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欣賞文徵明的行書,領略大家風範,寫好行書要掌握這七個要點!

欣賞文徵明的行書,領略大家風範,寫好行書要掌握這七個要點!

行書是介於楷書與草書之間的一種書體。行書脫胎於隸書,萌生於東漢而成形於魏晉,至東晉趨於成熟。蘇東坡說:「楷如立,行如行,草如走。」張懷也說:「行書非草非真,離方遁圓,在乎季孟之間,兼真者謂之真行,兼草者謂之行草.」行書較楷書簡約、流暢,較草書易識、易學,實用。

行書風格多樣,就結字來說,各種風格的行書有其個性,又有共性,即他們的行書結字都有基本的規律可尋。其中和諧、變化是統領行書結字規律的最內在規則,以下所列的如「平正欹側」、「疏密勻豁」等都無不源於和諧、變化的需要。學習掌握好行書基本規律,可以指導我們的欣賞、臨摹、創作活動。下面我們以文徵明的行書為例加以說明。

要說哪種書體最實用,那非行書莫屬。行書也非常不好寫,但寫好了絕對能夠揚名立萬,王羲之寫了個《蘭亭序》,一下子名垂千古,被稱為「書聖」。行書最能活潑地表現出書法藝術的本質特徵,書法藝術的發展,使行書更具有雅俗共賞的藝術價值,為廣大書家所青睞。

然而,寫好行書卻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一畫、一字、一行、一篇都離不開正確的書法理念和技法手段。在行書的臨摹和創作活動中,筆者感到有很多問題需要研習,尤其對行氣的要領作了反覆的理性思考,以為「行氣」的優劣直接影響乃至決定著作品的成功與否。

第一,字間的筆畫要連貫流暢。

行書中單字的間架結構是靠筆畫組成的,行筆的流暢直接影響著「行氣」和字的神韻。怎樣才能流暢呢?在實際練習中,尤感提按起伏和翻絞使轉之難度,如果能暢快地在使轉中起伏,在起伏中變化,那麼行筆流暢的問題就解決了。

畫之間要相互映帶,處理好上筆與下筆的照應,做到筆筆有交待,處處有呼應;或幾筆縈連成一筆,或筆斷意連;或符號代入,使筆鋒、副毫和水墨融為一體,充滿筋骨血肉之感,把單字寫活,為「行氣」的形成作好鋪墊,奠定基礎。

第二,點畫結構要到位

這裡說的點畫是組成行書的元素,點畫寫不到位,對行書來說就是不倫不類,應當試著把楷書的點畫引入到行書中來,但要注意起筆和收筆的提按動作,切忌太快或太慢。一個好的結構給行書的欣賞會帶來美的感受,行書的結構是有它的規律的,不是隨心所欲的,要在學習的過程中不斷認真總結經驗,摸索普遍規律,從這個結構上感悟到另外一個字的寫法,並不是要把每一個字都要去寫一遍,那樣的話,即使把所有漢字都寫完了,也得不到什麼好的效果的。

第三,觀察字的大小長短

古人說寫字最怕「字如運算元」,在結字方面就是避免字字大小劃一,如是則毫無藝術性可言了。掌握好這一規律,能使我們在臨摹、創作時對單個字的字形有整體的把握。

第四,字之間相互呼應

行書運筆較為迅速,各筆畫之間相互呼應,有細細的線條相連,這稱為「牽絲」、「遊絲」、「引牽」、「引帶」。指書寫點畫時由於筆勢往來留存於先後筆畫之間的纖細筆道,纖細如髮絲,挺健俐落,起有上呼下應、意氣周流的作用,可以表現出書家功力。

第五,字要疏密均勻。

我們要合理運用疏密關係,該密則密,當疏則疏。在對比中求得節奏的變化與和諧。不過,疏不等於散,密也不等於互相抵觸,所謂,「違而不放犯,和而不同」。

一般來說,字距太疏,就會神散;字距過緊,則會神拘。所以字距當以不疏不密,恰到好處為佳。行間的空間也同樣重要,他的寬窄產生的藝術效果也大不相同。

但行書有很大的靈活性,對字距、行距疏密的限制並不也很嚴。每位書家可以根據自己的喜好,創造出風格迥異的作品。如蘇軾字距、行距皆較緊密;董其昌字距、行距皆較疏鬆;黃道周、倪元璐的則字距緊而行距松;另類的楊凝式字距、行距都顯得特疏朗,而字字照應,並不覺其疏;王羲之則得中和之美,他眾多的行書作品。

第六,墨色分明。

字的深淺是靠墨色的濃淡潤燥來實現的:濃者燥之,淡者潤之。我覺得調墨是形成墨色濃淡的基本條件。而用墨則是創造燥潤藝術層次的重要手段,所以調好墨色只是滿足了書法作品基本層面的要求,如何在這個層面上以燥取險或以潤取妍,創造藝術層次的立體視覺。

這是對書家用墨技法的實際檢驗。要產生這種效果,必須在控墨上動腦筋。蘸一次墨寫完六七個字左右,筆上的墨就會由濃變淡,再由淡變澀,乃至枯筆,這時再蘸墨繼續書寫,而且各行的蘸墨時機自然錯開,於是就出現墨色濃淡燥潤的層次變化,形成由平面簡單到立體動感的藝術升華。

第七就是感情投入,從蘭亭序到祭侄文稿,都是書法家的真情流露,而不是賣弄技巧,這樣才是一幅好的行書作品,也希望大家都進步,在書法中尋找樂趣。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文化之美 的精彩文章:

他是山水畫大家,其畫立意高遠,是當代畫壇的代表人物!
一幅四十七個字的書法,行筆峭勁秀麗,被稱為「天下第四行書」!

TAG:文化之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