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的在家上學,切不可死搬硬套
可能大部分讀者對這個標題莫名其妙。好,先幫大家科普下,在家上學(簡稱「家學」)到底是什麼?
人類歷史上大部分時期里,專業老師的輔導只有富裕階層才能獲得,因此對孩子的教育職能主要都是由家庭成員承擔,這就是如今談論的在家上學(homeschooling)的最初形態。到了19、20世紀,由於強制性教育的普遍推廣,在家上學逐漸衰退,只在少數隔絕性的國家存在。1960和1970年代一些教育改革者對工廠化教育不滿,家學再次復甦。
GIF
美國在這個教育變革浪潮中,成為了家學的大本營。據統計,直到2016年,美國有170萬在家上學學生。在很多發達國家,家學成為了一種合法的教育形態,作為與公立教育和私立學校並列的教育選擇。而在我國台灣地區,已有了相當完善的家學相關立法和制度。
在大部分人眼中,在家上學就是窩在家裡自學不出去門。真是這樣嗎?不是的,這是一個極大的誤解。從概念上看,家學是家本教育(family-centered education)的一種最極致模式,是互聯網時代教育資源極大豐富的大環境里得以迅猛發展的教育形態。家本教育,就是以家庭為本的教育。與此相反的是校本教育(school -centered education)。家本教育里,父母是作為教育資源主動的、經常性的篩選者、獲取者、提供者和調度者。因為家學的這些特點,在美國對家學的民眾認同率,如今已超過了60%。
GIF
由於教育理念不同和個人信仰等原因,家學作為一種新的教育選擇,於上個世紀開始在中國出現,並呈上升勢頭。據21世紀教育研究院《中國「在家上學」調查研究報告(2017年)》稱,2013年家學的真正實踐者全國約2000人,而2017年達到6000人,每年增長速度為30%。從針對實踐中家長的問卷調查結果看,家學孩子的整體學術學習和社交情況都處於比較令人滿意的狀態。
作為家學幾年的親身實踐者,妙面爸與大量家學家庭進行過深入的交流和互動,獲得了豐富的第一手資料和經驗。家學的優勢和成績今天暫且不提,本文僅就中國家學當前存在的普遍問題和應對方法做點拋磚引玉。如有不當之處,請各位不吝賜教。
第一個家學誤區:照搬國外或其他地區的在家理念,不考慮中國實際情況,盲目排斥學校和機構
國外很多家學合法國家和地區,對家學有著嚴格的制度要求和強大的社會支持系統。以美國為例,阿拉巴馬州政府就要求家學家庭必須註冊在教會學校或者其他學校下,規定了每學年的上課課時,並要求家學生必須接受合格老師的輔導,違規的家長將可能被判犯罪。而在台灣地區,妙面爸有一位實行多年家學的好友就表示,其孩子家學需要定期到教育部門考試考核,教育部門對家學孩子隨時提供相關課程學習機會。例如對孩子2018上學期的考核報告,當地竟派出兩名官員一對一進行檢查指導。如今該家學生成績優異,已作為交換學生計劃前往美國進行高中階段的學習。
中國家學目前缺乏包括教育資源和交際資源在內的社會支持系統,不宜照搬美國等地區的做法。我建議,中國家學要兩步同時走,第一步是父母自己熱愛學習並積極引導孩子,第二步是家長爭分奪秒找優質教育資源給孩子(包括優質的老師、學校、課程,機構,共學組織……)。
