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教育、意識、機會

教育、意識、機會

差不多兩年前在印度泰米爾邦的馬杜賴時,我和懷民訪問了當地的一個機構「馬杜賴萌芽」。這個機構致力於給一個普通街區(Dalit不可接觸者社區)的小孩子提供培訓和輔導。它的存在並不像在國內的課後輔導,也不是為了緩解家長工作無法照顧孩子的需求,甚至也不是商業盈利。它最重要的目的是讓孩子們真的能夠學習到一點東西。機構的負責人介紹說當地的小學教育基本上不能教給孩子們必要的知識,教師缺勤、缺乏教學計劃、課堂組織鬆散等等。很多時候孩子們到了學校就是一直無所事事地等待老師,老師講不了什麼內容就放學回家。我在一定程度上個是相信這種情況普遍存在的。因為即使是在大學學習,也會存在老師也經常遲到或取消課程,授課時照本宣科地念念課本就算了的情況。如果在印度最頂尖的大學裡都存在這種現象的話,我相信在普通小學裡這種狀況很可能更加嚴重。在「馬杜賴萌芽」,一些從該機構成長起來上了大學的學生會成為志願者來給孩子們講課。有一位小夥子,二十歲左右,從小在這個機構里學習,現在上了大學。他對於拍攝電影很有興趣,已經自己導演了一部作品。他說他在這樣的機構里學習了很多知識,才有了更為遠大的理想。在短短的兩個小時的訪問中,我們無法真的了解到機構的運作方式,但是翻閱學生寫的詩歌時,內心還是深受感動。

「馬杜賴萌芽」里學習的孩子們。攝影:懷民。

「馬杜賴萌芽」的孩子們寫的詩歌,書法也很好。攝影:小阿。

為什麼在公立的學校里學生得不到應該得到的教育而必須藉助外在的力量來補充教育的不足呢?又有多少孩子能夠有機會獲得學校之外的教育呢?如果教育沒能幫助學生提高意識,他們又能夠有多大的幾率在未來獲得多一點的發展機會呢?

在馬杜賴著名寺廟米納柯希參觀的學生。攝影:小阿。

也是在這次泰米爾的訪問中,我在本地治里大學(Pondicherry University)給學生做了一個關於在德國學習的發言,之所以我可以成為代表是因為我來自另一個相鄰的發展中國家。出乎意料的是到場的學生有一百多位。我講話的時候清楚的意識到在座的大部門學生都不可能有機會出國學習,短暫的發言隱去了太多現實的困難。我甚至會懊惱這樣的發言並不能真的給學生帶來什麼現實的幫助。隨行的教授也是泰米爾人,從哥倫比亞大學取得了博士學位,他以一個榜樣的形象給學生講述了一些觀點。他說至少我們的發言激勵了學生,讓他們意識到還有另一些可能性。

在本地治里大學發言之前。攝影:小阿。

教育的機會確實是不平等的。如何在既有的處境中拓展一點點機會很大程度上要靠意識。Abhijit V. Banerjee和Esther Duflo在他們的書《PoorEconomics貧窮的本質》中就提到過「窮人所陷入的困境與我們其他人的困擾似乎是一樣的—— 缺乏信息、信念不堅定、拖延。的確,我們並不貧窮,受過良好的教育,見多識廣,但我們與窮人的差別其實很小,因為我們的認識比我們想像中的要少得多。」「很多發展中國家,課程與教學針對的都是精英,而不是一般學生。...現在我們應該明白,為什麼私立學校在普通學生教育方面表現一般——他們的重點在於為某種艱難的公共考試培養最優秀的孩子,因為那是通往更大成功的踏腳石。」書中提到了幾個醫療衛生方面的例子,如,使用免費或便宜的蚊帳就能很大程度上避免瘧疾,或者一包糖漿口服液就能治好痢疾,但是「免費」和「容易得到」並不能吸引貧窮人口採取措施。他們無法意識到這些容易獲得的東西確實對生活有用,一個沒有瘧疾的兒童因為健康而提高學習效率,全家人的健康可能更好,醫療費可能降低,孩子將來可能有更好的工作機會,這些好處似乎太長遠了,而且這些好處與最初的蚊帳之間的關聯太細微了,以至於體現不出任何重要性。教育和拓展意識之間的關聯很明顯卻也很微妙,這種關聯並不直接卻一直存在。然而,因為一開始意識上的差別而導致的教育的差別最終又產生了意識上的差別,這個過程逐漸拉大了階層分化,對於教育機會更少的人來說要獲得更好的發展機會變得更加困難。好在拓展意識的途徑並不僅僅有學校教育,還可以來自於家庭教育、媒體、書籍、經歷。所有的方法都是間接的,前提是首先一個人必須能夠意識到自己需要主動拓展意識。

本地治里城市入口。攝影:懷民。

題外信息:本地治里保留了很多法國建築,並且在60年代才正式從法屬殖民中獨立出來。

還有一次我在馬哈拉施特拉邦的浦那跟一些專家一起吃晚餐。在當地比較高級的餐廳「Mainland China」(餐廳名:中國大陸)外面一個瘦小的男孩子,只有五歲左右吧,穿著一件白色的但是很髒的襯衣,他在餐廳外向我們乞討。關於乞討的小孩這個問題,我跟很多人討論過,所有人都表示很同情很無奈,既可憐他們又擔心越是施捨會有越多的孩子淪為黑幫的工具。吃飯的過程中,以為印度的企業家說他們在馬邦中部建了一些學校,收養當地部落的小孩,給他們提供食宿和教育。我問他們孩子和父母分開了怎麼辦。企業家說這些部落生活比較原始,條件很差,基本沒有居所,很多父母甚至不知道哪些小孩是自己的,更無法提供教育。在這樣的學校里,至少學生可以在有溫飽的同時可以學習知識和技能。我一方面覺得流落的小孩如果能夠有個庇護所和教育機會是很不錯的,另一方面我也猜想企業家資助也可能是為了從小培養符合企業要求的工人,將來他們是企業的人力資源,至於是否廉價,我不敢妄下評論。我跟一位在哥廷根印度學系專門研究教育的印度博士後探討了這個問題,他的觀點是這樣的教育機構不好,因為無法跟國家的教育體系銜接,學生們是不可能通過國家統一的教育體系進行深造的,沒有機會「高考」,也沒有機會獲得承認的文憑,也不會被就業市場認可。我當時看著流落街頭乞討的小孩,腦子裡浮現著更多的生活貧困而無緣教育的孩子,這樣的教育機構確實不能為他們提供一條平穩發展的途徑,但是有可以獲得知識和技能的機會難道不是好過一點機會都沒有嗎?如果還有機會,希望能夠親自去企業家的學校看一看,或許會有更好的結論。

不平等存在於各個領域。人們不得不首先接受這個事實。在現實處境的基礎上多少向外拓展一點就已經很有價值。

謝謝觀賞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南亞衚衕 的精彩文章:

TAG:南亞衚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