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遊鳳仙郡在靈山腳下,玉皇大帝為何敢立「三事」斷其雨水數年?
西遊鳳仙郡在靈山腳下,玉皇大帝為何敢立「三事」斷其雨水數年?
《西遊記》是以「唐僧取經」這一歷史事件為藍本,通過作者的藝術加工,深刻地描繪了當時的社會現實。主要描寫孫悟空問世及大鬧天宮後,在如來的策划下,遇上唐僧、豬八戒和沙僧三人,組成西天取經團,一路降妖伏魔,歷經九九八十一難,到達靈山取得真經,最終五聖成真的故事。
九九八十一難,每一難都在反應著社會現實。如在第八十七回 ,「鳳仙郡冒天止雨,孫大聖勸善施霖」鳳仙郡是因鳳仙郡侯夫妻吵架,將齋天素供,推倒喂狗,口出穢言,遭玉帝立三事斷雨數年,一連三載遇干荒,草子不生絕五穀。大小人家買賣難,十門九戶俱啼哭。
唐僧師徒行至天竺國外郡鳳仙郡時,看到大天竺國鳳仙郡郡侯上官,為榜聘明師,招求大法事:
茲因郡土寬弘,軍民殷實,連年亢旱,累歲干荒,民田菑而軍地薄,河道淺而溝澮空。井中無水,泉底無津。富室聊以全生,窮民難以活命。斗粟百金之價,束薪五兩之資。十歲女易米三升,五歲男隨人帶去。城中懼法,典衣當物以存身;鄉下欺公,打劫吃人而顧命。為此出給榜文,仰望十方賢哲,禱雨救民,恩當重報。願以千金奉謝,決不虛言。須至榜者。
孫悟空看了榜單後,自吹自擂:「祈雨有甚難事!我老孫翻江攪海,換斗移星,踢天弄井,吐霧噴雲,擔山趕月,喚雨呼風,那一件兒不是幼年耍子的勾當!何為稀罕!」
眾官聽說,即報郡候上官,郡候當即下殿,直奔街上,一見唐僧,不怕他徒弟醜惡,當街心倒身下拜道:「下官乃鳳仙郡郡侯上官氏,熏沐拜請老師祈雨救民。望師大舍慈悲,運神功,拔濟拔濟!」
唐僧甚是謙虛,而悟空聽說,滿面喜生,呵呵的笑道:「莫說!莫說!若說千金為謝,半點甘雨全無。但論積功累德,老孫送你一場大雨。」
於是悟空念動真言,召喚東海老龍王敖廣來下場雨。誰料龍王說出門急,忘帶雨具,且未得到玉帝旨意,不敢私自下雨,叫悟空上天向玉帝請一道降雨聖旨。
悟空見如此,只好上天庭拜見玉帝,把事情細說一遍。玉帝道:「那廝三年前十二月二十五日,朕出行監觀萬天,浮游三界,駕至他方,見那上官正不仁,將齋天素供,推倒喂狗,口出穢言,造有冒犯之罪,朕即立以三事,在於披香殿內。汝等引孫悟空去看,若三事倒斷,即降旨與他;如不倒斷,且休管閑事。」
什麼是「三事」?悟空經由四天師引至披香殿里看到:
一座米山,約有十丈高下;一座面山,約有二十丈高下。米山邊有一隻拳大之雞,在那裡緊一嘴,慢一嘴,嗛那米吃。面山邊有一隻金毛哈巴狗兒,在那裡長一舌,短一舌,那面吃。左邊懸一座鐵架子,架上掛一把金鎖,約有一尺三四寸長短,鎖梃有指頭粗細,下面有一盞明燈,燈焰兒燎著那鎖梃。直等雞嗛了米盡,狗得面盡,燈焰燎斷鎖梃,那方才該下雨哩!
悟空看後,大驚失色,再不敢啟奏,走出殿,滿面含羞。這不是折磨人嗎?鳳仙郡黎民百姓要等到何年雞嗛了米盡,狗得面盡,燈焰燎斷鎖梃?
悟空而後得到四天師指引:若有一念善慈,驚動上天,那米、面山即時就倒,鎖梃即時就斷。你去勸他歸善,福自來矣。
悟空回到鳳仙郡後,把玉帝之言細說一遍。郡候才想起,三年前在於本衙之內,因妻不賢,惡言相鬥,一時怒發無知,推倒供桌,潑了素饌,果是喚狗來吃了。這兩年憶念在心,神思恍惚,無處可以解釋,卻不知上天見罪,遺害黎民。郡侯又發文,教城裡城外大家小戶,不論男女人等,都要燒香念佛。自此,米、面山倒,鎖梃即斷,玉帝才准予降雨。
為此,悟空又立一功,救得千千萬萬條性命。那麼玉帝為何敢這麼任性立「三事」斷鳳仙郡雨水數年?要知道鳳仙郡是在靈山如來腳下呢,難道他不怕如來嗎?
做為三界之主的玉帝在三界中自然是一人說了算,有些脾氣是正常的。當他看到郡候推倒齋天素供喂狗,就來氣了。要知道齋天素供就是給上天的供品,郡候竟把它推倒,玉帝肯定會生氣,就立三事斷雨以作懲罰。所以一個人一生氣,自然管不了那麼多了,只知道自己出了口氣,舒服多了。
其反應了當時社會,老百姓要生活好得看地方官員的心情一一「晴雨表」。當地官員心情好了,老百姓便可「五穀豐登」;心情不好,哪怕是無關之事,萬民皆遭殃。
當然,也有人說這事是由西天集團從中挑拔,以達到萬民信佛的目的。你怎麼看?
※蜘蛛精洗澡的地方濯垢泉是何來歷?悟空第一次到此為啥扭頭就走?
TAG:寶爸說故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