家長就是家長,不是周總理,日理萬機是做不到的。全部攬上身,不是負責,不是自信,是狂妄。將所有教育職能都承擔到在自己頭上的家長,就是看不清個人自身能力的局限性,最後落得個「人受了累,戲唱得丑」(湖南俗語)的不利局勢。
正如在上次轉載的《被要求相親,我開出的條件是:以後孩子能在家上學》一文網友評論的:「在校上學,家長主要是預備金錢給孩子上好學校,其他方面幾乎是甩手掌柜,而在家上學,家長們恨不得要成為百項全能、育兒博士!」
一位家學爸爸說得好:「父母要做項目經理、包工頭和監理,而不是具體的工人。畢竟人無完人,家長需要有開放的心態。要引導和幫助孩子尋找好的學習資源。在家教育應該叫全域教育。學校等機構只是一個載體,不應該排斥,而是選擇它好的一面。」其實家學也不妨讓小孩去一些寬鬆、課業負擔不重的學校學那麼幾個月,甚至一年兩年,讓小孩體驗一下集體生活和見識一下,這算一個家學套餐中的一份菜肴。家學的特質就是多樣化,而不是單一化。沒有對比就沒有傷害,沒有對比也就沒有幸福感,從來沒去上過學的孩子,很可能會不知道家學的幸福。
GIF
但部分家學家庭,在中國家學資源相對匱乏的情況下,竟然提倡極端的unschooling(反學校教育)理念,導致家學處於內外交困的狀態。既然教育的三視角是家庭、學校和社會三個維度,家學就要利用家庭的能力來重構新型的學校,然後調動社會上一切可以調動的優質資源來幫助孩子成長。社會屬性代表了是人與人之間的關係,社會屬性處理的好不好,決定整個人發展的動力的大小。是我們一定要假定個人的能力實際上是相當有限的,必須利用社會的拉動力,進行大量輸入,才會有孩子的輸出和內在智慧生命的重建。一隻老虎在森林裡面成為叢林之王,都尚且要四處奔波四處學習,向他一切可以學習的事物學習,向他一切可以歷練自己的地方去遊歷。何況是人呢?
在家上學,絕不是呆在家裡面,父母做周總理承擔一切、埋頭苦幹。這樣會將家學由一個由自由精神之生命,變成一個懸於頭頂的枷鎖,成為一種死板的教條、害人的規矩!如果這樣,家學就不再是幫助孩子成長的一條大道,而變成一個死胡同了。那種認為家學家長只要會寫字會算數,人人都可以自己全盤搞定的想法,是過於天真了。
我實際接觸過幾個家學家庭,小孩在家4,5年,學得非常差,孩子十幾歲連字都不怎麼會寫。後來發現這些家庭正是盲目地一手包辦,沒利用好身邊的教育資源。
在互聯網時代,我們做家長的就類似於淘寶或是美團的買家,孩子需要什麼我們就定下單,然後把這所需要的東西都運往家裡,甚至把小孩送到一些特定地方去接受學習,我們是一個資源調配師,不是說美團上所有的菜我都要自己做,不管好不好吃,一股腦給孩子吃,如果真的做得像豬食呢?在家上學專門群里,大家曾熱烈討論如何在家裡建造自己的理工科實驗室,其實這一塊我在想,這個肯定要外包,家裡一般做不了實驗室的,即使所有材料都可以搞到,有毒化學成分都無法處理。
對於一般的家學家長,我建議把大部分的學業功課能夠外包的就先外包,家長先主要承擔情商培養功能,然後家長剩下的時間集中在學術的某一個重點環節主攻。家長自己本身對某些功課產生了很強的信望愛和引導能力以後,然後慢慢的把這些東西自己承擔起來。比如妙妙的在家上學籃球話劇鋼琴書法,我一開始就是外包的,然後在這個過程中,我摸索到規律,就會和老師談,在課後輔導的情況下,就會調整方法。其實在家上學和學校教育,在這樣的一個狀態下,區別並不是特別大。
