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貨|360°為你解剖元景德窯之制瓷工藝
元代景德鎮窯的制瓷工藝特點
元青花牡丹紋梅瓶 景德鎮陶瓷館藏
1、胎釉工藝的改良及其特徵
①瓷土配方:制胎原料採用高嶺瓷土與瓷石的二元配方,改善了產品的物理性能(即提高了燒成溫度1300度以上,減少變形率),提高了胎質的瓷化程度,使之能夠製作大件器;景德鎮生產的瓷器也從軟質瓷轉變為硬質瓷;另外高嶺土的加入也保證了元代胎質的純白度。
元青花薄胎高足杯殘件
露胎的表面特徵為:色澤有深灰和土紅或土黃的兩種,露胎處顯土紅色,是因胎土裡含有鐵質,入窯前晾胎不夠乾燥時胎土中鐵元素會隨著水分的蒸發而浮現形成的。
左圖 元釉里紅瓷片及元青花鴛鴦花卉紋碗殘件 包頭市燕家梁遺址出土
右上圖 元藍釉器瓷片(斷面胎骨) 湖田窯址出土
右下圖 出土瓷片(斷面胎骨) 江西博物館藏
②釉的配方及施釉工藝:
A. 青白釉是從宋代影青釉的基礎上改進的,完成了石灰釉到石灰鹼釉的過渡,屬於釉灰加釉果(耐火度較低的瓷石)的鈣鹼釉,釉中含氧化鈣量在8%-10%左右,其配方為:釉灰10%-14%左右,釉果86%-90%左右,燒成的釉發色青白, 透明度好,為青花和釉里紅以及顏色釉的燒制創造了條件。
B.元代景德鎮對器物施釉工藝主要是蘸釉和刷釉的方法,此外還有盪釉、甩釉和澆釉等方法。
澆釉、甩釉、蘸釉模擬圖
這些施釉方法,形成了器物的表面特徵:一般元器釉層較厚,釉面不甚平整,常有橘皮紋、針眼和縮白釉斑,在漏釉、縮釉露胎處易呈現一線火石紅色;個別的還見大面積火石紅且較重的情形,中大型罐瓶類口部或肩部出現「淚痕」。瓶內多無釉,罐內多漏釉或半截釉。有明顯的盪釉痕迹。罐瓶底部多無釉,但玉壺花瓶較特殊,多數底部施釉,只露圈足。
器內部及底部表面特徵圖例
2、成型工藝及胎飾技術
①元代瓷器的主要採用的是印坯工藝(模製),即先用瓷土燒制好種模,然後將大致拉坯制好的器型放於模內,用手按壓於模範上(即印坯),再將分段(大件器物如罐類胎體多數是四段三接,瓶類胎體多數是五段四接)制好的泥坯粘合在一起。
玉壺春瓶成型模擬圖
底足的處理上,一般是採用先粘合平底,然後挖足,挖足有深有淺,圈足分寬矮和深高(如象耳瓶)兩種。
②胎飾技藝主要有刻、劃、印、貼、堆、鏤、繪等多種方法,並善於綜合運用這些裝飾技法。
3、裝燒工藝及窯爐燒成技術
①根據近年來的考古調查得知,景德鎮元代瓷窯遺址主要有珠山、湖田、市區落馬橋、戴家弄、觀音閣、中渡口、曾家弄、塘下、銀坑塢、瑤里、麗陽、厲堯等處。從這些窯址遺存來看,景德鎮元代瓷器燒造的窯爐形制主要有馬蹄窯、龍窯和葫蘆窯。其中龍窯的使用較為普遍,為該時期瓷業的發展發揮了重要作用,後期開始使用的「分室龍窯」(即葫蘆窯)也是在其基礎上演進的。
景德鎮窯遺址分布示意圖
龍窯在熱利用方面比北方的饅頭窯技高一籌。代表了中國傳統制瓷窯爐營造技藝的最高水平。瓷器是土與火的藝術,清代督陶官唐英也說:「瓷器之成,窯火是賴「,由此可見,元代景德鎮的窯爐技術是決定元瓷品質的關鍵因素之一。
龍窯遺址及龍窯構造示意圖
②元代採用用匣缽裝燒瓷器,遺址中發現有兩種匣缽:一是漏斗式匣,底不甚平,都必須在匣底鋪一層墊渣。另一是直桶形平底匣,底較平,匣裝的是瓶、罐、觚、壺等,多為琢器。不同規格的產品選擇大小適合的匣缽裝燒。
左上圖為瓷質圓形拍子 中上圖為直桶形平底匣
下圖及右圖為裝燒法示意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