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科技 > 公立兒科已崩潰,民營診療能否接盤?

公立兒科已崩潰,民營診療能否接盤?

品途解讀:醫生絕對數量不增反降,兒科已到崩潰邊緣。當公立醫院的醫生「平移」至私立診療機構,其後果不僅僅是漲醫藥費那麼簡單。兒科的未來在哪裡?什麼時候我們的孩子能不再為看病而發愁?

作者/苑晶

編輯/孫丞義 杜陽

對於一個剛畢業的護士來說,被分到兒科是一個什麼體驗?

答案是不言而喻的。

從醫,人命關天,在與金錢不對等的責任面前,要承受委屈,忍受汗流浹背,直面醫患矛盾。對於剛入行的醫療從業者來說,每日如履薄冰,如果要加上一個「更」字,那麼指代的往往是兒科。

重負

和醫院大多數科室不同的是,兒科的患者是未成年人,業界稱之「啞科」。

孩子不會表達,一旦有所不適就會用哭鬧吸引注意力。也因此,除了治療,科室還要承擔「看護」的義務。

哭鬧雖是孩子天性,但那哭聲醫生聽得鬧心、家長聽得揪心。有些人極其不能接受孩子的哭聲,但對於一個普通的兒科醫護人員來說這已然是家常便飯,不得不聽。

每逢疫情爆發、寒暑季節兒科就要比平常更加忙碌。但偏偏,父母愛掛急診。

據中山三院嶺南醫院的數字統計,在急診兒科接診的患兒中,九成以上屬於發熱等非急診疾病。

廣州市市婦兒醫療中心的數據也印證這一點,該院三年來40萬人次的急診病例中,超過八成屬於非緊急病症。該院表示,按照分級制度,病人本來是可以選擇看門診的,沒必要非得去擠急診。

網上預約、電話預約、現場預約、診間預約,還是難以排上號。「雙休日永遠爆滿」、「寶寶在醫院乾等」、「交叉感染」,讓父母心急如焚。另一端,是連廁所都沒時間上的醫生。

蘇州大學附屬兒童醫院兒保科主任醫師史曉燕說:「每年11-12月都是兒內科高峰,這個時候就能感覺到,幾乎是全國都在缺兒科醫生!」

更有甚者,兒科醫生自己得了病都顧不得治療。

醫生「疲於奔命」,家長焦頭爛額。這就是兒科目前的狀況。

理性與非理性需求的交織,讓本就不足的醫療資源變得更加不堪重負。一度中山大學附屬第三醫院嶺南醫院貼出暫停兒科急診服務的通知。這一舉動讓該醫院成為了各大媒體的報道對象。

今年一月,天津海河醫院『兒科停診通知』被熱傳,原因是兒科醫生因超負荷工作全部病倒,兒科不得不停診。

不是急症為什麼掛急診?

這個問題的背後是父母的煎熬。魏女士屬於中產階級,業餘的時候樂於涉獵育兒醫療知識,她是某母嬰App的深度用戶。平時的時候,她侃侃而談兒童健康,但每次孩子生病的時候,她仍然會立即放下手中的工作「下意識」地往醫院跑。「身上掉下來的肉啊!」看著孩子難受,她情願病的是自己。

像魏女士一樣的家長不在少數,壓力最後只好由醫護人員承擔。

成本

可兒科正在崩潰。

「我現在不想做護士了,想去學校做校醫。」北京丰台醫院的一位護士對品途商業評論這樣講。她並不願意透露個人信息,一再強調下,在本文中只好隱去她的姓名。

她的老公也是一名醫生,在二人有了孩子以後,她和老公都沒有時間去照顧,而護士「三班倒」的工作制更讓她的個人健康狀況每況愈下。

她坦言已為「別人的」孩子做了很多,未來她只想能夠多陪陪自己的孩子。

逃離,成為了兒科醫護人員們的普遍想法。

這種說法不是沒有來由。中華醫師學會兒科分會的一項調查發現,兒科醫生的工作量平均是非兒童醫生的1.68倍,但收入只佔成人科醫生的76%。

更有爆料,業界夜班補助最差只有十幾塊,而這種心酸甚至一度成為了流傳在醫生們之間的「段子」。

付出和回報不成正比,「用命換錢」,而且還是微薄的收入,這些都是不爭的事實。談到兒科話題時,約印醫療基金投資合伙人熊水柔嘆了一口氣。投資醫療多年,這位頗富經驗的投資人一時也難以平靜。「說實在的,沒有手術、『少葯』,讓兒科的錢很難賺。」他對品途商業評論說道。

兒科為什麼不賺錢?