從實操上,建議大家以自己所住地點的為圓心向外輻射5到10公里,將附近的教育機構進行一定程度的走訪、了解和試學(很多機構有免費試聽),然後把這些機構用起來。為什麼要這樣近呢?因為近的話,我們的交通和時間成本比較低。如果有更好的優質資源,這個半徑距離可以適當的拉長。
第二個誤區:把家學責任都推給夫妻中的一方
母親是我國「在家上學」教授主力。根據《中國「在家上學」調查研究報告(2017年)》的調查,我國七成的「在家上學」採用的是「父母主導型」,其中以母親教授為主的情況最多,佔到了所有「在家上學」的四成;父母共同教授為主得占近三成;採用「家庭互助型」和「父母參與型」相對較少,分別占 5.22% 和 4.48%;還有 14.18% 的家長將自己的實踐活動歸類為「以孩子自學為主」、「父母和孩子共同學習」、「以網路學習為主」等類型。
如此的分工的部分原因在於,在家上學往往是父親在外面打拚供給家裡的經濟,難以進行在家上學的實操,因此普遍交給母親執行。於是母親就在家承擔了教育孩子和家庭料理的雙重角色。此時,如果把所有的教育任務都交給母親,母親的角色過於複雜,就容易崩潰掉。群里一位家學媽媽就表示:」見識過崩潰的,孩子送回學校兩個月,媽媽就年輕了十歲。」
GIF
家學是一個系統工程,需要教育和社交等資源的重建,夫妻雙方甚至整個大家庭都要提供幫助,單單拋給一方是不負責任和極不現實的做法。
第三個誤區:為了在家上學,和親友對著干
孩子選擇在家教育,前提是夫妻協商一致。夫妻觀點矛盾時選擇在家教育,往往難以受到祝福。見過不少家庭,家長一方堅持在家教育(往往是母親),另一方則強烈反對。在這種情況下,我建議是不要拘泥於形式,先家校結合,利用周末假期,家長主導進行素質教育,看到實際效果後雙方再調整不遲。
在家上學,還需要爭取父母等親友的支持、同意和理解;以非常過激的行為直接和父母長輩親友搞對抗,對在家會造成一個非常惡劣的社會背景,也會對孩子性格培養造成很糟糕的影響。這是我過往非常大的教訓和體驗。我們家以前和長輩也搞過對抗,後來發現父母的很多意見其實是相當有道理的,只不過他們的用詞我們不是很接受而已。
很多情況下,家學家長選擇在家有時就是因為個人經歷形成了心理情結,然後產生反抗叛逆的舉動。這種舉動可以突破一些社會壓力和偏見看法,具有一定的積極意義。但我們這種舉動也要在符合現實的情況下進行協調。在家非常好,在家也有這個難處,在校有在校的問題,也有在校的長處。充分考量,選擇適合自己的具體方案和應對方法。具體問題具體分析,完全可以開放性地討論,沒有固定的答案,無需針鋒相對。教條主義在學校的應試教育里害人,在在家教育里也同樣害人。
小孩的天賦和以後發展的可能性在哪,在家有沒有足夠的資源可以提供,如何進行各類資源整合,都需要家人一起反覆商量和靜靜考慮,不是單打獨鬥能夠解決的。在家的父母若以過激方式來處理在家過程中出現各種人際矛盾,就顯得情商一塊有很大的提升空間和改善的必要。我們可以設想,如果一個家學家長連自己的家庭這個基本社會資源都調動不了,反而對自己形成巨大的反抗力的話,能調動其他什麼資源呢?
