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禎感慨朝廷無人才,大臣卻建議其停止科舉,恢復千年前的制度
在明朝滅亡之前,崇禎皇帝總是感嘆手下人才不夠,而且大臣們糊弄自己才導致最終不可挽回的結局。從歷史的角度考量,崇禎作為末代皇帝,對王朝的崩潰有不可推卸的責任。然而從另一個角度來看,崇禎被一群只知道爭權奪利的官員包圍,最後也只能是無能為力、聽天由命了。在那個時代,讀書考科舉是最光榮、最正宗的道路,其重要性比今天的高考還要更加重要。而且在封建時代,尤其是明末,讀書人的目標過於單一,如果這群最具活力的知識分子變成一潭死水後,王朝也就失去活力,離毀滅也就只有一步之遙了。
科舉
在政治板結一體時,有一些有識之士,如陳啟新等人就討論過年輕儒生的情形,儒生們只知道讀書,十年苦讀之後考中舉人,而在考中進士之前都窮困潦倒。一旦科舉及第就能夠馬上擔任朝廷命官,而此後這些儒生就開始過上奢侈浮華、錦衣玉食的生活,不經意間就花掉數十到數百萬的銀兩。當官前後有如此巨大的差別表現,究竟是為何呢?
明朝官員
明朝末年,百姓們賦稅過於繁重,今天要交賦稅,明天又要參加臨時加派的徭役。每天都有會新的負擔,百姓苦不堪言。而即便如此,崇禎皇帝將繳納的錢財從京師國庫中運往各地,用於鎮壓農民起義,或者在遼東與清朝作戰,但是卻也往往不夠官員剋扣,真正用到實處的甚少。百姓們被逼到死亡的邊緣,國家卻依然入不敷出。如此下去,王朝如何能繼續維持下去?而百姓,又如何能夠活下去?
反觀那些官員,當官不僅享受不交賦稅、不服徭役、種田不納稅、買賣不交稅的好處,而且他們還要將一些百姓的稅賦佔為己有。這種官員手中握有的資產,除了用來賄賂上級,還用來買田產、捐功名,只用花一點錢,就能換回來十倍收入。而天下的財富有限,士紳富足,則百姓比如貧苦。
朝廷上下,官場的腐敗也已經到極限,如果朝政弊病的病根不除,則不能平息農民起義。為此,陳啟新雙膝跪在皇宮大明門外,冒著被處死的風險,死諫崇禎皇帝。而他提出了四項具體的措施。
崇禎皇帝
第一,停止科舉,廢除虛無的八股文;第二,恢復隋唐之前的舉孝廉制度,以吸納人才;第三,取消官員升遷僅憑上級官員推薦的制度;第四,速派官員到各地去查看災情,發放賑災款,並且免除百姓告發官員貪污罪行的懲罰。陳啟新認為只有如此,才能讓真正的人才有用武之地,官場風氣一清,王朝就會重新煥發活力。
舉孝廉
這份奏疏洋洋洒洒五千多字,每句都直擊時政要害,崇禎皇帝看完奏疏後對其連聲嘉獎。但是陳啟新的建議過於大膽了,尤其是廢除科舉、恢復舉孝廉的制度,涉及到國家人才選取的大政策,牽涉面甚廣,並非一時所能改變,所以崇禎雖然認可這些建議,但是也不敢強行推行,畢竟國家已經虛弱不堪,恐怕已經受不起這劑猛葯了。
參考文獻:《明季北略》
※後金入侵明朝,儒將率軍死戰後自刎,兌現了自己年輕時的諾言
※八旗軍並非不可戰勝,六百清軍被十二名明軍擊敗,過程匪夷所思
TAG:漫談南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