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話說運河】黃河改道了

【話說運河】黃河改道了

有一條河,是海河五大支流之一,源於黃土高原,河水混濁,河沙淤積,河堤多決,河道善徙,以「善淤、善決、善徙」而著稱,也因此而得名無定河。這條河直到清康熙年間大規模治理以後河道才基本穩定下來,於是改名永定河。這條河也曾叫盧溝,所以有一座著名的大橋便取名盧溝橋。

北京西南的盧溝橋

其實我們國家還有一條河,比永定河更長、更遠、更「無定」,更以「善淤、善決、善徙」而著稱,這就是黃河。黃河有「三年兩決口,百年一改道」之說。據黃河水利委員會統計,公元前602年至1938年間,黃河下游決口1590次,大的改道26次。黃河最北侵入海河,出大沽口入海;最南奪取淮河,從雲梯關入海。

歷史時期黃河下游洪泛頻率統計圖

為了解決黃河水患問題,東漢明帝賜王景《山海經》等水利專著,令其修築堤防約束河水。王景親自勘測地形,規劃堤線,率領數十萬人修建了從滎陽(今鄭州北)到千乘海口(今山東利津境內)長千餘里的黃河大堤,自此以後近千年,黃河沒有大的改道。

黃河歷次改道示意圖

到了宋代,「東漢故道」已經「病入膏肓」,河沙大量淤積,河床嚴重淤高,黃河決口頻繁,河道變遷劇烈。據統計,北宋167年黃河下游決口165處,平均下來幾乎年年都有;大的改道6次,是黃河改道最頻繁的時期,超過歷史總數的1/5。

黃河泥沙淤積嚴重,有特殊的地理位置、特殊的氣候特徵、特殊的黃土質地和頻繁的自然災害等自然原因,更是毀林開荒等人類不合理活動的結果。而宋代「以河代兵」的軍事政策更進一步加劇了黃河決口、改道。如宋建炎二年(1128年),為阻礙金兵南下,東京(今開封)留守杜充決開黃河,結果並未淹死金兵,卻給黃河下游帶來了無盡的災難。《中國自然地理?歷史自然地理》認為決口在滑縣李固渡(今滑縣西南沙店集南三里許)以西。決口以下,河水東流,經今滑縣南,濮陽、東明之間,再東經鄄城、巨野、嘉祥、金鄉一帶匯入泗水,經泗水南流,奪淮河注入黃海。

隋唐大運河滑縣段沿線風光

此次決河改道,使黃河合泗入淮,長時期由淮河入海。對以淮安為中心的廣大地區的自然環境和人類活動造成了極其巨大的影響,也深刻改變了運河和漕運。

淮安廢黃河風光

黃河改道首先改變了這一地區的水系面貌和水文特徵。黃河奪泗入淮,侵佔了淮河下游水道。淮河宣洩不暢,在泗口以上瀦集成湖,後被迫改流運河並南下入長江。而淮河下游的沂、沭等支流,自此與淮河水系脫鉤,自成水系,輾轉入海。

沭陽新沂河風光

由於水系打亂,河床淤高,河流的行洪能力大大下降,旱澇災害發生的頻率及造成的危害明顯增加。淮河下游地區由「走千走萬,不如淮河兩岸」的富庶地區逐漸變成「大雨大災、小雨小災、無雨旱災」的多災多難之地,嚴重影響了這一地區農業和社會經濟的發展。

黃河帶來的大量泥沙,不僅淤塞河道,河道決口時還抬高地面、淤塞湖泊,在平地上留下大片的沙地和窪地。水災過後的泥沙,在風力長期作用下,形成沙丘沙壟,吞噬農田、道路和城鎮。

河南開封銅瓦廂附近的沙地

黃河抬高了這一地區的地下水位,提高了鹽分向地表集中的程度,加劇了這一地區的土地鹽鹼化現象。鹽鹼地是這一地區最主要的中低產田,鹽鹼嚴重的地區甚至只能完全廢棄。

鹽鹼地

黃河改道帶來了極大的災難,也帶來了一些好處,比如蘇北地區海岸線後退,陸地面積擴大了,再如,下游形成了許多濕地,有利於調節當地氣候,保護生物多樣性,保護生態環境等。

江蘇沿海海岸線變遷圖

黃河改道也深刻改變了運河和漕運,主要是淤塞運河河道,截斷運河水源,從而降低了運河的運輸能力,甚至部分河段船隻無法航行。那麼,建立了新的統一政權以後,蒙元統治者是繼續選擇河運還是重新考慮海運呢?我們下周接著說。

【話說運河】

話運河古今

說運河南北

謝運水之恩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清江浦人家 的精彩文章:

最曼妙的風景其實在路上

TAG:清江浦人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