據品途了解,中國到目前專門供兒童使用的化學藥品,只有60多種,占整個藥品中不足2%。可見,中國在兒科賽道細分方面的發展是非常不足的。

在華泰證券發布的一則報告中分析了其中原因——藥廠對於兒童葯的研究並不熱情,因為臨床試驗開展困難、研發工藝相對複雜、生產要求更為苛刻、兒童年齡劃分太多需要針對各年齡層依次開發,較其他藥品來說,這樣的開發並不經濟。

此外,受到破除「以葯養醫」政策影響,醫院對藥品的已無特殊加價權。兒科開藥本就少於成人劑量,這樣的制度更加讓兒科的整體收益雪上加霜。

另一方面,國家相關政策「鎖死」了兒科在醫藥方面的盈利空間。據爆料,有些醫院的「導尿」服務僅收費4元,幾乎免費的價格不足以為醫院「創收」,有時甚至還會「倒貼」。

從盈利方面看,兒科逐漸淪為眾多醫院的「雞肋」科室

作為投資人,清科創投張煒嘉的看法也是如此。「過往以葯養醫的時代,兒科盈利都少得可憐。有一些醫療朋友甚至直接說『你不用看兒科了』,醫院也並不看重兒科。」

工作壓力無法調節、薪資待遇未得到提升,兒科不賺錢又不能引起醫院重視,多方面的原因讓已經發酵有一段時日的兒科醫生離職潮久久不能平息。

一段時間裡,某些醫科院校中兒科專業的招生也陷入停滯。為了解決兒科醫生不足,醫院自行組織的「臨床」調配、內科支援等補救措施也因專業知識不能匹配等諸多原因不能達到預期目的。

民營

離職讓本就少得可憐的兒科醫生更加稀少。

馮先生是一名兒科醫生,多年在公立醫院從業,他毅然選擇了離開,而後,他來到媽咪知道擔任了一名醫生合伙人。

類似馮先生案例還有很多,民營醫療機構確實給了醫生們很大的吸引力。

張煒嘉看好民營兒科的機會:「醫生多點執業、分級醫療,以及衛計委限制公立醫院設備審批方面都可以看得出,整體的趨勢是在鼓勵民營的。」

熊水柔看到的現象也是如此,他認為未來多點執業的醫生會更多。

在知名商業信息服務平台企名片中,品途商業評論共找到22家相關公司,大部分融資階段處於早期。

而從投資賽道來看,眾多資本更看好市場化較為充分的口腔科和眼科領域。道彤資本投資副總裁林禎成投資了其中的極橙齒科,他青睞於中高端服務的醫療項目。

熊水柔也認同這個觀點,他覺得醫療也同樣存在消費升級數信。在國家鼓勵非公醫療的大趨勢下,未來人們不僅看中「把病看好」,還將強調「更好的看病」。

中高端的民營醫療大有爆發之勢,其背後也有著資本的助推。林禎成看到,如今參與該領域投資的資金來源也是林林總總,有VC、有上市公司、有險資甚至還有房地產資金進入。

這幾年隨著IPO的醫療企業增多,資金紛紛看到了機會。

(部分民營兒科項目投資情況)

但就目前情況來看,新成立的民營醫療還遠遠滿足不了需求。而隨著全面二孩政策的放開,這種供需失衡的狀況會愈演愈烈。

據國家衛計委相關統計顯示,在中國,0-14歲的兒童約佔總人口的20%,而目前兒童專科醫院僅有99家,占醫療衛生機構總數的0.01%。

建立一所專業的醫院並非一朝一夕就可完成,而醫生的培養也是如此。

我們到底需要多少兒科醫生?

