小不懂事,希望表姐不要對他那麼嚴厲。
後來3個月的實習期結束,男生順利通過考核,準備簽正式工合同。
當天晚上表姐又接到了男生媽媽的電話。
說她的兒子不能留在上海發展, 已經在老家給他找好了公務員的崗位,然後把他給調回去了。
表姐哭笑不得,說這個男生雖然業務能力很強,心理上卻還是沒長大的孩子。
一個成年了,但是還沒能真正獨立起來的人,很大程度上都是因為被「照顧的太好」,從而失去了自我判斷和選擇的能力。
其實,根本原因在於大部分的父母,具有強烈的共生心理,他們對孩子有絕對的控制欲。
自打孩子出生的那一刻,就把自己的命運和孩子捆綁在一起。
真正的愛,不是事無巨細的萬事包辦,而是深深的理解和接納。
是對其感受的傾聽、尊重和對其夢想的支持,而並非自以為是的付出和控制。
父母允許孩子做自己,允許孩子的能量以他自己的方式表達出來,自我的內核才會慢慢建立。
有了這樣的愛,才能讓一個人從心理上走出和家庭的「共生期」,形成「真正的自我」。
一旦核心自我形成了,環境的變化,任何外界的影響都不會再動搖他的根基。
04
精讀君在終身成長詞典《242:非愛行為》中提到:現代人的交往中,有一種打著愛的名義,對最親近的人進行的非愛性掠奪行為。
表現在親子關係上就是,凡事包辦的父母,習慣性地剝奪孩子,作為獨立個體存在的最重要的東西:自由選擇的權利。
前文中的上海丁阿婆,在採訪中也承認,是自己過分的溺愛,導致了兒子不願意外出工作:
我教育不對,樣樣包辦,他就樣樣都是現成的,依賴慣了。
龍應台對於親情關係,曾說過一段話:
所謂父女母子一場,只不過意味著,你和他的緣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斷地目送他的背影漸行漸遠。
你站在小路的這一端,看著他逐漸消失在小路轉彎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地告訴你,不用追。
真正成熟的親情,應該是一場漸行漸遠的目送。
既然所有的親情註定都會走向分離,與其互相捆綁,不如放手,讓孩子精彩地活出自己想要的人生。
※真正厲害的人,從不說這3句話,降低自己的層次
※《成長型思維》:真正優秀的人,都有這6種思維方式
TAG:精讀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