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佛學 > 寺和廟、祠、觀、庵的區別

寺和廟、祠、觀、庵的區別

《說文》云:「寺,廷也。」《漢書》註:「凡府廷所在,皆謂之寺。」如漢代的御史府,也稱御史大夫寺,中央一級的常設機構有太常寺、大理寺等。秦漢兩代建立的「三公九卿」制,三公的官署稱為「府」,九卿的官署稱為「寺」,即所謂的「三府九寺」。漢代,九卿中有「典客」,後又改稱為「大鴻臚」。鴻臚卿的職責是布達皇命、應對賓客,其官署即「鴻臚寺」。

東漢明帝永平十年(67年),印度高僧攝摩騰和竺法蘭跟隨漢王朝派往西方尋找佛的使臣,用白馬馱著佛經和佛像來到了洛陽。這兩位印度僧人被安排到接待諸王和外國人的鴻臚寺居住。第二年,漢明帝下令在洛陽城雍門西面,按天竺僧伽藍摩(該梵語的意思是「僧眾所住的園林」)樣式為這兩位印度僧人建造了一些房屋,這些房屋依照當時的習慣,也被東漢王朝稱為「寺」。因為寺內的經書是用白馬馱來的,朝廷便將其命名為「白馬寺」。這樣,洛陽的白馬寺就成為中國的第一座佛寺。隋唐以後,寺作為官署的稱謂越來越少,而逐漸演變為中國佛教建築的專用名詞。是當時朝廷直屬的行政機構。它的目的就是翻譯經典,再一個就是指導大眾共同修行。

歷史上的佛寺,相當於現在的大學,它的目的是普及教育。佛寺裡面有藏經樓,起到了現在公共圖書館的作用。很多讀書人,像王陽明、朱熹、范仲淹這些大儒,都曾長時間在寺院里掛單讀書。而且寺院定期有佛法的講座,當地老百姓都可以去聽,這是起到普及佛法的作用。也是大眾共同修行的一個場所。

廟是中國古代祭祀天地鬼神的地方。皇帝有太廟,民間有土地廟,龍王廟等等。它也是中國人供祭祖宗神位的屋舍,故又稱為「宗廟」。《禮祀·祭法》中說:「天子至士,皆有宗廟」、「天子七廟,卿五廟,大夫三廟,士一廟。」在古代,「太廟」是帝王的祖廟,其他凡有官爵的人,也可按制建立「家廟」。漢代以後,廟逐漸成為祭祀中國的一切聖賢、神靈的處所,如孔廟、岳王廟、龍王廟、媽祖廟、山神廟、土地廟、城隍廟等。

中國古代,差不多每一座城池都有一個城隍廟,而廟中所建「廟主」,大多有姓名可查,如上海城隍廟的「廟主」為元末明初的「東海名士」秦裕伯,昆明城隍廟「廟主」為明代大忠臣于謙。另外,皇宮的前殿也稱為廟,所以朝廷也稱為「廟堂」、「廟廊」。如宋代著名文學家范仲淹就有名句:「居廟堂之高,則憂其民;處江湖之遠,則憂其君。」

祠是為紀念偉人名士而修建的供舍(相當於紀念堂)。這點與廟有些相似,因此也常常把同族子孫祭祀祖先的處所叫「祠堂」。祠堂最早出現於漢代,據《漢書·循吏傳》記載,「文翁終於蜀,吏民為立祠堂。及時(指誕辰和忌日)祭禮不絕」。東漢末,社會上興起建祠抬高家族門第之風,甚至活人也為自己修建「生祠」。由此,祀堂日漸增多。

觀,《釋名》云:「觀者,於上觀望也。」觀就是古代天文學家觀察星象的「天文觀察台」。史載漢武帝在甘泉造「延壽觀」,以後,建「觀」迎仙蔚然成風。據傳,最早住進皇家「觀」中的道士是漢朝的汪仲都。他因治好漢元帝頑疾而被引進皇宮內的「昆明觀」。從此,道教徒感激皇恩,把道教建築稱之為「觀」。

庵,古時是一種小草屋,即所謂「結草為庵」。舊時文人的書齋亦稱「庵」,如「老學庵」、「影梅庵」。漢以後建了一些專供比丘尼居住的庵堂,於是「庵」也就逐漸成了佛教女弟子出家修行的專用建築名稱了。

文章選自中國佛學院廣行法師編著《走近佛教》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廣行法師 的精彩文章:

寺院秩序有條不紊 全靠四十八單執事
告訴你一個生活快樂,工作順利的秘訣!

TAG:廣行法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