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七七事變」而成名的盧溝橋,早在500年前就已聞名世界
1937年7月7日夜,日軍在北平西南盧溝橋附近演習時,借口一名士兵「失蹤」,要求進入宛平縣城搜查,遭到中國守軍第29軍嚴辭拒絕。日軍遂向中國守軍開槍射擊,又炮轟宛平城。第29軍奮起抗戰。這就是震驚中外的七七事變,又稱盧溝橋事變。七七事變是日本帝國主義全面侵華戰爭的開始,也是中華民族進行全面抗戰的起點。
盧溝橋也因爆發事變而被載入史冊,全國聞名,現已成為我國著名的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其實,早在「七七事變」爆發前,盧溝橋就已經聞名世界了。
盧溝橋始建於金朝大定二十九年(1189年),歷經3年建成,因橋身跨越盧溝,人們都稱它盧溝橋。早在戰國時代,盧溝河渡口一帶已是燕薊的交通要道,兵必爭之地,歷朝歷代此前都在盧溝河上建有浮橋。金朝定都燕京之後,這座浮橋更成了南方各省進京的必由之路和燕京的重要門戶。
古時,這裡澗水如練,西山似黛,每當黎明斜月西沉之時,月色倒影水中,更顯明媚皎潔。「盧溝曉月」從金章宗年間就被列為「燕京八景」之一。元朝時期,義大利旅行家馬可波羅來到中國,在他的遊記里,十分推崇這座橋,說它「是世界上獨一無二的」。並且特別欣賞橋欄柱上刻的獅子,說它們「共同構成美麗的奇觀!」 通過《馬可?波羅遊記》,讓西方人領略到中國建築的巨大魅力,也就在這時,盧溝橋就已經聞名世界了。
史書記載,自明代自永樂十年到嘉靖三十四年,盧溝橋先後維修了6次,但都是小修小補,並無大工程。清康熙年間永定河爆發洪水,盧溝橋受損嚴重,不能再用,大量古迹在洪水中銷聲匿跡。清代自康熙元年至光緒年間,共修橋7次,其中有2次是大工程。康熙帝曾在橋西頭立碑,記述重修盧溝橋事。
乾隆帝曾到過盧溝橋,並寫有《過盧溝橋》詩:「薄霧輕霜湊凜秋,行旌復此渡盧溝。感深風木睽逾歲,望切鼎湖巍易州。曉月蒼涼誰逸句,渾流縈帶自滄洲。西成景象今年好,又見芃芃滿綠疇。」並題「盧溝曉月」,立碑於橋頭。
1908年,清光緒帝死後,殯葬於河北省易縣西陵,須通過此橋。由於橋面窄,只好將橋兩旁石欄臨時拆除,在兩側添搭木橋,以便順利通過棺槨。事後,又將石欄照原樣恢復。
民國以後,特別是「七七事變」爆發後,盧溝橋成為了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雖然抗日戰爭已經結束,但是看到此橋就會回憶起81年前的今天,回憶起屈辱的中國近代史。事變已過,盧溝依然,勿忘國恥,振興中華!
大家好,我是「甲歷史」,喜歡就關注我吧。
TAG:甲歷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