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鮮戰場上的46軍炮團
原標題:朝鮮戰場上的46軍炮團
張繩武
(時任四十六軍副軍長)
朝鮮戰場上的46軍炮團
作者:張繩武
1952年8月,我任湖南省軍區獨立12團團長。為了支援抗美援朝,湖南省軍區指示我會同46軍軍務處田參謀到常德軍分區組建一個團機關和配置裝備一個警衛連、一個通信連。同月,我帶領新組建的團部到達廣東樟木頭,成立了46軍炮團,原136師炮兵營為炮團一營,137師炮兵營為炮團二營。137師炮室主任謝文樣兼團長,政委項守義,我為副團長,參謀長為136師炮兵營營長孫瑞、軍炮兵室主任張敦仁參加了軍炮團組建工作。
1952年9月初,全團由廣東樟木頭登車到達丹東。
我在參加了軍召開的團以上幹部入朝誓師大會之後,9月20日,帶領先遣組和其他團的先遣組一起坐著大卡車,雄赳赳氣昂昂地跨過了鴨綠江。
一過鴨綠江,濃濃的火藥味立刻撲面而來。防空槍聲不斷,照明彈時隱時現,敵機對我們一路糾纏。我們和敵機玩起捉迷藏。敵機來了,我們就下車隱蔽;敵機走了,我們又乘車前行。一夜的行軍,輾轉坎坷,終於到達目的地。
駐紮在宿川的小山村,我們先遺組的主要任務是等待部隊和看管全團的糧食。由於剛入朝,沒有經驗,全團到達的第三天,敵機便聞風而來,我帶著警衛連的一個班和三挺機槍上了山。敵機在我們團部上空俯衝,結果二營遭受損失,董教導員犧性。戰士們義憤填膺,戰鬥氣氛高漲。
1952年末,為了粉碎美帝國主義西海岸登陸的陰謀,我們投入到抗登陸的作戰準備。觀察地形,測量方位,構築工事。有一次二營測地班的五六個同志在冰川上測量,工作完畢準備返回時、才發現他們所在的冰塊不知何時已經斷裂漂離,他們找尋不到歸途。夜晚來臨,為了求救,他們不得不點燃了自己的棉衣並鳴槍。我們也為他們出而未歸萬分焦急。一天一夜之後,他們安然返回,靠的是潮汐的作用和他們的努力。我們萬分高興,但嚴寒在他們身上留下了終生的印記。
那個時候,由於我們炮團大部分基層幹部都是由步兵新改行的,加強幹部培訓迫在眉睫。團里組織了輪訓隊,學習識圖用圖、射擊指揮。同志們白天上課,晚上點蠟燭自學,學習熱情非常高。
我和參謀長回國到錦州也參加了志司組織的培訓,就在這次培訓時,我收到了由軍里輾轉送到的一封雞毛信。當我趕到家時,我父親已去世。送走了我最後一位親人,我匆匆返回朝鮮戰場。
回隊後,正趕上部隊向三八線開進。炮兵行動,騾馬、炮車目標很大。通過這次行軍,我們學會了怎樣通過敵人的封鎖區,對敵機的飛機規律也有了更深的了解,學會了排除蝴蝶雷,對部隊是個很大的鍛煉。
到了三八線,我們團一營配屬397團。我來到該團黃雞山指揮所,和397團參謀長劉健到緩衝區和敵後去偵察敵情。一天,我和副股長董士林正在黃雞山山後選炮陣地,忽然一架敵機向我們俯衝,幸虧警衛戰士田力及時發現,他大叫聲撲向我,我倒在壕溝外,帽子飛出幾步遠,敵機一串掃射,我的帽沿兒被射了個洞。
部隊在構築陣地,我們就去黃雞山搞試射。董士林報告說打了二十幾發炮彈,沒有看到彈著點。我一聽,馬上和董士林、張起一同來到觀察所,把炮對鏡由觀察所內搬到了觀察所外,擴大了觀察範圍,又將原來採用的中小間隙射擊法改用大間隙射擊法,試射成功。
在攻打下勿閑北山的161高地之前,我和397團團長湯元衡、政委張濰一起給每個突擊隊員敬酒,隊員們鬥志昂揚。
