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新聞 > 侗族大歌、蒙古族長調、口技……這裡正在上演一場非遺盛宴

侗族大歌、蒙古族長調、口技……這裡正在上演一場非遺盛宴

科技日報記者 付麗麗

侗族大歌、蒙古族長調、口技、昌黎地秧歌、撂石鎖……7月6日,在國家圖書館舉辦的「國家級非遺代表性傳承人搶救性記錄工作成果展映月」活動上,潘薩銀花、巴德瑪、牛玉亮、秦夢雨、沈少三,上述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傳承人為觀眾帶來了一場精妙絕倫的表演。

傳承人是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重要承載者和傳遞者,是國之瑰寶。傳承人所承載的技藝、經驗、文化記憶與教學能力,是非遺保護與發展的核心內容與動力來源。然而,很多傳承人正在離我們而去,和時間賽跑,記錄、保存、傳承,正是國圖做這項活動的初衷。

侗族大歌

侗族大歌是一種多聲部、無伴奏的侗族民間合唱形式,自成體系以來,已有兩百年歷史。其主要特點是悠揚婉轉、高亢寬廣。有時一首曲子要轉兩次調,因此需要演唱者具備很高的演唱技巧。

潘薩銀花和她的徒弟們在演唱侗族大歌

潘薩銀花,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侗族大歌傳承人。自8歲開始跟隨爺爺、奶奶、母親學習侗歌,後又拜師學藝。17歲時,她到黎平肇興參加「吃相思」對歌活動,唱了三天三夜,唱贏了當地很多高手。她不僅擅長唱大歌,同時也擅長琵琶歌、牛腿琴歌、木葉歌、敘事歌等,是掌握侗族歌種較為全面的一位歌師。

「我要繼續把歌傳下去,傳給小孩們,下一代才有歌唱。」已經75歲的潘薩銀花說。

蒙古族長調

長調是蒙古語「烏日汀哆ortin-duu」的意譯,「烏日汀ortin」為「長久」「永恆」之意。根據蒙古族音樂文化的歷史淵源和音樂形態的現狀,長調可界定為由北方草原游牧民族在畜牧業生產勞動時創造,在野外放牧及慶祝傳統節日時演唱的一種民歌。

長調旋律悠長舒緩、意境開闊、聲多詞少、氣息綿長、旋律極富裝飾性(如前倚音、後倚音、滑音、迴音等),尤以「諾古拉nuglaa」(蒙古語音譯,波折音或裝飾音)演唱方法所形成的華彩唱法最具特色。

巴德瑪在唱長調

巴德瑪,1940年生。7歲起隨父母和二姨學習長調民歌,9歲拜民間藝人加拉杜為師學習馬頭琴,少年時代已成為名揚方圓百里的民間歌手。巴德瑪擅長阿拉善地區四種流派風格的蒙古族長調民歌唱法,音色明亮高亢,演唱風格淳樸豪爽。

「『長調』和『馬頭琴』就是我的信仰和神,我一輩子的信仰。」巴德瑪說。

口技

口技屬喬庄類雜技項目,主要運用人體的口、齒、唇、舌、喉等部位,用複雜的發聲方法,模仿風雨、雷電、動物鳴叫、樂器等自然界和生活中各種聲音。該項目歷史悠久,可追溯至上古時期人們為了狩獵而進行的聲音模仿。舊時口技在屏障後表演,稱「隔壁戲」,清末由幕後走向舞台。口技演出並非一味地追求真實,而是將紮實的基本功與表演藝術巧妙結合,似真非真、以假亂真、聲情並茂且富有生活情趣,以使觀眾產生共鳴。

牛玉亮在表演口技《綠水青山 鳥語花香》

牛玉亮,1938年出生,北京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口技代表性傳承人。自幼酷愛口技藝術,1956年拜師學藝,後進入中國雜技團作為口技演員,直至退休。在60多年的學習和實踐中,他不斷摸索口技發聲和運氣的科學規律,總結出「循環發聲法」和「循環運氣法」,為口技的發聲和運氣開拓了更廣闊的氣源和聲域,進一步豐富了口技表演技法,給觀眾視聽俱佳的藝術享受。

昌黎地秧歌

昌黎地秧歌極具農耕生活情趣,舞蹈風格鮮明個性,分為排街秧歌和場子秧歌。行當分為「妞」「丑」「公子」等,表演各具特色。產生之初,角色、結構、服飾上受蒙古族文化影響。昌黎地秧歌與當地的民間歌舞、小戲有緊密聯繫,表現形式活潑、內容豐富,並呈現出角色化、行當化的藝術特徵,能深刻地表現人物性格和情感。

秦夢雨(左)和徒弟在表演

秦夢雨,1938年生。自幼跟隨太爺秦來扭秧歌,12歲正式開始學習丑角,並逐步形成了自己的表演風格和流派,其表演特點是從頭到腳、從肩到腰、從要到腿,都達到行雲流水般純熟,亮相更是幽默、詼諧、自然,氈帽、手帕、扇子三種道具運用得體自如,形體動作乾脆利落、千姿百態、收放得體。

撂石鎖

撂石鎖,是武術功法運動的一種,也稱為「石鎖功」。據傳,撂石鎖產生於唐宋時期,元代以來為開封回族子弟所喜愛,他們習武必練石鎖功。清道光年間,以東大寺為中心的回族練武習藝熱情高漲,撂石鎖項目得到了很好的繼承發展。操練石鎖花樣變化無窮,大類可分為翻花、接花、組合套花。可雙人組合演練,也可按照統一套路集體演練。

沈少三老人徒弟在表演撂石鎖

習練石鎖時要求發力科學,要做到「高、飄、穩、活、巧」,從而達到完美的效果,長期習練可以修身養性、益智強身。

沈少三,1929年出生,回族,河南鄭州人。1936年,他跟隨祖父、父親學習,不僅掌握了撂石鎖翻花、拳、肘、三手指接法等方面的技藝,而且還在傳統的單個動作練法上創編了成套的連貫動作,其記憶特點為輕、飄、巧、穩。

沈少三

1953年,沈少三赴天津參加全國第一屆少數民族運動會,同年11月在中南海懷仁堂為毛澤東、周恩來、朱德、劉少奇等中央領導表演。為使撂石鎖更好地傳承下去,他利用所種方式、渠道進行傳授,先後在開封、河南省體育場、鄭州少林武術專修院等地開班授課。

「即便是賣藝,也要有道義。德興好,大家都認可你,才會捧你的場。」89歲高齡的沈少三說。

來源:科技日報

編輯:左常睿

審核:王小龍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科技日報 的精彩文章:

中國航母有了電磁彈射系統!
科學家打造「人類完美身材」;阿爾茨海默病或與皰疹病毒有關

TAG:科技日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