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千古謎題:劉邦殺韓信的時候,足智多謀的張良幹什麼去了?

千古謎題:劉邦殺韓信的時候,足智多謀的張良幹什麼去了?

張良為什麼不阻止劉邦殺韓信呢?其實這一直都是個謎,但又不是一個謎,因為我們稍加分析,就會發現,如果你是張良,你也不會多嘴去阻止。

殺韓信的雖然是呂后而不是劉邦,但劉邦基本也是這個意思。那麼作為開漢三傑之一的張良,為什麼不規勸劉邦放棄殺害另一個三傑之一的韓信呢——無非是出於歷朝歷代都跳不出去的模式:

一,狡兔死走狗烹

亂世是武將的天下,治世就是武將的墳墓。楚漢戰爭時韓信是縱橫天下的大將軍,幫助劉邦東征西討,實力一度達到和劉項鼎足的程度。當年蒯通去遊說他的時候,他倒向劉邦,則劉邦坐天下,他倒向項羽,則項羽坐天下,他擁兵自立,則可以三分天下。那個時候劉邦對他可以說言聽計從,倚重如山,劉邦最後也是憑藉韓信的十面埋伏,在九里山將項羽團團圍住,最後逼得一代西楚霸王烏江自刎。

韓信有著超強的軍事才能,但也正是如此,國家安定之後,沒有一個統治階級希望下面有這樣一個獨孤求敗、天下無敵的軍事天才。因為他要謀反,沒有人能打得過他,開國皇帝由於威嚴皇皇,還能鎮得住,一旦換了新君,未經風雨,怎麼能鎮得住這些縱橫天下的能人,所以最好的辦法就是弄死他,所謂斬草除根以絕後患。歷朝歷代都這麼干,劉邦這麼干,趙構這麼干,朱元璋也這麼干,皇帝基本都這麼干。

二,韓信的性格特點

打壓功臣是歷代的慣例,如果功臣能看透這個道理,主動退隱,像北宋的開國武將那樣交出兵權,享受榮華富貴再好不過。如果看不透,被打壓後忍氣吞聲,小心翼翼,像南宋的韓世忠那樣度過餘生也不錯。但是既看不透,被打壓後還口出怨言,怨天尤人,甚至指東指西說不念舊情等等,那就是找死了。悲哀的是,韓信就是第三種人。齊王遷楚王,楚王降淮陰侯,韓信每天鬱鬱寡歡,口出怨言,到劉邦的連襟樊噲家裡串門,樊噲又驚又喜,禮節備至,臨走的時候,已經降為淮陰侯的韓信居然仰天長嘆:我怎麼和這種人混到一起了。

政治上這麼沒有城府,劉邦不搞死你才怪。

三,張良自身難保

張良屬於陰陽家,說白了就是陰謀家。打天下的時候為劉邦出謀劃策,劉邦也對他言聽計從。和韓信一樣,他也是有經天緯地之才,可以改變天下局勢和走向的人,這樣的人在亂世大有作為,在治世就是不穩定因素,因此開國後劉邦內心深處是不喜歡張良的,一如朱元璋後來是反感劉伯溫的。

張良當然能看到這一點,所以後來淡泊名利,想遠離政治,明哲保身。這也可以理解劉邦寵幸戚夫人後,想立趙王劉如意為太子,呂后去求張良,張良始終不願多說話,最後被逼得沒辦法,才用商山四皓來脫身,可見張良是有極高的政治覺悟的。

由以上三點可以看出,韓信死是必然的,張良為了死得正常些,當然躲還來不來,怎麼會去蹚這灘渾水呢?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真歷史 的精彩文章:

普通話原來有這樣的傳奇經歷,這些人才是最純正的漢人

TAG:真歷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