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暑:季夏園木暗,窗戶貯清陰
寶藏,一個有深度、有溫度、有態度的文化藝術門戶網站
《小暑六月節》
元稹
倏忽溫風至,因循小暑來。
竹喧先覺雨,山暗已聞雷。
戶牖深青靄,階庭長綠苔。
鷹鸇新習學,蟋蟀莫相催。
今日小暑。小暑,六月節。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六月節……暑,熱也,就熱之中分為大小,月初為小,月中為大,今則熱氣猶小也。」暑,表示炎熱的意思,意指天氣開始炎熱,但還沒到最熱,全國大部分地區基本符合。小暑雖不是一年中最炎熱的季節,但緊接著就是一年中最熱的季節大暑,民間有「小暑大暑,上蒸下煮」之說。
「小暑金將伏」,伏天將至,暑熱如韓愈所說是,「如坐深甑遭蒸炊」。甑是蒸鍋,人在天地間大籠屜中蒸熟,臭汗淋漓,所謂雲行都遺濕,獨山谷才進風涼。這是夏三月最後一月,鬱郁復鬱郁難熬,但煩暑會隨步失,檐雨就會霏微來,轉眼牽牛花將開,蟋蟀就將鳴秋了。
小暑三候
一候,溫風至
溫風是熱風,東漢王粲的《大暑賦》中有「熹潤土之溽暑,扇溫風而至興」之句,熹是炙、烤。
二候,蟋蟀居壁
蟋蟀生而還在穴中面壁,不能出穴飛,農曆七月後才出穴,活躍草叢間求偶,到八月天涼會聚到院中,天越涼離人越近。
三候,鷹始摯
鷹已經先感知到肅殺之氣將至,開始練習搏擊長空了。
過了小暑,離三伏天也就不遠了。伏的意思,首先是覆,自上而下地籠罩遮蓋。以它解釋三伏,可理解為暑氣鋪天蓋地覆蔽,人如泡在熱水中。唐代成書的《初學記》則認為,伏是何,是「金氣伏藏之日」。這個何應是荷,是承受,金氣乃秋氣。小暑之日溫風至。「赫赫溫風扇,炎炎夏日徂」,「徂」是至,「炎」通焰,「赫」是顯赫。夏對應五行中火,火為炎上,「溫」由此是熱。
東漢王粲的《大暑賦》中所說,「熹潤土之溽暑,扇溫風而至興。」「熹」是炙烤,「溽」就是濕,但小暑還不似大暑,還未到「風既至而如湯」的程度,到大暑就「炎雲如煙火」了。但按照《素問·氣交變大論》的說法,則又是先有濕,後才有土了:「中央生濕,濕生土,其德溽蒸。」溽蒸是「德」,溫風由此被古人喻為「溫厚寬教」之風——寬縱、鼓勵萬物生長。
小暑節天氣開始進入最熱的時期,於是人們就採取一些辦法避熱解暑。有些地區因「伏」字和「福」字同音,認為入伏是吉利的日子,因此選擇小暑節天氣出遊避暑。結伴外出旅行,到野外呼吸新鮮空氣,欣賞大自然萬紫千紅的山花野草,此活動謂之「游伏」(游福)。
其實夏日並不是處處炎熱:滿眼的綠樹濃蔭,荷花婷婷玉立,茉莉花香沁人,給人們帶來一絲絲夏日的清涼;軟軟的沙灘、蔚藍的海水,徐徐的海風,是人們度假的天堂;在山地風景區中,松林、雲海、瀑布、山泉,輕輕的山風,宜人的溫度,是人們避暑的好去處。
六月初六日為「天賜節」,據史書記載,此節始於宋代哲宗元符四年。這是宋代皇帝在伏天向臣屬賜「冰麨」和「炒麵」之因,故稱天賜節。舊時民間在伏天最熱的時候休息,稱作歇伏。初伏日,富家殺雞殺豬,全家大吃一通,說是伏天吃好的,比平時容易吸收,所以民諺說「頭伏餃子二伏面,趕在三伏吃雞蛋」。
古代的官府中還有頒冰的習俗,《燕京歲時記·頒冰》載:「京師自數伏日起至立秋止,各衙門例有賜冰。屆時由工部頒給冰票,自行領取,多寡不同,各有差異,民間則在街上有冰售出。」
小暑時節,西瓜、芒果次第成熟上市,是最受歡迎的消暑水果。
荷月小暑,竹喧先覺雨,山暗已聞雷。戶牖深青靄,階庭長綠苔。朝晚看雲,白日卧席。天熱正好歸山入水,只是歸山心緊,入水心切,無來由,心靜自然涼。
--最底部有評論,說說你的看法吧--
TAG:寶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