當晚七時許,設在黃雞山主峰的指揮所通過有線和無線電話用暗語發出攻擊令,我軍炮火首先發言。炮彈呼嘯著飛向敵方前沿陣地和後方炮兵陣地,摧毀了敵人的表面工事。平時逞強的敵方炮火此時也成了啞巴,我方運輸線暢通無阻。前線攻擊部隊的指揮員也打電話讚揚道:「炮兵打得好!打得好!」
這次戰鬥打死打傷敵人200多名,顯示我軍的步炮協同和通訊聯絡已提高到一個新水平,得到了志司首長的表揚。1953年7月,我炮團奉命配屬136師407團攻打馬踏里。主要任務:(1)破壞+0237地堡(敵一個加強排);(2)攻打+0238地堡(敵一個加強連)。
我們經過反覆勘察,選擇了距+0237地堡500公尺的向敵面來構築工事。我向407團副團長牟興隆要了兩個連挖工事,戰士每人自帶一個麻袋,以便把土運走,把工事偽裝好。
7月18日夜炮兵進入工事,隱蔽了一晝一夜。7月19日傍晚,我們接到攻擊令。偽裝撤去,炮彈怒放,飛向敵+0237大地堡。兩門山炮各12發炮彈,摧毀了敵地堡,步兵順利衝上去。戰後,步兵的同志們為了感謝我們對他們的大力支持,特地為我們送來了剛繳獲的卡賓槍。這次戰鬥,湧現了我們的炮兵英一一鐵胳膊遲明信。
7月24日,全營集中攻打+0238。19時,我方信號彈騰空而起,急襲炮火從各個山谷進發,部隊佔領了敵表面陣地,只有+0238地堡內的敵人負隅頑抗,敵我僵持不下。敵人增援,我們的小山炮與步兵配合密切,一次次打退敵人反撲。開始時我們用暗語聯絡,指揮所對陣地喊:「一號,下雨(打炮)!」「二號,下雨!」陣地上對指揮所大喊:「送饅頭(要炮彈)!」「送饅頭」,等到戰鬥激烈時就直接大喊「要炮彈!"25日,我們在炮兵觀察所看到過臨津江向北,順桂堂公路,敵增援汽車約五十輛,燈光蜿蜒。我們的喀秋莎連發三個齊射,炮彈從我們頭上呼嘯而過,霎時,桂堂公路火光衝天,成了一片火海,敵人的增援部隊也未能過去一兵一卒。
二營配屬板門店以東的大德山408團,當時敵人氣焰十分囂張,白天在陣地上狂呼亂叫,又唱又跳,晚上則燈籠火把,探照燈把陣地照得通明。我們漸漸摸清敵人規律,利用夜晚,把山炮分解,運動到有效射程以內隱蔽起來,然後在敵人得意忘形之際,猛烈發射,打得敵人鬼哭狼嚎、暈頭轉向,我們則乘機安全轉移。從此,敵人不得不收斂起驕橫氣焰。
在我們有力的、不斷的打擊下,促成了1953年7月27日22時朝鮮停戰協定的簽字。歷時三年的槍炮聲停止了。
停火後,我們炮團接受了一個特殊任務:給志願軍的好媽媽一一崔媽媽建造房屋。
朝鮮戰爭結束後,朝鮮的國土上是一片焦土和廢墟。我們發現,他們順著山坡的斜坡,搭上樹枝就是居住的窩棚,一個窩棚里住就是幾十家的老老小小。看到他們,我們深感美帝國主義在朝鮮犯下的滔天罪行。我們找到里的負責人,說明了情況。不懂朝鮮房子的構造,我們派專人學習。由於戰後朝鮮物資貧乏,幾經周折,買來了稻草、石頭、建築材料和飯鍋。經過一個多月的準備,一座先打炕,後上樑完全朝鮮風格的房屋建成了。那一天,我和政委項守義參加了崔媽媽新房落成典禮,崔媽媽高興得熱淚縱橫,連連說:「可媽司米達(謝謝)!」在附近老百姓羨慕的眼神里,崔媽媽住進了新房。志願軍記者還為我們拍了照片,後收在《光榮的中國人民志願軍》畫冊中。
——選自四十六軍內部刊物[愛晚情音]2002.12.10。
感謝張繩武前輩子女提供照片!
PLA136137138133
※開國之夜
TAG:軍人後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