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知識 > 相里斌:發展空間科學 建設航天強國

相里斌:發展空間科學 建設航天強國

點擊國家空間科學中心可以訂閱哦!

空間科學是利用航天器為主要平台,研究發生在地球、日地空間、行星際空間乃至整個宇宙空間的物理、天文、化學以及生命等自然現象及其規律的科學。空間科學具有增進科學認知、帶動前沿技術創新、推動經濟社會發展、促進軍民融合的顯著特徵,為空間技術、空間應用水平的提高提供原動力,是航天強國競相發展和佔領的科技制高點,對科技創新、國家戰略和國民經濟發展意義重大。

2016年5月30日,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科技創新大會上講話指出:「空間技術深刻改變了人類對宇宙的認知,為人類社會進步提供了重要動力,同時浩瀚的天空還有許多未知的奧秘有待探索,必須推動空間科學、空間技術、空間應用全面發展。」黨的十九大提出了建設航天強國的宏偉目標。為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重要講話精神和十九大精神,中國科學院在成功實施空間科學(一期)先導專項的基礎上,啟動實施空間科學(二期)先導專項,目標就是聚焦最具挑戰性和重大科學發現潛力的科技前沿,以探索人類未知領域為重大牽引,有力推動我國空間科學、空間技術和空間應用的全面發展,為提升人類認知、促進科技進步貢獻中國智慧。

一、空間科學意義深遠,

先導專項使命光榮。

相對於空間技術和空間應用,我國空間科學是航天強國建設亟待克服的「短板」。美國從2000年至今共支持了92項科學衛星計劃,發射了超過100顆科學衛星,並獲得了多項諾貝爾獎;歐洲、日本也安排了雄心勃勃的空間科學計劃。2011年,國務院第105次常務會議同意中科院啟動實施戰略性先導科技專項,「空間科學」是首批啟動的先導專項,使得我國的空間科學第一次有了系統性的支持計劃。

空間科學(一期)先導專項部署了4顆衛星和一批預先研究項目,取得了量子隱形傳態、暗物質探測和空間微重力實驗等一批原創性重大科學成果,「悟空」「墨子」和「慧眼」三年四次入選習近平總書記新年賀詞,並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作為創新型國家建設的代表性成果。今年5月28日,習近平總書記在兩院院士大會上又將「悟空、墨子、慧眼、碳衛星等系列科學實驗衛星成功發射」作為十八大以來我國著力推進基礎研究和應用基礎研究的典型。

空間科學(一期)專項的實施,凝聚和造就了一支從事空間科學研究的創新隊伍,提升了我國空間科學在國際上的地位,形成了國家有關部門和社會各界發展空間科學的共識。

二、專項二期繼往開來,

責任重大不容懈怠。

空間科學(一期)專項所取得的突出成績和產生的深遠影響,既是我們繼續推動空間科學發展的動力,更是促進空間科學(二期)專項產出重大成果的壓力。戰略性先導科技專項的目標是引領科技發展、支撐國家戰略,是實現重大突破的「利劍」。空間科學(二期)專項的實施,體現了黨和國家對空間科學事業的高度重視,也是中國科學院作為國家戰略科技力量,高舉中國空間科學大旗的光榮責任和使命擔當。2016年12月,中國科學院院長辦公會審議通過了空間科學(二期)專項的立項申請,之後的實施方案論證經過了一年半的時間,並經過了兩次院長辦公會的審議,表明了中國科學院對空間科學研究的嚴格要求和高度關注。白春禮院長明確要求,空間科學先導專項必須聚焦空間科學領域前沿重大問題,科學目標不能降低。在實施方案論證過程中,不斷凝練和優化科學目標,反覆推敲和嚴格篩選專項任務,甚至忍痛割愛。這樣做的目的,就是為了突出專項的戰略性、創新性和引領性,確保專項取得原創性或顛覆性的重大成果。