GIF
所以這方面,家學家長一定要多視角看問題,多聽取他人意見,特別時反對意見,不能一聽到反對意見就覺得對方死板、落伍、世俗和固執。但在家家長普遍有個共性,就是比較固執和聽不進意見。我家學兩年,和很多家學家長和孩子接觸,發現我們都多多少少有這個特點,這個特點本身對小孩成長是不利的,所以在上學的家長本身也有一些要命問題要克服。
第四個家學誤區:輕視小學低年級基礎教育,認為漢字書寫和基礎數學非常簡單
全世界做寫字脫盲的國家中,中國是做得最好的。中國的畢業生幾乎沒有不會寫字的,也就是說中國的脫盲率接近百分之百。這在全球範圍都是一個教育奇蹟。而調查發現,美國發達如斯,成人中文盲的比例(也就是是否能讀書)竟高達30%。所以很多在家家長以為中國小學低年級語文老師水平很低(包括我之前),其實是個很荒謬的想法。一兩年內完成一千個常用漢字的識字和流利書寫的教學任務,這個工作量對家長來說是相當相當大的挑戰性。基礎教育最難的第一個關口反而是大家意想不到的一、二、三年級。
很多家長不注意小孩子的書寫訓練,以為小孩寫字自然會會的,這是很錯誤的。錯過了1,2年級寫字的敏感期,小孩子就很容易被耽誤。我見過好幾個家學家長雖然比較用心,但小孩到了十歲甚至十幾歲都不怎麼會寫字。而另外兩個我認識的家學家庭,現在孩子都在美國上學,成績也非常優秀。他們都是小孩在學校呆到三四年級學會寫字以後,再回來在家,家長就顯得非常輕鬆。這一塊如果家長做不到的話,也可以找一個機構來做。這是基礎教育中非常非常重要的一步,千萬不要小看。
而另一個誤區就是認為小學數學只不過是加減乘除,很容易啟蒙。這一點在《為何家長在孩子上初中後脾氣都立刻變好了?》里有過詳細論述。其實小學數學啟蒙是非常需要功力的,錯過了數學啟蒙期,對於全面發展孩子的思維能力貽害很大。
第五個家學誤區:輕視英語教育,不具備國際視野
很多人以為在家上學,不用學英語,學中文就行了。這一點不敢苟同。互聯網是家學的主導資源,而英語是互聯網和國際交流的主導語言。沒有互聯網和英語這兩個槓桿,家學就受到了極大的限制。因此家學的國際化,互聯網和英語是三位一體的。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給孩子」互聯網+英語「工具,勝過單純給孩子具體的知識。
在中國家學的中文資源其實是很匱乏的,很多在家的經驗方法和優質課程這些材料,絕大部分都是從英文翻譯過來的,而且有些翻譯質量很差。家學第一個打開資源通道的開路工具,就是孩子學好英語,一定要重視起來。
第五個家學誤區:反智反識,模板化定製孩子未來,沒考慮好出路問題
現代科學教育有著嚴格的學術路徑,一定要提前計劃好孩子的高等教育問題。例如小孩對理工科醫學類有強烈興趣,想成為計算機工程師、電氣工程師、建築師、腦外科醫生……,這個靠單純自學難以成功的,在體制內有相當嚴謹的一個培訓和提升機制,一定要利用好。小孩除非是出國,一定要留好一個考試的出路,否則小孩就廢了。
磨刀不誤砍柴工,家長對於會考、高考等問題上一定要做好提前的政策了解和應對預備,不能抱著走一步算一步的想法,也不能有孩子只要能讀書寫字就行、其他並不重要的不負責想法。國家、民族和家庭都需要有計算機工程師、電氣工程師、建築師、腦外科醫生……。其他學科有天分的孩子,家長也要幫助孩子充分實現上帝賜給每個人的不同天分和潛能。
GIF
還有少部分家學家庭具有一定的反智傾向。認為孩子只要熟讀經書、性格品德溫良就行了,不一定非得在學科知識與能力上受到全面深入的訓練。這是小農意識在作怪,是一種回到古代中國私塾讀經模式的思想,千萬要不得。在極端重視信仰教育的以色列,在家上學屬於合法的教育形式,但政府要求家學家庭提供完整的學科課程大綱;其國民的科學素養在全球都處於領先水平。知識學習其實是性格品德培養的一個重要載體,同時也是提升個人利國利民能力的一個重要前提。具有純正信仰,卻在任何行業都不能做出一絲有益貢獻,這是自相矛盾的狀態。連自我生存都無法保證,能真正地作光作鹽么?清教徒運動以來,信仰純正和能力卓越已經成為一體兩面的品質,更是成為山上之城的明證。因為信仰問題選擇在家的家庭,一定要在這個問題上正本清源,看清人生的目標和使命。
以上就是我的一點淺見,希望能與諸位一起切磋探討,求同存異,共同進步。
你覺得在家上學還有那些誤區和應對方法?請大家就相關問題在文章下方留言。
|箴言 22:6|
教養孩童,使他走當行的道,就是到老他也不偏離。
Train a child in the way he should go, and when he is old he will not turn from it.
妙面爸英語,專心於英語的服務號
妙面爸,討論有關教育學習的一切
TAG:妙面爸 |