釣位選擇有講究,「鏵尖咀」作釣應釣左不釣右?
在我們野釣的時候,選擇釣位時會喜歡選一些水邊突出的地方做釣位,而這些地方因為地形特點很像耕作用的犁鏵尖,被稱為「鏵尖咀」。不過也有一種說法是在「鏵尖咀」應該要釣左不釣右,為什麼這樣說?從這裡我們可以知道釣位選擇的哪些技巧?下面我們就拉詳細地說一說。
我們常講,人有人路,魚有魚路。魚類的生活規律,往往跟鳥類一樣,隨著一年四季的更替進行著遷徙,於是產生魚類的洄遊。魚類的洄遊,可分為產卵洄游、索餌洄遊和越冬洄遊。而洄遊的路線,即使在水庫、湖泊等相對封閉的一個自然水體中,它們也能憑藉著敏感的味覺器官——味蕾,和十分靈敏的嗅覺器官——嗅囊及側線,追隨著水域中的氣味,沿著父母先前開拓的路線前進,周而復始,釣魚人稱之為「魚路」。
我只依稀記得,早年曾讀過一篇文章,講北半球魚類的遊動多呈逆時針方向前進。這個論斷出自著名科普作家高士其先生,還是上個世紀五十年代上海少兒出版社編撰的首版《十萬個為什麼》叢書,我就記不確切了。
如果「魚類洄遊呈逆時針方向」的論斷成立,那在鏵尖咀釣左優於釣右,就很容易解釋了。魚兒覓食,特別是在自然水體中,以它十分敏銳的嗅覺覓到食物,不會像家禽那樣,急急地直奔而去,狼吞虎咽起來,往往是一邊戲謔一邊尋食。當魚兒呈逆時針方向遊動時(往往會在前行中時而回頭時而前行),通常會沿著庫岸陡坡與水庫相對平坦的底部交接線,或以季節、水溫、氣壓等天氣因素,或以食物源還有生理需要(如產卵)等因素而選擇適當的深度前行,這就是魚道。
當魚兒行至鏵尖咀左側地形時,往往會因鏵尖地形的影響在此逗留戲游,形成釣魚人所講的魚窩。然而,當魚兒離開魚窩,繼續呈逆時針方向前行時,它們是不會繞過鏵尖尖端,再機械地緊貼鏵尖右側前行的,而是向鏵尖尖端前寬闊的水域游去。
關於「北半球的魚類常呈逆時針方向遊動」,我也曾作過長時間仔細觀察,的確是一個事實。這與地球的自轉有關。我們知道,地球的自轉是自西向東自轉的,呈逆時針方向轉動,與地球磁場有關。這是科學家們早有明確論斷的,並進入中小學教材。
由於潮汐和洋流的影響,以及海洋氣候的複雜性,所以海水的流向較為複雜;而北半球陸地上的湖泊、堰塘,以及一些中小型水庫,即在一個相對靜水的自然水體內,水流多為順時針方向流動。不知釣友們注意觀察過沒有,我們北半球的水的漩渦(無特殊障礙情況下)是呈順時針方向旋轉的,都是受地球磁場影響,即地球自轉所致,多數魚類(不論海洋魚類還是淡水魚類)有逆水遊動的習性,所以說,北半球的魚類在群游時常呈逆時針方向遊動。
魚類學家已經把(北半球)魚類呈逆時針方向遊動這一問題作了明確的論斷,所以我認為,就一般情況而言,釣鏵尖咀,釣左優於釣右是成立的。
確定了魚類逆時針方向遊動,還解開了我心中的另一個謎團:我從多年的實際施釣中,感到河釣中也存在釣左與釣右的問題。民間有句漁諺:「七上八下九打坨」。意思是說魚類的洄遊,往往在每年七月份溯江而上,游向河流上游,八月又開始洄遊而下,到了九月份,魚兒會找個較深的潭中歇涼了。那麼,在河釣中,七月份到河流的左岸優於右岸,八月份釣右岸又優於左岸了,這原來也是因魚類多呈逆時針方向遊動所致。
※夏季釣魚如何使用小葯?這些重點你要掌握!
※釣魚人無意發現的釣餌中加入黑芝麻糊,有奇效!
TAG:四海釣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