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明朝的宦官是怎麼架空內閣?掌控特務機關的?

明朝的宦官是怎麼架空內閣?掌控特務機關的?

原標題:明朝的宦官是怎麼架空內閣?掌控特務機關的?


宦官對明代政治的影響是多方面的,其中最值得注意的是兩件事:一、架空內閣;二、操縱廠衛。


(一) 架空內閣

朱元璋在建國初期,仍然繼承元朝的政治體制,在中央設中書省、大都督府、御史台,分管全國的政治、軍事、監察。中書省最為重要,由官居一品的左、右丞相總理國政,下設吏、戶、禮、兵、刑、工六部。大都督府的左、右大都督,也是正一品官,平時訓練軍隊,戰時統帥軍隊,領導京城及全國各地的衛所。御史台的左、右御史大夫,是從一品官,負責監察各機關衙門,肅清綱紀,領導御史中丞以下各級御史。地方上設行中書省,統管地方軍政事務。



這種制度的重要特點是,中央的中書省及地方的行中書省都是大權在握。特別是中書省,掌握大部分政治權力。當時的百官奏章,都是由丞相先加以綜合整理,然後分清事情的輕重緩急,簽署意見,再請朱元璋裁定施行。所以一心想集全國政治、經濟、軍事最高權力於一身,以強化封建專制,使家天下永保永享的朱元璋,很快就不滿意這種丞相權力過大,中書省、大都督府、御史台都能獨持權柄的政治機制。


他認為元朝滅亡的教訓之一,便是「委任權臣,上下蒙蔽故也」[1];並歪曲秦王朝以來的歷史,說歷朝設宰相,都是沒有以秦亡為鑒,「相從而命之,往往病及於國君者,其故在擅專威福」。

因此,他瞄準宰相的權力,逐步開刀。洪武十年(1377)五月,朱元璋命李善長、李文忠凌駕於中書省等機構之上。次年又下令,臣下奏事不需要經過中書省,使丞相有職無權,徒有其名。而到洪武十三年(1380),乾脆羅織陰謀政變的罪名,將宰相胡惟庸問斬。


從此廢中書省,罷丞相,將中書省的權力分歸於六部,大都督府分解為前、後、左、右、中五軍都督府,改御史台為都察院,加上大理寺、通政司,並稱為九卿,由朱元璋直接指揮。


朱元璋罷廢丞相後,很快便感到自己不勝其勞。似雪片而來的奏疏,只能由他自己親自處理。以洪武十七年(1384)九月為例,從十四日至二十一日,八天之內,「內外諸司奏札凡一千六百六十件,計三千三百九十一事」,平均每天奏札207件,411事。顯然,要看這麼多的章奏,處理這麼多的事,朱元璋難以應付,必須有新的幫手,因此先後又設立了四輔官、殿閣大學士。



永樂時期,命翰林儒臣入值文淵閣參與機務,稱做內閣。朱元璋、朱棣父子,都是一代雄主,深知江山得來不易,所以輔官閣臣都只限於顧問、參謀性質,章奏仍由自己親自批示。

但洪熙、宣德以後,情況大異,衍化出票擬制度,即:令內閣臣用小票墨書,對章奏草擬出處理意見,貼在各種奏疏的封面上,再上報給皇帝,由皇帝審定後,讓太監用紅筆寫出,稱為批朱,這就是對明朝政治發生很壞影響的票擬制度。其中最糟糕的便是給宦官干政大開方便之門。《明史·職官三》記載,司禮監「掌印掌理內外章奏及御前勘合,秉筆、隨堂掌章奏文書,照閣票批朱」,文書房「掌收通政司每日封進本章、並會極門京官及各藩所上封本,其在外之閣票,在內之搭票,一應聖諭旨意御批,俱由文書房落底簿發」。


