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品茗一盞,笑看浮生,再次進化的當代瓷壺

品茗一盞,笑看浮生,再次進化的當代瓷壺

您關注的是最受歡迎的賞石公眾號《雅石團》

賞石文化 | 雅石收藏 | 美文 | 美石

★ ★ ★ ★ ★ ★

古人所處的時代雖然在生產力上遠不及現代,但是當人們對古人日常起居用具有過觀察之後,卻總能被古人優雅的生活方式所折服。

比如,相比於現在市場上千篇一律的瓷壺,古人所使用的瓷壺造型更加多樣,紋飾更加講究。

盤口壺

宋 吉州窯盤口壺

壺的一種式樣。盤口,有頸,四系或六系,鼓腹平底。東漢至唐盛行的一種青瓷製品。盤口壺的演變趨勢是盤口加大,頸由短增長,腹部由圓發展到橢圓,系由環形演變為橋形,後又變成條狀。

雞頭壺

元 青花雞頭壺

壺的一種式樣。以壺嘴作成雞首狀,故名,始見於西晉,延續至唐代初期,各代器型略有變化。浙江地區盛燒,品種為青釉和黑釉。

雞冠壺

遼 三彩雞冠壺

壺的一種式樣。遼代的壺式,因壺的頂部很像雞冠,故名。扁體,下腹部肥碩,上部有管式短流。產地在遼寧省的阿魯科沁旗、赤峰及遼陽等地,品種以黃釉、白釉及綠釉居多,具有濃郁的契丹民族風格。

皮囊壺

唐 黃釉人物皮囊壺

壺的一種式樣。遼代的壺式,系摹仿契丹族皮囊容器而燒制,故名。扁體,直身,下部豐碩,短流,壺兩側隨形起線,頗似縫合的皮革痕迹,兩側有圓孔,可繫繩提拿。產地在遼寧及內蒙,品種以白釉、綠釉居多。

唾壺

南宋 龍泉窯黃釉唾壺

壺的一種式樣。衛生用具,吐唾液的容器。洗口,短頸,鼓腹平底。三國時吳、晉初越窯已大量燒造青瓷唾壺。宋代龍泉窯、定窯亦燒造,造型有所變化,上部洗口增大,淺圈足。

鳳頭壺

清 爐鈞釉鳳頭壺

壺的一種式樣。因壺口部似鳳首,故名。鳳頭形壺蓋,束頸,腹部微碩,下承以喇叭形高足,一側有流,另一側一般附以直立的龍形柄。唐代創製,品種有三彩、白釉及青釉,它既吸收了波斯金銀器鳳頭壺的特色,又揉和了中國的傳統風格,極為別緻。

提梁壺

清早期 素三彩開光花卉紋提梁壺

壺的一種式樣。小口,細流,鼓腹,平底,有蓋,為了提拿方便,在肩部兩端連以半月形提梁,故名。宋代耀州窯創製,明、清均有燒造,品種有青釉、青花、粉彩、紫砂等。

穿帶壺

清嘉慶 粉彩纏枝蓮開光博古圖穿帶壺

壺的一種式樣。小口,短頸,橢圓腹,器物的下部兩側各有長方形穿孔,與肩部兩側的雙貫耳兩兩相對,可以穿帶提攜,故名。唐代已見有,宋至清代繼續燒造,品種有白釉、青釉、紅釉等。

僧帽壺

[春秋詩意一把壺]

一片茶葉,能讓中國人演變出無盡的儀式,也能在流派繁多的今天,讓林語堂嘆一句,只要有一把茶壺,中國人到哪裡都是快樂的。

這把梨壺,名「小滿」,謙謙瓷器,輕巧圓潤,靈感源於明代《茶箋》:「壺小則香不渙散,味不耽擱。」今天正在物道獨家首發。

香不渙散

味不耽擱

閑時,燒水泡茶,淙淙茶湯,清香遠揚,茶壺在此間,斷水利落,不打擾茶、不打擾水,能顯茶的真味,沒有旁騖,好似莊子的無為。

忙時,談國事家事,它最沉著,一道茶香,一抹素白,點醒入世的人,別忘了與自己對話。

一道茶香

一抹素白

簡,是美,你無需紅泥爐,無需梅花雪,壺善聚茶香,不在美景中,也自有禪意。

凈,是大美,所以中國人崇青尚白,瓷色白到極致,當是你眼前這甜白釉。

簡,是美

凈,大美如君子溫潤,如佳人嫻靜,與你的雙手,似乎有不用言明的默契,攏住了茶香,將日月山河,春秋代謝,盡藏這一壺裡。[極致手作一把壺]

說起甜白釉,課植窯小滿瓷壺溫潤如凝脂的質感,將以瓷代玉的審美精神演繹至極,在高手雲集的景德鎮,依舊熠熠生輝。

胎底,非高白泥不可,釉色,非嘗試燒它百餘回不可,設計,修坯,素燒,吹釉,入窯,器的神奇在於,在經歷1320高溫燒制過後,器物的體積會比入窯前縮小17%,最終的模樣,就因這樣的未知而美好著。

梨壺極遵「大道至簡」的理趣,為了美,將氣孔安排在正中央,保證茶氣中出,大大降低了成品率。

為了不讓茶葉阻滯茶湯,泡好第二泡茶,匠人將壺內的濾孔無限接近壺身,在不到2cm2的球孔上,人工鑽下近60個小孔,透光可見,在壺的世界,做到如此精細是鮮見的。

最難的,還是壺口的出水與斷水。老道的評茶師在使用瓷壺時,也會捎上一塊棉布,以防滲漏,擾了茶席清歡,但小滿梨壺全然不會,茶水傾出,收起,暢快利落。

壺口,像被一刀切過,有線條,但不鋒利,施以薄釉燒成,這是小滿誕生之初的意義,也是手藝人專研了兩年的成果。

[泡好一杯茶,也是一生的修行]

蔡瀾也曾懷疑過,中國是否還有自己的茶道?說到底,你離「道」,不過缺一個懂茶的器。課植窯是這麼想的,也是這麼做的。

他們設計的小滿梨壺,儘管有紫砂的參照、歷史的背書,但從手稿到成品,仍然會經過上百遍的修整。

為了一個細節,他們可以耗時一年多去改良,當10個瓷壺裡有9個會滲水、漏水時,他們偏要做那十分之一。

一年前在物道最受歡迎的品茗杯,就出自他們之手。

這群近乎偏執的手藝人說:「或許你不喜歡課植窯的作品,但你不會認為我們沒有用心去做。」

極致手作之下的茶壺,日常用度,稱手又體面,珍藏於雅室,亦是一道風景。

先人記:「茅屋竹窗,一榻清風邀客;茶爐葯灶,半簾明月窺人」。現時今日,能懂此古意者,定是豁達之人。

課植窯「小滿」梨壺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TA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