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儒家的中道:處世的大智慧

儒家的中道:處世的大智慧

《中庸》認為:內心平正,不偏不倚稱為「中」;喜怒哀樂已發,但合乎法度為「和」。中是天下的根本狀態,和是天下的最終歸宿。達到中和,是一切運動變化的根本目的,天地各得其所,萬物順利成長。從某種程度上說,中與和是一回事,因此可以用中的標準去把握和,也可以用和的精神去理解中。

儒家的中道:處世的大智慧東漢末年經學大師鄭玄曾經說:把執政原則可以轉化為道德原則乃至日常的思維法則。其實這就是中庸精神的一個體現,因為有人才有家,有家才有國,道理都是一樣的。而孔子說,最高的處世之道,大概就是中庸了;中庸之道是離人不遠的,如果有人遵行中庸之道而遠離了人群,那中庸就不能稱為道了。

正確的理性原則必須適用於實際,接受實際利益衝突的考驗,也就是說中道之所以能稱為道,是因為它在社會實踐中絕對是起到重要作用的。其實,中庸之道實質上就是預防衝突之道、化解矛盾之道,維持凝聚之道、實現平衡之道。在現實利益的考驗面前,中庸之道會表現出強大的實用價值。

一個人遵從中庸之道,在現實中的很多考驗面前,就能做到頭腦清醒,保持自我,不被環境改變。把中庸這種執中、防偏、追求公正的人文思想擴展到自然領域,使人與自然能夠真正地和諧相處,這便有了中和之道。

中和,也是恰到好處的意思,人與人之間的關係是和諧的,社會的關係是和諧的。但在和諧的過程中,我們必須清楚,人與人之間的和諧是有原則的,應以禮為標準,用禮來節制自己的行為,把自己的一切言行納入禮的規範之中,說話做事都完全與自己所處的位置相符,這樣才能真正意義上做到和諧共處。

禮之用,和為貴,這樣社會才能和諧、穩定、發展。然而,對於那些為了和諧而和諧,卻不用禮來把握和諧的行為,這樣就叫跑偏了。和諧就變成了和氣、和順、做老好人的作風了,這也是不行的,這只是在打著和諧的旗號,但具體實施起來卻處處不和諧了。孔子說: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意思是說,君子講求和諧而不同流合污,小人只求完全一致,而不講求協調。先賢給了我們一個具體而偉大的道路,但是,為人既堅持原則而又團結和諧,想達到這樣的修養境界,不是那麼容易吧!

慶幸的是,先哲們給我們確立了標準的同時,也告給了我們實現它的方法。我們不用著急,中庸已經為這條路樹立了路標,告訴了我們該怎樣做,就能既堅持原則又能團結和諧。這個路標是唯一的,它的名字叫「誠」。《中庸》上說:成者,自成也;而道,自道也。意思是說:有誠心的人,必須要自己實在地去做,不能敷衍;學天道,沒有必要他人來領導我們,別人誘導也沒用,只有自己把握自己,才能真正地發現大道。「至誠無息,博厚悠遠」就是說:真正的真誠長久地保持,終究會被人發現,長久真誠而使人廣博深厚,廣博深厚就會使人高大光明。

可見,儒家把中庸作為做人的最高哲學,它要求每個人必須要真誠待人,只有這樣才能做到既可堅持原則,又能團結和諧。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歸來如松 的精彩文章:

《黃帝四經》十句警言,不可多得的道家大智慧
佛教的高級智慧——四諦八正道

TAG:歸來如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