司禮監是宦官建制中十二監之一,也是最重要的監;文書房則是宦官十二房之一。顯然,不管是六部進呈、由內閣票擬的章奏,或起草的詔令,上交皇帝之前,必須經過文書房的宦官;而反過來,皇帝所下的命令,也不能直接達於大臣,而必須先經過文書房的宦官之手。其具體運行的過程,明朝中葉的史料不夠具體,但我們可以從明末記載得很詳盡的史籍中,大體推知無誤。據明朝宦官劉若愚所述,凡章奏由外廷送至文書房,經該房宦官登錄後,交司禮監太監,司禮監太監看過後,呈送皇帝審閱,皇帝閱後,退回司禮監,司禮監交文書房送內閣票本,內閣票擬後再送文書房,文書房送司禮監,司禮監認為所票可行,經奏明之後,批紅髮出施行。如有意見,奏明發出重票。


其間,司禮監太監還在章奏中做下記號,即「凡有要緊處,即鈐闊一寸許白紙條,覆於本上下空紙處,用指甲捏一痕」。這就清楚地表明了,所有章奏,經文書房的宦官中轉後,司禮監的太監不僅能預先知道章奏的內容,而且閣臣的票擬,需要司禮監閱後,認為可行,才送到皇帝手中。


顯然,司禮監對於皇帝的影響,可謂舉足輕重。而太監享有的批紅大權,更是宦官得以竊弄權柄、恣作威福的關鍵。《明史·職官志序》評論此事說:「然內閣之票擬,不得不決於宦官之批紅,相權轉歸之寺人,於是賢士大夫之進退,悉顛倒於其手,伴食者承意旨之不暇,間有賢輔,卒蒿目而不能救。」這裡的批紅,畢竟還是奉皇帝之命,由宦官操刀,堂而皇之地進行的。而有明一代,不經過票擬,由宦官直接在章奏中批示的事,更是迭相發生。


如正德時,大學士李東陽在奏疏中揭露劉瑾:「凡調旨撰敕,或被駁詰再三,或逕自竄改,或持回私室假手他人。」諸如此類,稱做內批中旨,宦官視閣臣如草芥,也就可想而知。明末的魏忠賢,或亂批,或假傳聖旨,更是到了肆無忌憚的地步。楊漣的《劾魏忠賢疏》說:「自忠賢專擅,旨意多出傳奉。傳奉而真,一字抑揚之間,判若天淵;傳奉而偽,誰為辨之?近乃公然三五成群,勒逼讓,政事之堂,幾成哄市。甚至有徑自內批,不相照會者。假若夜半出片紙殺人,皇上不得知,閣臣不及問,害豈渺小?」宦官的架空內閣,或者說凌駕於內閣之上,掌握著最高的決定權,結果只能是一個:導致朝政越來越黑暗腐敗。無怪乎明清之際的思想家黃宗羲說:「吾以謂有宰相之實者,今之宮奴也」,「使宮奴有宰相之實者,則罷丞相之過也」,「有明之無善治,自高祖罷丞相始也」!



明代閣臣動輒被宦官罷了官、遭構陷的事,層出不窮。如:天順初徐有貞、李賢在宦官曹吉祥等的排陷下,均被逮下獄。正德時劉健、謝遷等因上疏列數劉瑾罪惡,都丟了官,劉健還被列為奸黨之首。而天啟時或因不肯附閹,或因奏劾閹黨罪行被罷官及被迫引退的大臣,則有劉一、葉向高、韓、朱國禎、朱延禧等人。


另一方面,一些庸才、小人,或宦官的親友,因投靠、諂媚宦官,則可飛黃騰達,被任命為閣臣。如:成化時萬安為人軟弱,品行也很差,只因對宦官李永昌的養子李泰拍馬有術,故能在成化五年(1469)入閣。正德初年,吏部尚書馬文升去位後,焦芳憑與司禮監太監李榮的同鄉關係,在李榮的策划下,代理吏部尚書,很快便以尚書兼武英殿大學士之職入閣辦事,不久又加上太子太保兼謹身殿大學士的頭銜,專在內閣辦事。焦芳是個卑鄙無恥之徒,每次去拜訪劉瑾,口口聲聲喊劉瑾千歲,自稱是門下,對於章奏的閱處,完全按劉瑾的意見辦理。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老何談歷史 的精彩文章:

陳友諒是個梟雄,為何敗給朱元璋,原因還是他讀書少,沒文化
宋朝40萬大軍為什麼攻不下孤立的幽州城?

TAG:老何談歷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