親,發音、語言和言語你真的分得清嗎
關於說話這件事……
寶寶快3歲了,還不會說話!很多寶兒爸寶兒媽們對此無比焦慮。而另外一批父母焦慮的則是,孩子雖然會說話,但是他們說出的內容並不能用來交流。不是單字單詞連不成句就是「鸚鵡學舌」,別人說什麼他學什麼,自己根本不知道所說內容的含義,也不知道它的運用場合。這樣即使倒背唐詩三百首,出口成章也是百無一用,無法跟人正常交流。我們說這樣的孩子其實還不會正常地「說話」,在語言認知、理解、表達上都存在問題。那麼,要達到什麼標準才算「會說話」呢?發音、語言、言語這三個辭彙到底表達了什麼,它們有什麼差異,之間的關係又是怎樣的,下面我們慢慢聊……
發音、語言和言語
發音、語言和言語三者是步步遞進的關係。發音屬於生理功能,發的音能不能成為有效語言的組成部分得看發音的內容、清晰度和連貫性是否達標。一個身體器官發育正常的孩子,在接觸外界聲音刺激的情況下都有開口發聲和表達的內在動機,但是能不能形成交流性語言就得看他/她能不能把單個的音節按照語言邏輯連接起來表達,讓人聽得懂,能理解。
語言屬於社會性範疇,可以說是人類特有的交流性音頻符號體系。它是以語音為物質外殼,以語義為表達內涵,以語法組織串聯的規律體系。語言是一種社會現象,是人類最重要的交際工具,是進行思維和傳遞信息的工具,是人類保存認識成果的載體。用蓋房子來比喻,在語言中字、詞是基本磚塊,句子是成排的磚,而語言邏輯、語法、字詞運用則是建房的規則,是清晰表達的靈魂。這就涉及認知、理解、邏輯思維和表達一系列綜合過程了。
言語則是對語言更進一步的應用,包括聲音語言、書寫語言和身體姿態語言等,達到這步需要更加複雜和成熟的思維運動和後天的知識積累,對於語言發育遲緩的寶寶們則需要一步步地訓練引導,不能操之過急了。
從發音到語言,如何有效訓練
語言發育遲緩的孩子往往出現的問題是說話動機弱,說話晚、口吃、吐字不清,表達能力差,亦或「鸚鵡學舌」詞不達意等等。去除一些可能性的生理原因(視聽障礙、語言器官發育不良、前庭覺固有感覺不佳等)我們就只有從行為、語意理解和表達能力等方面慢慢訓練了。
發音階段的訓練偏重於口部肌肉的正確運用。目前大多運用口部定位治療的方式,調整孩子的下頜、唇、舌、軟齶等部位,配合口型、氣息的訓練讓孩子會發音,發准音。
能發音並非會交流,訓練語言首先需要讓孩子們有說話的動機,不放棄生活中任何一個用語言表達和溝通的機會,讓孩子理解語言的工具作用。其次,要讓他們聽得懂(語言理解),說得對(語言表達)。這裡涉及的不光是「動嘴」的部分,而是整體的情緒、動作、注意力的調動,關係到孩子眼神對視、安坐、回應、模仿等基本能力的強化訓練,需要一步步按部就班地推進,不能急於求成。
人類的語言是重要的信息傳遞和溝通工具,具有很強的社會性。語言能力是以遺傳為基礎,在人與社會環境的互動中逐步獲得的,是人類高級智能的表現,並非與生俱來的本能。所以訓練孩子說話不僅僅是訓練「說話」這一行為,而是訓練和說話有關的大腦和身體功能,其中所涉及的訓練方法隨著醫學、教育學、心理學等相關學科的進步正呈現著越來越多樣化、科學化、標準化的趨勢,以後我們會慢慢展開講解。
TAG:昕悅飛揚教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