空間科學(二期)專項包括4個衛星工程型號項目和一批背景型號、預先研究、概念研究項目。其中,愛因斯坦探針(EP)、先進天基太陽天文台(ASO-S)和太陽風—磁層相互作用全景成像衛星(SMILE)已進入工程研製階段,引力波暴高能電磁對應體全天監測器(GECAM)也即將完成工程立項。除了這幾個工程任務,專項還首次設置了重大背景型號,其中增強型X射線時變與偏振空間天文台(eXTP)是由我國科學家領銜實施的一項「國際大科學計劃」,全世界2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100多個單位參加,備受矚目;中高軌量子衛星是在專項一期量子衛星的基礎上,繼續堅持科學目標牽引、關鍵技術突破,積極與國家「科技創新2030—重大項目」工程相銜接;空間引力波探測是當前國際的熱點,中國科學院提出了「太極」計劃,目標是在激烈的國際競爭中搶佔先機。此外,在背景型號中,專項還安排了系外宜居行星探測等極具挑戰性的預研項目。因此,在專項實施過程中,勢必面臨巨大的挑戰。一是由於一期的豐碩成果和廣泛影響,各方對空間科學給予了更大的期望,社會關注度也更高,這就要求專項的成果必須更加過硬;二是專項隊伍進一步壯大,新單位、新人員的加入,對衛星工程的研製和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三是專項各衛星工程和重大背景型號項目從科學到系統、部件到器件均有多層次、深入的國際合作,這一方面表明了項目科學目標得到了國際上的廣泛認可,另一方面也為專項實施增加了不確定因素;四是衛星發射時間主要集中在2022年前後,多線並舉,時間緊、任務重。因此,要圓滿實現既定目標,獲得重大科學產出,全線人員不能有絲毫懈怠,特別是首席科學家和工程兩總隊伍,要以時不我待、只爭朝夕的精神扛起責任,全力以赴推進工作。

三、不忘初心砥礪奮進,

嚴慎細實確保成功。

1.堅持科學目標牽引。科學目標的提出與科學任務的遴選是專項的核心,不僅直接決定專項的科學產出水平,也與專項的可持續發展密切相關。必須站在世界空間科學大舞台上,瞄準前沿和熱點問題,提出特色鮮明的解決方案。同時要始終把專項科學產出作為最重要的考核標準,不斷健全優化項目遴選機制,概念研究、預先研究、背景型號任務與衛星工程同期部署、不斷迭代、貫穿始終、相互促進,確保專項的可持續發展。

2. 堅持「首席科學家+工程兩總」管理模式。長期以來,中國航天形成的以工程兩總為首的管理模式,有效保障了衛星工程任務的順利實施。不同於其他應用衛星,空間科學任務具有強烈的科學探索性,首席科學家是科學目標的提出者和後續科學研究的組織者,是科學衛星工程的靈魂。在一期專項的工程實施中,創造性地提出和貫徹了「首席科學家+工程兩總」的模式,賦予首席科學家一票否決權,有效保障了工程實施過程中「不忘初心」,確保科學成果的先進性。實踐表明,這種管理模式是行之有效的,必須予以堅持和發揚。對科學衛星而言,沒有質量的進度意味著寶貴資源的浪費,沒有進度的質量意味著科學目標的犧牲。專項首席科學家們要在工程研製中用好「否決權」,堅持科學目標第一的標準,工程總師們要把好工程關,處理好質量和進度的辯證關係。

3. 質量第一,務求成功。科學衛星從概念提出到發射上天,一般要經歷十幾年到幾十年,花費數億到數十億科研經費,才可能獲得科學家夢寐以求的探測數據,因此必須確保成功。質量歷來是航天事業的生命線,中國科學院從事航天事業的每一名工作者,都要牢記使命,把質量責任扛在肩上,落實到實際行動中。此外,科學發現的一大特徵在於只有「第一」,沒有「第二」,對於科學家提出的先進科學目標,要以時不我待的緊迫感、責任感和使命感,爭取先機,儘早實現。

4. 開放共享,擴大效益。科學數據是國家科技創新和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基礎性戰略資源,在當今大數據時代,科技創新越來越依賴於對科學數據的分析挖掘和綜合利用。日前,國務院辦公廳印發《科學數據管理辦法》,作為國家財政支持的項目,先導專項更要做好表率,按照「開放為常態、不開放為例外」的指導思想,結合先導專項數據管理辦法,發揮數據的最大效益。

空間科學(一期)專項實施以來,一直堅持吸納包括高校、工業部門等各研究單元的廣泛參與,力量不斷增強,隊伍不斷壯大。新時代,新征程,我們深刻體會到要讓中國的空間科學事業快速發展,實現從航天大國向航天強國轉變,就必須與全國具有科學和技術優勢的單位聯合起來,協同創新,團結進取。

「歷史只會眷顧堅定者、奮進者、搏擊者,而不會等待猶豫者、懈怠者、畏難者。」今天,我們站在空間科學的更高起點上,使命光榮、責任重大。我們要切實肩負起歷史賦予的重任,把握大勢、搶佔先機,攜手並肩、砥礪奮進,在科技變革的新時代勇做創新先行者,在率先行動的道路上勇當實踐排頭兵,為將我國建成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貢獻更多的智慧和力量。

相里斌,中國科學院副院長、黨組成員

來源:中國科學報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國家空間科學中心 的精彩文章:

荒涼、瑰麗、壯觀?看登月宇航員眼中的太空
答:大氣中的「鋒線」是什麼樣的?

TAG:國家空間科學中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