根據國家衛生計生委2016年年初公布的數字顯示,我國共有兒童醫院99所,設置兒科的醫療機構共有35950個。

醫療機構兒科執業(助理)醫師數為11.8萬人,每千名0歲至14歲兒童兒科執業(助理)醫師數為0.53人,而美國的這一數字為1.46人。

2017年5月發布的《中國兒科資源現狀白皮書(基礎數據)》數據顯示,若以10萬醫生數量估計,服務2.6億0歲至14歲兒童的話,平均每2000名兒童才能擁有1名兒科醫生,兒科醫生缺口已經超過20萬。

這20萬人非同小可,但二胎已經等不了了。

知乎網友德格扎西次仁在其博文中稱:如今相當多的人在準備二胎,這可能會導致一個結果,就是將醫患比從1:10猛增到1:20。

兒科整體雖還未感受到太多來自二胎的壓力,但作為分支科室,新生兒科已經遭遇突如其來的衝擊。

更為引人注目的是,兒科醫生已經不再從事原有專業,開始了「轉行。」「10個兒科醫生9個後悔」成為醫生們的共識。

根據《2015年中國衛生統計年鑒》公布的數據顯示,近5年來,中國兒科醫生總數從10.5萬下降到10萬,目前平均每1000名兒童,只配備0.43位兒科醫生,這一數值遠低於全國平均每1000人配備2.06名醫師的水平。

兒科醫生的絕對數量不在增加反而在降低。

在張煒嘉看來,目前醫生只是在公立醫院和民營機構間「平移」,市場在可預見的未來或增長乏力。

這樣的「平移」對一般收入家庭來說不算一個好消息。如果說公立醫院的挂號費是兩位數、醫藥是費三位數的話,那麼私立民營醫院動輒就會將這個數字提高十倍。

市場

目前來看,但民營醫療機構在發展的過程中困難重重。

首先是沒品牌。

熊水柔建議想要跳槽的醫生要注意「個人品牌」的建立。但就兒科來說,想要塑造「IP」在這個行業並非易事。

和整形整容、口腔科等高度市場化的醫療服務品類不同的是,如今大眾在看病的時候仍遵從「看廟不看菩薩」的原則,這一度讓剛從體制內跳出來的醫生「非常不適應」。

需要「未雨綢繆」。

據張煒嘉介紹,在業內,一些相當富有遠見的醫生早就在體制內開始了粉絲積累:「和睦家的豐醫生在頭條上運營自己的線上平台,而深圳怡禾健康的裴醫生和自己的合伙人在公立醫院積累了一百萬的粉絲。」

這樣的積累讓他們順利地渡過了「爬坡期」。

接著是管理。

兒科並不是一個高度賴器械、流程標準化的科室,也正因此,兒科的管理難度相對較高。由於囿於體制已久,雖然就專業上醫護人員的能力並不低,但作為一家企業,單打獨鬥不是長久之計,正規化運營迫在眉睫。

最後是體系化。

如今的兒科正在從「大專科」走向細分,一些亞專科逐漸顯現:如兒童口腔診所、兒童康複診所、兒童中醫館、兒童發育診所、兒童眼科診所、兒童心理診所及小兒推拿等,但就目前的情況來看,受到地理上的服務半徑影響,民營機構若想再進一步,則需要更多優秀的從業工作者加入。

而人的問題卻一直未有有效措施加以解決。

有人說,「沒有市場化的行業,是沒有前途的」。但對於兒科來講,即便是市場化後又將會是怎樣的一種局面?優秀的醫生應該在公立醫院為公眾服務,還是要被「趕」到民營診所?什麼時候我們的孩子能不再為看病而發愁?

答案還不得而知。

【轉載須知】

1.文章為品途商業評論原創作品,歡迎轉載。

2.轉載時請在文章開頭註明「文章轉自品途商業評論,ID:pintu360」,作者標註原文作者。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品途商業評論 的精彩文章:

小米周六將召開全球發售新聞發布會,6月25日公開招股;中國銀河:已將樂視網調出擔保證券範圍
笨哥哥創始人桂博文:打造智能化的回收體系

TAG:品途商業評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