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數據時代下,政府數據具備更多可能性
大數據時代
當前幾乎所有的現今科技都離不開數據的支撐。少量數據微不足道,但如果擁有大量數據,並善於數據處理運用,則可發揮巨大作用。
有的人利用社交網站的大數據,為選舉爭得有利條件;有的瀏覽器利用大數據,可以預測未來的疾病趨勢;有的互聯網企業利用大數據,可以為用戶帶來更好的體驗。
數據本身沒有好壞之分,重要的是如何合理利用數據造福社會,促進發展,而不是為一己之力擅自操縱數據。
當前社會的數字化進程隨著互聯網、區塊鏈、雲計算、物聯網、人工智慧、AR/VR等新技術的加入,與數據早已形影不離。據統計,過去數年間大數據發展迅猛,迅速蔓延到了各行各業,在交通、金融、醫療等領域尤為明顯。2017年世界經濟平均增長率徘徊在3.2%左右時,數字相關產業的增速則達到了世界經濟增速的2至3倍。在這種加速創新改革發展的背景下,中國的數字經濟走勢越來越好,「互聯網+」行動計劃功不可沒,進一步推動了數字技術與傳統經濟的創新融合,在政務、社會服務層面作出了巨大貢獻。
由此,「誰掌握了大數據,誰就掌握了未來」這類言論也不無道理。目前的大數據主要掌握在政府、互聯網企業以及各行業巨頭手中,這是可以理解的,因為足夠多的資源才能管理運用好海量數據。
政府數據的潛在價值
互聯網企業的數據類型主要是通過網路平台收集的用戶基本信息、行為等數據;各行業巨頭的數據主要是行業內部數據;上述的數據都偏向於某一行業的垂直領域,單一化程度較高,而相較之下,政府掌握的數據涵蓋範圍最廣,數據量最大。政府的大數據涉及稅務、法律、交通、醫療、教育、通信、金融、農業、工業等多種領域,而且這些領域都存在著或多或少的聯繫,數據量大、價值高、可塑性強,這都歸功於百姓的生活離不開政府。據統計,一線城市的政府數據資源積累量已經相當於好幾個BAT的數據量了。
由此看來,政府數據的潛在價值不容忽視,它可能比現在的阿里巴巴、騰訊、百度這些互聯網巨頭的數據更加值得挖掘分析。但現在政府的大部分數據還未被「激活」和「過濾」,畢竟這其中涉及到許多公民的個人隱私和國家層面的機密。利用現有的技術手段,對數據進行篩選、分析、建模,被「激活」的數據就能帶來前所未有的價值。
數據資產的價值最終將會在實體經濟中體現
有不少人可能會覺得,數據這種東西自己平常幾乎感知不到,這種看不見、摸不著的虛擬資產究竟有什麼用處呢?還不如一些實體產業來的實在。
其實不然,我們可以把數據這種潛藏的虛擬資產視作一支「革命軍」,當數據量很少的時候,這支「革命軍」用處很少,但隨著數據的不斷累積,軍隊不斷壯大,便能帶來一場革命。大數據本身不是一個獨立出來的行業,而是與傳統行業相互融合,推進傳統行業運行模式的不斷改進和革新,最終的價值體現也會落地到實體經濟中。
數據資產具有兩大優勢:可塑性和共享性。
可塑性是指,同一組數據具有多種可能性,對於銀行有用,對互聯網公司也能有價值。數據本身的維度很多,不同的角度去分析數據可以獲得不同的結論。這種極強的可塑性也是其帶來價值的關鍵點。
共享性,淺顯易懂。一個企業或個人擁有某一數據,他可以將其分享給其他需要的人,這樣就避免的重複收集,節省了人力成本。而且,共享行為能使得數據資產的價值最大化。結合數據的可塑性可知,一個企業或一個人對數據的分析和開發是局限的,所能做的最多是某個行業的專家;但其他行業能從同一個數據中獲得其他方面的有利信息,這是利人利己的。
2015年,國務院印發的《促進大數據發展行動綱要》中提到,在開放前提下加強安全和隱私保護,在數據開放的思路上增量先行。政府數據共享和開放,是政府數據信息公開最直接的政策性「紅利」,滿足了民眾對多元化數據的需求,是大數據產業發展的一大突破點。
新的時代下,政府數據是重要資產,是政府追求創新力、增長性的寶藏。推動「大數據+」深度融合,提升政府治理能力、公共服務水平,將為傳統產業注入新動能,實現經濟社會的轉型升級。
讓政府擁抱大數據
據統計預測,2020年,我國大數據市場規模將超過8000億元,未來中國將成為全球數據中心,成為世界第一大數據資源大國。利用好行業數據、政府數據,讓大數據成為數字經濟的核心內容和重要驅動力,是大勢所趨。
政府數據價值的釋放,將帶動社會進行增值開發和創新應用,助力我國傳統行業創新轉型。傳統政府運行方式轉變成互聯網大數據模式:電子政務的普及;全國大範圍的普查、調研不再是難題;通過大數據作有效預測等等,這些都是看得見的改變。同時,這些改變也催生了一大批大數據企業在中國崛起。
在確保隱私和機密信息得到保護的前提下,建立高下的數據共享機制、實現數據互聯互通,打造深度利用分散數據、全面利用集中數據的有效途徑,讓政府擁抱大數據,擁抱革新。
TAG:GACHA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