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他是越南人最痛恨的皇帝,因把國土送給嘉靖,而被越南人稱為國賊

他是越南人最痛恨的皇帝,因把國土送給嘉靖,而被越南人稱為國賊

原標題:他是越南人最痛恨的皇帝,因把國土送給嘉靖,而被越南人稱為國賊


說起越南,想必大家都熟悉,它原來是中國的領土,直到五代十國才獨立出去。後來又被朱棣收回,然後又獨立了。所以在越南人看來,中國有一千多年的時間都在奴役和殖民他們,因此對中國非常痛恨。可是相比中國,他們更加痛恨他們的這位皇帝——莫登庸。那越南人為什麼這麼痛恨莫登庸呢?請聽我慢慢道來。


莫登庸原本只是一個打魚的窮苦孩子,長大後因為健壯而且武藝高強,得以考中武舉成為宿衛。1508年,莫登庸被後黎朝(1428年——1789年)的威穆皇帝黎濬任命為天武衛都指揮使司都指揮使。可是這個黎濬好酒色,行暴政,殘害宗親,使得許多宗室有反意。


公元1509年,黎濬被人下毒毒死後,越南先後立的幾任皇帝都死於非命,而莫登庸也於這時憑藉軍功榮升為大將軍。公元1521年,莫登庸被封為仁國公,節制十三道水步諸營,掌握後黎朝的全部軍權。時任越南皇帝黎昭宗親自來到莫登庸的邸宅,晉陞莫登庸為太傅 。


此時莫登庸權勢日熾,欲控制黎昭宗,於是派女兒進入宮中服侍黎昭宗,監視黎昭宗的一舉一動。莫登庸還封其長子莫登瀛為毓美侯,掌金光殿。莫登庸本人出行的時候也僭用皇帝的儀衛。後來莫登庸在殺了一大批反對他的官員後,掌握了後黎朝的全部軍政大權。


接著又廢了逃跑的黎昭宗為陀陽王,並擁立昭宗的弟弟黎椿為帝,改元統元,是為黎恭皇。公元1525年,莫登庸率軍消滅擁立黎昭宗的鄭綏的勢力,並將黎昭宗押到河內,次年指使人將黎昭宗殺害。


到了公元1527年,莫登庸基本掃清了他的政治障礙,於是決定篡奪皇位。在莫登庸的授意下,朝廷派人前往莫登庸的祖籍地宜陽古齋社,給莫登庸加九錫,封安興王。不久又炮製了一首頌揚周公輔佐周成王的詩。


同年6月,黎恭皇被逼退位,莫登庸登基為帝,改元明德,立莫登瀛為太子,建立莫朝,史稱莫太祖。莫登庸登基的第二年,也就是公元1528年,遣使赴明廷,告知明廷黎朝子孫滅絕,無人可以繼承皇位。並以莫登庸遵後黎皇帝遺囑,順意民心為由,請求明廷冊封其為安南國王。


時任中國皇帝的嘉靖知道莫登庸是篡位,於是下旨痛罵了莫登庸。莫登庸畏懼,重金向明朝進貢,雙方關係方才和緩。此後不少後黎朝遺臣逃亡明朝通告其篡位之事,請求明廷協助恢復後黎朝,都因莫登庸通過向明朝邊境官員行賄而失敗了。公元1529年末,莫登庸讓位給太子登瀛。翌年正月,莫登瀛正式即位,是為莫太宗 ,尊莫登庸為太上皇。


莫登瀛雖是皇帝,但實權還是被他父皇莫登庸給牢牢掌控。1533年,流亡國外的後黎朝庄宗黎維寧策劃重建後黎朝,同時派遣使者出使明朝,自稱世孫,通告莫登庸篡位之事,請求明廷出兵鎮壓。1537年,嘉靖帝列舉了莫登庸十大罪,命幾路大軍分別攻向越南,但被嚴嵩給阻止了。


1540年正月,莫太宗駕崩,莫登庸立其孫子莫福海為帝,是為莫憲宗。同年,雲南巡撫汪文盛抓獲了莫朝的間諜,這讓嘉靖帝大為震怒,下令依照原來的計劃征討越南。汪文盛傳檄越南:若有擒獲莫登庸父子者,賞賜官爵及白銀萬兩;同時下書莫登庸處,稱若其能夠投降,即赦免其罪。



明軍大兵壓境,準備征討莫登庸篡弒之罪。得到此消息後,莫登庸派遣使者阮文泰出使明朝,獻表請降,自己與侄兒莫文明以及大臣武如桂、杜世卿、鄧文值等四十餘人自縛,經過邊境的鎮南關(友誼關),前往汪文盛的軍中投降,頓首認罪;並獻上地圖和金銀珠寶等物,請求內屬明朝的欽州。


同時將越南高平一帶的安廣、永安州、澌浮、金勒、古森、了葛、安良、羅浮諸洞土地全部送給(割讓)嘉靖,明廷遂取消了進攻計劃。後來明朝下詔降越南為安南都統使司,令廣西布政司頒賜《大統歷》,封莫登庸為安南都統使,軼從二品,世襲,銀印。越南從法理上成了內屬明朝的自治行政單位。


後來,後黎朝復國,把莫朝趕到了今越南北部一帶,但因為莫朝開國皇帝莫登庸送了不少國土給明朝,所以明廷嚴令禁止後黎朝將其攻滅。就這樣,越南北邊的莫朝憑藉著明朝的力量與南邊的後黎朝對峙了一百多年。要不是莫朝自己找死,支持吳三桂反清,莫朝還可以繼續藉助清朝的力量活下去。


因為莫登庸把國土送給了嘉靖,還心安理得地對明自稱都統使,所以越南人對莫登庸極為蔑視,最為痛恨,認為他割地求榮,毫無骨氣。而莫登庸這個名字也一直為越南人所忌諱,還稱其為國賊。(喜歡的話多多關注,多多點贊,多多收藏,轉發和評論,謝謝!本人其他文章也很精彩,歡迎品讀!)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Emperor歷史 的精彩文章:

這國是五常之一,一戰二戰皆為戰勝國,可都丟了領土,真恥辱!

TAG:Emperor歷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