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人才稱號如何回歸學術性榮譽性本質

人才稱號如何回歸學術性榮譽性本質

冰啟

克服唯論文、唯職稱、唯學歷、唯獎項傾向,使人才稱號回歸學術性、榮譽性本質,不將論文、外語、專利、計算機水平作為應用型人才、基層一線人才職稱評審的限制性條件……近日,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於深化項目評審、人才評價、機構評估改革的意見》(下文簡稱《意見》),提出多項具體舉措,改進科技人才評價方式。

人才評價要克服唯論文、唯學歷、唯資歷等固化機制,已經提了很多年了。可以說,我國科學界、教育界以及整個社會,都已經形成要克服唯論文、唯職稱、唯學歷傾向的共識,但是,從共識走向實踐,卻存在現實的阻力。因此,克服唯論文、唯職稱、唯學歷、唯獎項傾向,關鍵在於要破除既得利益的阻力,切實建立新的人才評價體系。

此次頒布的《意見》要求,要堅持正確價值導向,不把人才榮譽性稱號作為承擔各類國家科技計劃項目、獲得國家科技獎勵、職稱評定、崗位聘用、薪酬待遇確定的限制性條件。要建立人才項目申報查重及處理機制,防止人才申報違規行為,避免多個類似人才項目同時支持同一人才。如果落實《意見》,這對有人才榮譽稱號的「傑出人才」來說意味著,首先,不能再以人才稱號,去享有學術特權、學術利益;其次,不可能一個人佔有大量的學術項目、學術資源,也不能再以人才稱號獲得當然的高薪。

需要注意的是,我國高校和科研機構的領導,職能部門負責人,大多是有各種人才稱號者,包括院士、長江學者、千人學者、國家傑出青年基金獲得者等等。本來,這些人才稱號,有的是純學術性、榮譽性的,如院士,有的是為開展學術研究而開展的人才計劃和學術項目,但在具體實踐中,入選人才計劃、獲得科研項目,就變為了研究人員的身份、榮譽。像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是為了資助研究人員開展研究的,可獲得自然科學基金項目後,人才就有了「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獲得者」身份,哪怕項目已經結束,或者項目完成情況不好,這個身份卻一直跟著學者,這顯然是學術評價的異化。

但要讓這些人才稱號回歸純學術性、榮譽性,推動改革者,正是有人才稱號的。從集體角度,這些人才可能並不願意推進改革,因為人才稱號利益化,與當前對高校、科研機構的評價,重視論文、課題、經費、獲獎有關。高校和科研機構之所以會給入選計劃、獲得項目的人才,按計劃、項目「行賞」,是因為這是學校的政績。因此,必須改革對高校和科研機構的評價體系,不能再用論文、課題、經費來評價高校和科研機構的業績,要進行專業評價,引入國際評價。《意見》在談到對機構的評估時,明確指出要推進國際評價。

而從個體角度看,人才稱號去利益化,是對有人才稱號的既得利益群體「開刀」,要推進這一改革,全體高校教師和科研機構的研究人員都需要參與到改革中來,包括參與確定改革方案,監督改革方案落地。目前的問題是,普通教師、研究人員在高校和科研機構的改革中處於比較消極的狀態,高校和科研機構的改革主要由行政主導,因此,很難觸動既得利益。這一局面必須改變,這需要建立現代學校制度和現代科研院所制度,充分發揮教授委員會、學術委員會的人才管理與評價作用,讓高校和科研機構回歸教育和學術,人才稱號也就會回歸學術性、榮譽性。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光明網 的精彩文章:

炊煙不見鄉愁還在
貝克漢姆首吐當爸心聲:我的孩子處在幸運的位置

TAG:光明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