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北京傳說——九門八點一口鐘
原標題:老北京傳說——九門八點一口鐘
話說明朝初年,燕王朱棣發動靖難之役,奪了侄子朱允炆的皇位,自己登基坐殿,改年號為永樂。在南京待了四年,朱棣越待越彆扭,看哪兒都不順眼。為什麼?心虛唄!畢竟江山是老爹打下來的,朱允炆的皇位也是老子親傳,自己這個皇帝做的多少有些名不正言不順。看著南京皇宮裡,朱元璋和朱允炆用過的東西,怎麼看都有老子和侄子的身影;進進出出的侍從、大臣,也都像他們的人。最後朱棣受不了了,在永樂四年下旨,把國都從南京遷到北京,還是回自己的大本營待著舒心。
聖旨一下,各方聞風而動,花費了十四年之久,耗費巨資,以南京紫禁城為藍本,在北京又打造了一座新城。自此,人們用「內九外七皇城四、九門八點一口鐘」來形容北京城。內九外七皇城四指的是北京的城門,內九門為:正陽門、崇文門、朝陽門、東直門、安定門、德勝門、西直門、阜成門、宣武門;外七門指的是東、西便門,左、右安門,廣安門,廣渠門和永定門;皇城四門分別是天安門、地安門、西安門、東安門。
實際上這種格局是後來才形成的,因為外七門是嘉靖年間加修的,內九、皇城四正經是永樂時期所建,九門八點一口鐘也在那時形成。這句話什麼意思呢?古代的城池建設,最主要的目的其實是防禦,為了城內的安全,每天天黑之前,城門都是要關閉的。關門時為了同步,在每座城樓上設置了「通訊設備」:一種扁平狀,兩端作雲頭形的鐵質或銅製響器,叫做雲牌、或雲板,到了關門的時候,各城樓的守城士兵一起敲擊雲牌,謂之「打點」。
然而九座城門中,有八座都打點,唯獨崇文門敲鐘,鐘點齊鳴時,既能起到通訊作用,也提醒城內外的百姓,要關城門了,該出的趕快出,該進城的趕緊進。您看北京人常愛管時間叫鐘點兒,比如:「這都什麼鐘點兒了,還不起床?」鐘點一詞就是打那會兒傳下來的。至於為什麼崇文門大搞特殊化,不掛雲牌而懸鐘?這裡面有段傳說:說是朱棣駕座北京之後,北京便成了真龍聚會之所,因為皇帝本身就是真龍天子。龍在這兒,龍子自然也在這兒。人們常說「龍生九種、種種不同」,龍的孩子們長得大都跟龍不怎麼像,愛好也各不相同。在龍的九個孩子中,排行第四的叫做蒲牢,它不但喜歡水,而且平生好音好吼。蒲牢原本生活在海邊兒,但是膽子不大,特別害怕體型龐大的鯨,一看見鯨魚就嚇得大吼大叫。
儘管如此,在北京住久了的蒲牢還是懷念家鄉,因為北京沒有海,位於東南方向的天津有入海口,算是離著北京最近的海。於是蒲牢就每天跑到城牆東南側的崇文門上大吼,擾得四鄰不安的,連皇宮裡皇帝、皇后都聽得見,晚上覺都睡不好。於是來了一位神人,此人是出家的老道,半仙之體、法力高強,這位就是歷史上名氣僅次於諸葛武侯的明朝開國大軍師:劉伯溫,劉伯溫施展法力降服了蒲牢。雖然降服了,但是也不能把人家殺了,因為頂多算是擾民,並沒有太大罪過。於是劉伯溫與蒲牢商量:「你不是愛叫嗎?把你鑄在鐘上,讓你隨便叫,但是得定時定點兒。你不是想家嗎?就把你掛著離海最近的崇文門!」可是蒲牢心裡不服啊:「你讓我叫我就叫,我怎麼那麼聽你話呢?」於是鍾掛在了崇文門城樓,可是不響。軍士報給劉伯溫,劉伯溫一笑:「這是跟我慪氣呢!耍小性子!沒關係,我有辦法讓他響!」於是劉伯溫讓工匠把撞鐘的錘做成鯨魚形狀,蒲牢膽兒小啊!看見鯨魚撞過來,想不叫都忍不住。
從此崇文門就不打點、改敲鐘了。而且有了蒲牢的神力,崇文門的鐘敲起來格外洪亮、響徹雲霄,整個兒北京城都聽得見,其他八門聽見鐘聲,才開始一起打點、關城門,起到了一個帶頭作用。此後,人們為了能讓鐘聲響亮,全都在鐘上鑄蒲牢,您看但凡是我國的古鐘,頂部都有一個獸扭,那就是蒲牢,打鐘的錘叫做鯨錘。
還有一種說法:說是北京原是苦海幽州,被龍王、龍婆帶著龍子龍孫佔據著,朱棣遷都北京等於佔了他們家的地盤兒,龍王一氣之下帶走了北京所有的水。後來「高亮趕水」扎破了水簍才讓北京城重新有水。龍王氣憤難消,來北京大鬧,皇帝派劉伯溫(一說姚廣孝)前去降服龍王。龍王與劉伯溫鬥法,結果還是劉伯溫技高一籌,降服了龍王,把它鎮在了崇文門下的海眼裡。龍王就問:「你不能鎮我一輩子呀?什麼時候我能出來呢?」劉伯溫答道:「什麼時候你聽見崇文門城樓上打點,就是你出頭之日!」為了不讓龍王出來害人,劉伯溫派人把崇文門的雲牌摘下,換成了鍾,崇文門此後再也不打點,龍王永遠不能出來禍害北京。
當然了,這些都是傳說,比較正統的說法是:當年九門提督府設在崇文門,所以崇文門要統領其他八門,為了區分,將崇文門上的點換成了鍾,每當鐘鼓樓報時,到了關門的時間,崇文門敲鐘,其他八門跟著打點,這才有了「九門八點一口鐘」的說法!
註:插圖及封面圖片均來源於網路,如有侵權請聯繫作者刪除!
※老北京傳說——一僧一丐助修北京城!
※神仙每年打這兒過,所以才叫「神路街」!
TAG:老北京四九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